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之路_从李宁与北京奥运会的整合营销策略说起_徐利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市场推广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以整合营销传播作为新的营销传播范式。

本文
讨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阐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特征。

接下来本文讨论了如何在将奥运元素与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
战略匹配起来,最后分析了李宁公司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的成功案例,为我国企业今后整合营销之
路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奥运营销,奥运经济,品牌
Abstract:More and more companies tend to use IMC as the marketing model in the competitive market. The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IMC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how to match IMC with olympic games elements. The last part is the IMC case of Lining brand in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he case can provide the good model for our companies.
Key word: IMC Olympic Games Marketing Olympic Economy Brand
中国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之路——从李宁与北京奥运会的整合营销策略说起
徐利刚
一、 企业运用整合营销的现实背景
1.企业面对营销现实
随着全球化营销观念的转变,新类型媒体增多,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大众化市场的非整体性已经发展到微型市场的多元化趋势,企业的营销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命,广告费投入多而效益甚微,顾客对产品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企业生存环境变化越发艰难。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消费品的市场供求量不足,企业对市场的还停留在感性阶段。

广告毫无疑问是营销的核心,许多企业通过“广告一响,黄金万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企业认为知名度是有价值的,名气响就不愁没有市场,而打广告是提升知名度的最快的方法。

于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取代了有规律的市场运作,梦想“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奥迪”。

然而数年后却纷纷破产倒闭或被收购,曾经央视“标王”的称号仿佛成了无法破解的诅咒,让一个个“巨人”轰然倒下。

2.媒介受众和消费者变化
与此同时媒介受众和消费者都在抱怨广告越来越多,许多同类商品广告、电视购物在同一时段或同一版面出现,对消费者进行狂轰乱炸。

消费者对广告的逆反心理增强,甚至对媒体或电视节日进行联名投拆。

同时,失真的广告词和广告信息在消费者反复上当受骗而又得不到有效保护之后,导致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程度下降。

事实上由于媒介受众和消费者心理悄悄的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兴起
1.整合营销的内涵
整合营销理念(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MC)是由舒尔茨教授(Don E. Schultz)提出的,简单说就是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传递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以达
徐利刚 新民传媒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到宣传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⑴。

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研究组把IMC 定义成:IMC 是把品牌等与企业所有的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传播的传播过程⑵。

美国广告代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4A)对整合营销传播所做的定义是:营销传播计划就是确认评估各种传播方法战略作用的一个增加价值的综合计划(例如,一般的广告、直接反应、促销和公关),并且组合这些方法,通过对分散信息的无缝结合,以提供明确的、连续一致的和最大的传播影响力。


整合营销理论认为企业需要把重点放在客户以及他们的要求和需求方面,采取由外而内(Outside-in Oriented)的战略规划,以整体客户体验为重点,集中协调营销传播活动,强化与顾客的关系(Don E. Schultz, Heidi Schultz, 2001)⑷。

IMC不仅是影响目标群体行为的说服性传播活动,更是以回应(Responsiveness)、相关性(Relevance)、感受(Recognition)、和关系(Relationships)为框架与顾客进行双向互动的交流(Don
E. Schultz 2000)。


2.整合营销传播的独特优势
和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整合营销的独特优势是无人能及的。

整合营销战略打破了传统营销狭隘的观念——营销只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舒尔茨教授甚至认为整合营销的观点应该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

整合营销战略摒弃了以往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然后再想方设法去迎合市场的做法,开始引入动态观。


3.整合营销传播的“整合”
一般来说,整合营销传播包含两个层次的整合:
1) 传播的水平整合
首先,是对于传播信息内容的整合。

企业的所有与消费者有接触的活动,无论其方式是媒体传播还是其他的营销活动,根据企业所想要的传播目标,对消费者传播一致的信息。

其次,是对媒体的整合。

企业要根据不同类型顾客接受信息的途径,衡量各个传播工具的传播成本和传播效果,找出最有效的传播组合。

最后,是对传播要素资源的整合。

企业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向消费者传播信息,应该说传播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任务,也是整个企业所要担负的责任。

