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三)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的第二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第三联中“穷猿〞“老马〞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局部。
①在?离骚?中,作者批判世俗崇尚投机取巧,任意更改道德准那么的诗句是“
,
〞。
②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
,
〞两句诗,写桃花源中老人孩童的生活状态
来表现此中百姓生活的愉快。
- 1 - / 10
〔选自 2021 年 1 月 4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以下有关“ 礼〞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礼从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使人不断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完善的人格来改变 自己原先的行为习惯,从而到达治理社会的目的。 B.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行为准那么,它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 出现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 C.礼作为“ 人格面具〞有多种形式,意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时,恰当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既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 D.礼通过对人进行教化,使人不仅要做良民,更要做君子,但礼有局限性,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 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和精神依归。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鲁恭的祖先出自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 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 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 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 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①,特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许伯等争田讼,累守令不能决,
- 2 - / 10
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 三,犹不从。恭叹曰: “ 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 于 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②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B.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C .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D.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 加冠时取字,女子 15 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 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 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 C.?鲁诗?:是西汉初年鲁地人申公为?诗?所作的传文,后自成一家。它与?齐诗??韩诗?并立,被统称 为 “三家诗〞。现三家诗均已亡逸。我们现在所学的?诗经?,是由?毛诗?流传下来的。 D.举:往往与“察〞并称,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 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博士、监生、文学、秀才等。
③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通过场景描写来表达对百姓遗忘历史不思进取的现状的痛心的诗
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下面以下各题。
西西里柠檬
[意大利]皮兰德娄
①
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米古乔·博纳维诺到了那波里。苔莱西娜和她的母亲马尔塔大婶都还在剧院 里没有回家。穿过昏暗的房间,可以看见深处的灯火明亮的餐厅,那里摆着豪华的餐桌。
米古乔想起苔莱西娜和她母亲在遥远的墨西拿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小阁楼。五年前,如假设没有他帮助,母 女二人也许早就饿死在那远方的阁楼里了。他是市乐队里的长笛手,多亏他发现了苔莱西娜那副珍贵的嗓 子。难道能在苔莱西娜的父亲死后忍心看她受苦而不管吗?因为她一无所有就抛弃她吗?何况,还有爱心 呢!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9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礼学与理学 刘晓东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 念。 礼是外部对人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标准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 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产生君子意识,不只是求做良民,更要做君子。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 肯定,特别讲究“ 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一些刑罚的手段来制约 和规定。礼学的成效是稳固社会秩序,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这是我们对礼学与理学的大致划分。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自 己的人格。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防止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礼是一种“ 人格面具〞,并且这种“ 人格面具〞不是只有一套,而是有假设干套。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 都是礼,却是有差异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异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 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恰如 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 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开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往礼制中没 有的。到了唐代,这样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仅是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 人们进一步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 “ 以礼决事,孰 假设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 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应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 一个原始根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 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 天赋良知〞。由此,理学就有了很大 的突破。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异。而 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了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 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理学对礼学是有开展的。首先,将应然变为自然,礼学是应当这样做,到了理学,是你自愿地很自然地 来这样做。其次,变治世为治心,把礼学的治世变成了个人精神的修养。第三,变外铄为内拓,把外部对人 的影响变成自己内心向外的拓展。这些就是理学对礼学的改变。 两千多年的礼学与理学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尤其是礼学,让我们知道应 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我们不能认为礼学与理学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它对我们整个民 族性的深层次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礼学与理学建立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美德,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一种 公 共道德,中国是把私德夸大作为公德,这是咱们中国化的。我们中国传统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无限扩大 ,当 成一种公德。这固然很好,但是这个路走起来相当漫长,我们应当有一个公共道德的标准。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理学是从礼学转化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开展,社会不断出现以往礼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礼的制度就当有 所变化,理学也就应时而生了。 B.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没有提供的原始的核心性东西,类似“ 天赋良知〞的观点提出以后,人在社会中 的等级差异也就随之消除了。 C.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凭借人的“ 内省〞精神,向内去观察自己,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 得到升华。 D.理学对礼学是有开展的,它把硬性要求变为自愿,把稳固社会秩序变为提升个人修养,把外部对自己施 加影响变为自己内心向外部拓展。
②肥亲 ‚ 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 “ 儿何不捕之?〞儿言: “ 雉方将 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 “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 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 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 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 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 “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 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3.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有叹①杜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 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 ③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注】①此诗句为杜甫晚年的作品。②江东客:诗人自称。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1〕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 羲和,有权数,号曰“ 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 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 绝人间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 3 - / 10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 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屡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许伯等争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②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鲁迅在?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提到两本理学著作﹣﹣?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意在点 明他的身份和思想:保卫封建道统,崇尚孔孟之道。 B.孔子提出的“ 克己复礼〞就是说要约束限定自己,按照礼的标准行事,他希望以此来改变春秋末期礼崩 乐坏、秩序混乱的社会局面,重建社会秩序。 C.叶适?习学记言?中的“ 以礼决事,孰假设以礼制心〞代表着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这意味着礼学已经完 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理学从此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D.礼学与理学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式美德,把私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固然很好,但我们仍然有建立 一个公共道德标准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