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际化人才:温州民企的当务之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进国际化人才:温州民企的当务之急
世界经济在经历市场争夺、资源争夺之后,人才又成为各国企业争夺的焦点,人才资源正迅速地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在拥有17万家民营企业的浙江省温州市,引进国际化人才的问题也应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一是温州民企要生存发展,需要引进国际化人才。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民企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生存5年以上的不到9%,温州民企的情况也不例外。

这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性问题,其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在于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太低(少于5%),国际化人才更少,现在,温州企事业单位虽每年都向外地引进3-5万人才,拥有的人才数现已近4年前的3倍,但“人才瓶颈”现象仍制约着温州民企的生存发展。

因温州民企大多规模较小,先天缺少高级人才,包括国际化人才。

要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创造业绩,如没有高层次人才的支撑,生存发展都不容易。

二是温州民企要突破和提高,需要引进国际化人才。

当今,发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个企业,尤其民企,在做到一定规模和高度之后,要进一步突破和提高,构筑起新世纪“人才高地”,必须借助外力。

温州开放较早,民企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创业型的本土企业家,这批企业在做大做强、走出国门的时候,急需国际化的人才加盟,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温州民企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中的问题
一是观念陈旧,引进国际化人才思维滞后。

观念问题是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温州民企大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管理体制较为封闭,缺少开放性,对国际化环境的变化知之有限,国际管理经验、知识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及时传播和渗透,加上民企对外来人才“天生”产生排斥,老板们既想引进人才”帮忙”,但骨子里又怕外人打理自己的血汗“财富”,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是机制落后,很难吸引国际化人才。

从人才引进到管理,还未与国际接轨。

在人才招聘中,没有科学的选人机制,缺乏有效的招聘程序和手段,使人选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要求。

人才考核机制多流于形式,激励措施不力,使现存人才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三是实力不强,很难夺得国际化人才。

温州民企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做大做强的企业不多,资本力量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在与国外企业竞争时缺乏最基本的竞争条件。

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视力度。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交手将在人才争夺中展开。

事实上,民企的科技创新、产品质量、市场竞争都要靠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

有没有竞争力、竞争力是否能持续,从表面上看表现为产品和市场,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人才竞争力。

人才旺,则企业兴,才能出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民企须首先增强对国际化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从行动上营造出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内部环境,形成科学的引才机制。

温州华峰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聚氨酯产品生产企业,也是国际聚氨酯工业巨头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

根据聚氨酯产品的高科技特点,这个土生土长的民企,提出把人才国际化战略作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选择和战略要求,开始把人才引进的目标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并已成功地引进了第一批国际聚氨酯行业高科技人才,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创新,力求企业和人才与国际要求接轨。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是民企面对人才国际化环境所需进行的墓础准备,企业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大胆创新的制度。

建立起开放的、动态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及时了解有关国际动态,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组织管理体制。

要塑造以人才为本的企业文化,造就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重视人性化管理,吸引人才,从制度上使企业和人才与国际接轨。

我国上海已计划于2015年基本建成世界人才资源高地,根据国际化人才“柔性流动”的特点,上海正在尝试相关制度的改革,如试行居住证管理制度、享受市民待遇和建立符合柔性流动的社会保障体制等。

(三)强强联合,创造人才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那种过度强调竞争的思维方式已显示出其缺陷。

多年前创业伊始的无序竞争、相互拆台,充其量只是目光短浅的竞争,如今则是目光远大的竞争。

其实,温州企业的真正竞争的对手不在温州,而是国际名牌。

温州民企应当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寻求战略伙伴,创建跨国企业集团,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协作关系,通过并购、重组等尽快形成更为合理的经济规模,提高竞争水平,参与到国际化人才争夺战中,争取“双赢”或“多赢”合作。

近来,我国许多民企已看到这一点,开始着手引进国际化人才。

我们相继在报刊上看到,中国德力西集团已在德国、美国等国投资创建了投资公司和研发中心,开通了一条国外的引才、引智渠道,并通过这个渠道从德国引进了电器专家艾哲先生担任公司的副总裁。

又如,在鞋服界均占据重要地位的奥康和报喜鸟集团,近日在与国际巨头“联姻”方面也迈出了具有实质的一步。

报喜鸟与玛佐托集团合作创建类似于HUGO BOS V ALENTINO的品牌,由玛佐托向报喜鸟派出设计师,联合拓展国际市场,所有这些都说明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步伐正在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