所以有必要对企业的所有与传播有关联的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也可以说是对管理层面的整合。

2) 营销的垂直整合
首先,是市场定位整合。

企业营销的任何活动都不能有损企业的市场定位,要准确地向消费者传递要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信息,将产品卖点与消费者利益点统一,要围绕消费者的利益点调整产品和服务。

其次,是传播目标的整合。

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多高的知名度?传播什么样的信息?这些都要进行整合,有了确定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后面的工作。

然后,是4P整合。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设计统一的产品形象。

各个P之间要协调一致,避免互相冲突.矛盾。

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营销,制造商的经营哲学是“消费者请注意”。

最后,是品牌形象整合。

对品牌名称、标志和基本色的整合,以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

传播媒体的整合主要是对传播信息内容的整合和对传播途径的整合,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效果。

三、 中国企业奥运整合营销策略
1.奥运会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
奥运会的整合营销传播是要以奥运会为核心,把诸多营销传播方式整合在一起,促使不同的营销传播方式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达到最大程度利用奥运会为提升企业形象,并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因此。

“设计有效的传播策略是整合营销战略成败的关键。

”⑺
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包括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人员销售等多个方面。

在奥运会中可以运用任何与“现有或潜在客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接触”传递信息。

如图一所示,奥运会的整合营销通常以奥运赛事为中心,从公益、文化、热点等各个角度,运用大众媒体传播、事件营销、体验营销、商业赞助、纪念品营销等相关营销活动来进行。

怎样运用整合营销策略和奥运营销是对一个企业整合能力的“综合大考”。

反思这次奥运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国企业中李宁、联想、农夫山泉、金六福等都表现得很好,因为它们深谙面临奥运的战略选择,战略的落脚点和市场的焦点必须有天生的连接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与奥运亲密接触,与消费者亲密接触,与回报亲密接触。

只有把奥运的整合营销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才能站得高、行得远,胜券在握、决胜于未来。

2.中国企业的奥运营销阻力分析
但是,中国企业和国际品牌相比,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进行奥运会的整合营销中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阻力:
1) 资金规模的压力
中国企业进行奥运会的整合营销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

1985年,国际奥委会推出了TOP(The Olympic Program)赞助商计划,国际奥委会为TOP赞助商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其中一个硬指标,那就是入门费相当高,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的400万美元,涨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6500万美元。

对于企业而言,在抛出了巨额的赞助费用后,能否保证后期的宣传推
广费用足够充裕?可口可乐具体投资的市场推广费用则是“赞助费的3到5倍”。

如此高昂的成本在国际品牌面前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为了成为北京奥运赞助商,据说阿迪达斯豪掷了8000万美元,仅这个数字就比“小公司”李宁全年的市场费用还要高,更不要说阿迪达斯为其奥运推广付出的后续投入,仅在北京三里屯的新门店“阿迪达斯运动之城”就耗资8000万美元。

2) 奥运营销经验明显不足
对于奥运会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资金不足可能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目前,中国企业明显缺乏体育营销的经验。

在已经具有十几年历史的甲A联赛中,曾涌现出了800多家中国企业赞助商,但企业在这方面的操作管理经验还是处于幼儿时期,缺少创新,赛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在体育营销经验尚不丰富的情况下,开展投入更多、竞争更激烈、规模更大的奥运营销无疑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历数各届奥运会赞助商,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获得了应有的回报。

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得赞助权的200多家企业大约只有25%的回报超过了投入,大部分企业由于营销战略不当只获得了有限的短期效益。

3) 重战术轻战略的状况
品牌塑造是一项战略,是一种系统的思考,借助奥运营销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并非只做好一个环节就万事大吉了。

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重战术操作、轻战略把握”的阶段,很多中国企业认为自己来过,参与过就好了,不会认为奥运营销对于企业整个的发展战略有什么重要影响。

而那些奥运营销比较成功的国际大企业,无不把奥运营销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来进行规划,如可口可乐、VISA、三星都是坚持奥运营销数十年才获得成功。

