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它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教材的内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揭示地理事象的变化、发展、原理
和规律。

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图作用
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特色。

地图具有很好的概括性、整体性及信息大,可以较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等方面
的特性,有着“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之称。

可见,地图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工
具和重要手段与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从五个方面,浅谈个
人的一些体会。

一、有助于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工具,不仅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还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各种性状,帮助学生获取各种感
性知识。

如讲《亚洲》的自然环境时,用“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亚洲的范围”图等,确定它的半球、海陆和经纬等地理位置;用“亚洲的地形”,确定如
地形的类型、位置、高低、起伏和形状等。

使学生对亚洲的各种地理要素有直观、具体的认识。

因此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也是地理感性知识的
主要来源。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理性知识
地图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内容,阐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
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如讲“世界人口的分布”时,先让学生
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密度大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小的分布
地区。

在读图中了解到:世界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欧洲和北美
洲的东部等;人口密度小的则在非洲的北部、南美洲的中北部和两极地区等。


着疑问再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及
“世界的地形”图,对照人口密度的大小与气候、地形条件之间的关系,发现人
口稠密的地区多为气温较温暖、降水较多,地形平原为主。

人口稀疏的地区却是
气温极低的高纬度、降水极少的沙漠、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和海拔高峻的高山、
高原等。

最后,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得出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
优越的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和人口稀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沙漠、两极、过于
湿热的雨林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的规律。

理解这是自然条件优劣影响人
口的生存与发展的理性知识。

可见,地图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原因的纽带,也是认
识地理事象的特征、成因、变化和规律等理性知识的钥匙。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智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
习的动力。

”在地图上,地理事物是用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符号各
异等表示。

地图被誉为地理学家的“眼睛”,是最直观、最简明的教科书,“活化”地理知识。

学生通过读图,以直观形象的视觉元素中获得地理事象,使其身
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情境的渲染,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地图的形象化、直观化特点,便于观察,并在观察基础上,培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

如讲“黄河的治理”时,先结合景观
图引导学生读“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黄河泛滥之广、之大,学生心生
疑惑,自然引发学习兴趣,急切想知其因。

再不失时机引导读“黄河流域水
系”“中国的地形”图,观察发现到黄河上、中游流域广、支流多,流经我国第一、二级阶梯,落差大、流速快;下游流域窄,支流少,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水流缓。

再次,结合黄土高原的植被稀疏的景观、黄土质地疏松的特性和当地气
候多暴雨的特点等材料,阅读“黄土分布范围”“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思索得出黄河之患在于泥沙含量之高,在于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
量在下游淤积,形成闻名的“地上河”。

下游只能凭借人工筑堤来约束河水,
推想一遇暴雨,河水猛涨,极易引发河堤决口。

自然而然理解和掌握水患的根源:在于泥沙含量高,致使河床不断抬高。

明白治理的关键是治沙,治沙的关键在于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最后,让学生依据以上因素探究,为解决黄河的问题出谋
划策,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在落差大的上、中游建水库,中游黄土高
原植树种草、下游加固河堤……。

很好地理解和记忆黄河水患和治理的因果、逻
辑关系。

所以通过地图的读、析,学生不只是获得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
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提高思维判断、推理想象、理解记忆等能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地理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地图的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
会看地图,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和绘制地图,更重要能够理解和分析
地图,理解地图的语言,用地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如讲“地图的三要素”时,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外貌,与真实地
球作比较,说出有何异同;找出表达地理事物有那些类型;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
方向、判定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计算任意两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学生在实践
操作中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学会运用地图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培养
学生的地图能力。

五、有助于国情、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图教学中,学生在地图上可以看到我国疆域辽阔、山河壮丽、自然环境
多样、资源丰富和建设成就巨大等,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于建设
祖国和保卫祖国。

同时,地图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
源人均不足且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等,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的国情。


讲“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时,让学生对比建国前后“交通运输网的分布”、
“主要高速公路的分布”、“主要高速铁路的分布”图,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从少到多、从无到有、从落后
到先进,爱国之情洋溢而出。

如果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情油
然而生,激发了其为国拼搏的激情。

此外,地图还可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环境污染严重,树立
环保意识、人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
布”“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酸雨污染状况”图等。

使他们积极加入环保行列,人人参与,共创美好家园。

总之,地图不仅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源泉,而且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

地图的教学和运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素质教育度落实到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地图意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梅桃源主编《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3
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蔡孟裔毛赞猷田得森周占鳌编著《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姚华先《初中地理识图探究意识培养》《地理教学》 2004年第2期 29-3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