《凸透镜成像规律》听课评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规律》听课评课
我听了***老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活动的状况观摩了这节课,课后还对学生作了调查。

这里,就本节课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作初步评析。

一、课堂教学过程回忆
本节课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
新课引入:
让学生两人一组,用相同规格的透镜、让同一个发光体在有刻度标记的光屏上成像,观察像的倒正、虚实,依据光屏上的格子估量像的高度。

请课堂上离发光体远近不同的同学交流各自观察所得,依据学生得到的像的大小不同,提出问题:一样的发光体、一样的透镜,为什么得到的像大小不同?学生答复:发光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老师讲解,这个距离就是物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教学:
第—环节:通过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器材名称、介绍物距像距的意义和在光具座上如何找到物距像距,让学生尝试通过设备在光屏上成清楚的像。

告知透镜、烛焰、光屏在同一直线上。

并且依据学生操作老师介绍顺利找到清楚的像的方法:透镜已固定,先固定作为物的发光体,再移动光屏找到清楚的像。

第二环节:合作小组分工,一个组在光屏上找到三次倒立放大的像,另一个组在光屏上找三次倒立缩小的像,依据学习记录卡上的表格,把成像对应的物距和像距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的时候,老师一直走来走去重复着安排的任务,要求学生在数据记录好后相互商量,从记录的数据中找成像的规律。

没有具体的指导。

)
第三环节:学生交流发觉的初步规律——像距比物距大,像就比物大;反之像就比物距小。

老师板书〔但老师板书错了,是个相反的结论,在后面对学
生的调查中,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发觉这个错误,但没有在课堂上提出来。

〕第四环节:老师叫学生交流记录数据,老师通过多媒体把数据输入幻灯片上的表格里,相应的实验图上出现物和像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从中得到更加具体的成像规律。

〔在成倒立放大的像的六组数据中,学生有两组跟规律不相符合的数据,在成倒立缩小的像的六组数据中,学生有一组错误数据,略大于2倍焦距,但成像倒立等大。

第五环节:老师从多数数据中引导学生得出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第六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商量几组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学生几乎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老师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学生说出成像不清楚就读数了。

老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选择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作为成像规律的特别点。

让学生观察发光体在二倍焦距处能得到什么像,让学生观察发光体在一倍焦距处能得到什么像。

引导学生观察虚像时非常费力。

第七环节:宣布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表扬学生自己发觉了规律。

从老师的方面讲,主要是老师的关注点从学生转移到课上来了。

老师有些急于表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估量缺少,当问题出现时也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予补救。

如找清楚的像如何找,当很多学生“接受〞了老师先前总结的固定发光体调节光屏的做法、因而得不到三个清楚的像时,老师没有去发觉并解决这个问题,指导不到位,导致数据错误,这种错误与学生的预习也相冲突,在处理这个冲突时,可以让每组学生选择一组错误数据的物距做物距再实验,看像距与别人记录相同时像是否清楚,要得到清楚的像像距应该是多少,记录一次,以多数同学相同的数据为准。

而老师只是强调数据不对,没有实践的情况下让学生分析原因,结果学生也说不出、老师也讲不清。

老师很想有一个好的实验结果,让课做得圆满一些,从一开始对
如何找像的自我总结中可以看出,对学生缺少信心和耐心,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想到的还是如何完成这节课,如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预设的课的思路中来,而没有反思问题的提法和自己的引导,就表现出急躁,结果越急就越急不来,形成恶性循环。

从学生的方面讲,一是学生没有养成主动、大方参与课堂活动的好习惯,有相互观望和从众心理。

二是学习没有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在没有按照要求成清楚的像的情况下也盲目地读出物距和像距。

关键是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牵着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对教学的启发:
一是任何情况下要坚决不移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组织教学,用学生的思路上课,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前提。

教学内容可以因故没有完成,但完成的每一步都踏实做好。

二是把课堂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交给学生。

最近有一种很时尚的提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对这个提法不以为然,我们的课堂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学生事先并没有参与设计、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我们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条件等决定这样的课堂,而并非学生自主能选择怎样的课堂,所以说,现有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属于过学生,也不存在还不还的问题。

但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还是能够做到的,王老师这节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如果多给学生一些信托、一些引导、一些耐心,让学生对整个学习的过程负起责来,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三是老师的态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老师尤其是老教师,面对任何场合,要努力做到心平气和。

用自己的平和平息学生的紧张,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四是联想到一种教学现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说的是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上一节课时,有时候上得不尽人意,但同样的做法放到别的学生那
里,常常发挥得非常好。

其实差异在于“教人〞还是“教知识〞。

当我们教自己的学生的时候,清楚地了解这个知识背后学生将要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解决得了,因而不知不觉地对一节课给予了过多的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

这一给予必定影响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而对别人的学生,没有这个负担,可以尽情地照着三维目标的方向去落实。

这实际是老师在新的理念和旧的评价标准的夹缝里生存造成的后果。

其实,有好的过程必定有好的结果,在理论上简单接受,但现实中常常因为过于盯紧那个结果、那个目标,难免出现目标发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