可口可乐赞助奥运80年,认为“奥运是可口可乐的一部分”,而不是“可口可乐是奥运的一部分”。

3.中国企业对奥运整合营销的正确认识
对于奥运营销来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奥运营销其实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在奥运会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合理的整合营销。

可口可乐与奥运联姻所产生的神奇的效果,不是通过某一次或某几次奥运赞助所达成的,而是通过一个系统整合营销过程,让其所倡导的品牌核心文化通过奥运会,也顺其自然地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奥运会的整合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过程,正所谓我们的企业要“七年磨一剑”,并不断地进行超越和自我超越,制定科学正式的政策和程序,才能对整合营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付自如。

4.整合营销传播下,中国企业奥运营销的战略选择
1) 将品牌战略与奥运营销紧密地结合起来
奥运营销只是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手段,企业只有把奥运品牌文化融合到公司战略发展要求当中,然后开展奥运营销活动,才可以体现奥运营销的真正价值。

因此,只有把奥运营销的“支点”安置在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方格中,才能使其和企业战略核心“同频共振”,真切感受并促进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

例如三星的营销活动是采取整体品牌战略,把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力量与企业竞争力源泉的品牌价值提高到世界水平,在统一的品牌形象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各地区和各业务领域的策略。

为此三星电子通过赞助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开展体育营销等活动,使得三星的品牌与公众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大大增强了三星电子品牌的好感度和亲和力,品牌价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 制定科学而清晰的战略和战术
奥运会的整合营销是战略而非战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产生效果。

奥运会营销为企业开展营销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战略性的支持,它并不是单纯的赞助,而是依托于奥运会将产品、品牌与奥运赛事、奥运项目结合,使奥运文化与企业品牌相融合,以形成特有的营销文化。

所以体育营销不能赚一把就走,更不能寄望于一次体育营销永远不倒,它需要企业长期的坚持并制定详细的战略。

在本届奥运会的中国合作伙伴中,联想是奥运会整合营销运作得最好的企业,并且是有着长期奥运营销战略规划的企业。

联想的奥运会营销在本届奥运结束后仍会继续进行,把奥运营销作为联想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部分。

从冬奥会练兵,到买入奥运会火炬传递权,通过赞助奥运,不仅加强了联想品牌国际化的步伐,同时也为联想的体育营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借助奥运,实现全球化战略”的梦想。

3) 将营销战略植根与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
奥运营销要挖掘好奥运的文化内涵。

奥运会的意义不仅仅是其比赛的竞技性,更重要的是奥运的精神和文化,“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等体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内涵。

对于企业来说,奥运营销并不是简单地将产品和品牌的营销加上奥运的“烙印”就代表利用了奥运营销。

实际上,高水平的奥运营销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时尚,刻意地将奥运融入到宣传活动中,而是要能够将奥运精神与企业的品牌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企业品牌元素和奥运文化内涵的对接。

例如“追求卓越”、“激情”、“科技”、“全球性”、“合作”、“多元化”、“团结”等元素可以作为奥运营销的品牌契合点。

如果企业的产品与奥运的联系过于牵强,就难以使目标消费者将对运动的热情转移给产品。

例如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产品和能源、汽车行业有很大关系,如果仅仅强调2008年奥运合作伙伴,根本就体现不出奥运营销的作用;但是如果将汽车的动力和运动活力之间找到连接
点,或者从“绿色奥运”的角度出发,就能很自然地将产品与奥运联系起来,从而反过来加深人们对品牌的印象。

4) 标准评估体系对奥运营销作定性和定量的实时评估分析
企业的营销活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以及各种资源,最终的投资回报率(ROI)需要在营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与总结。

通常评估包括三个层面:品牌的曝光率,即评估媒体关注的规模和到达率(包括收视率、收听率、浏览率等),并以此来推算奥运会营销所影响到的人口规模和同等的媒体广告价值;定性研究体育活动所影响的受众群对企业品牌、产品的印象和感觉较之前的变化;奥运会营销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品等的反应。

四、 李宁的奥运整合营销的成功因素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大的赢家莫过于“中国”和“北京”这两个品牌,国外媒体几乎一致认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成就,甚至是“中国崛起”的标志之一。

在本届奥运会上,除了独具匠心、大手笔的开幕式外,中国代表团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奥运金牌第一的历史性好成绩。

就中国企业而言,众多央企,以及联想、海尔、青岛、燕京、伊利等企业都为成为奥运合作伙伴的赞助商投入了巨资。

但是,奥运会结束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赢家却不是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家,而是没有成为奥运赞助商的李宁。

回想起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李宁在最后一次比赛中意外失利,从吊环上摔了下来。

尽管当时他是像惯常一样带着笑容走下赛场的,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沮丧和难过。

2007年1月3日,李宁再一次输在了奥运会赛场上。

不过,这一次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体操运动员,而是国际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

面对奥运的再次失利,作为商人的李宁多了一份理智和从容应对。

“在数十亿观众面前‘飞’进鸟巢点燃圣火,未花一毛钱即换得全球瞩目焦点,李宁点火成奥运行销经典”。


从整合营销的角度,李宁这次奥运会营销的成功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了长期体育营销战略
“源于体育,用于体育”,是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工作的起点。

正是基于这一经营宗旨,从1990年创业起,李宁公司就把体育营销作为企业的基本策略,积极参与世界尤其是中国的体育事业。

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宁就已经是中国体操队的赞助商。

而今,李宁与中国体操的关系更加紧密,除了赞助中国体操队外,还赞助了中国艺术体操队、广东体操训练中心及一些大型体操赛事。

李宁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当中国健儿满载而归,获得28枚金牌的历史最好战绩,而由李宁公司赞助的领奖装备也完美结合了现代体育和古国文化精髓而被各国记者评选为“最佳领奖装备”,李宁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被更多的目光所关注。

2000年李宁成为北京申奥的赞助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李宁公司全球9个国家的经销商和全国1200多家专营店和店中店都加入到支持申奥行列。

制定科学而清晰的战术
有了长期的战略,李宁公司围绕着这个战略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行动战术和营销策略。

主要有:
①寻找主流体育项目
在某个专业运动领域内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全球知名体育品牌成功的营销实践——就像篮球之于耐克,足球之于阿迪达斯,李宁公司显然也深谙此道。

源于李宁本人与体操的特殊关系,体操成为李宁首选的赞助对象。

2000年李宁击败阿迪达斯等强大对手后成功赞助法国体操队,开创了本土体育品牌在奥运会上赞助海外运动队的先河。

但与足球、篮球等相比,体操目前的产业化程度明显偏低,参与人数也不多。

此外,李宁常年赞助的乒乓球、跳水、射击、射箭、举重等运动项目的产业化程度也都较低。

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足球是关注度最高的项目,篮球是参与度最高的项目,于是李宁又开始将目光投向篮球、足球。

2002年9月,李宁公司为西班牙女篮参加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提供比赛服。

2003年2月,李宁公司与国家男足队员李铁签约,李铁担任李宁的品牌代言人,李宁为李铁度身定做球鞋,共同致力于专业足球产品的开发。

②快速反应机制
快速反应是现代商战制胜的重要因素,任何企业要想赢得成功就必须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并及时做出快速反应。

2005年1月24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宣布阿迪达斯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

然而仅仅在失利后的第三天,李宁公司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正式出台。

李宁公司宣布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订协议,协议规定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所有栏目及赛事节目的演播室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服装由“李宁”独家提供。

这意味着,在北京奥运期间,只要打开央视体育频道,李宁的标志就会跳入观众的眼帘。

也就是说,大多数电视观众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时,可能看到穿着阿迪达斯的运动员,但是也会看到胸前飘着“李宁”的解说员和主持人。

这种营销策略不得不让人佩服李宁公司的优秀营销策略和快速反应机制。

企业想获得这种快速的反应机制,一方面在进行营销运作前就必须想好可能的运作结果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另一方面及时在企业内部启动应对机制,群策群力的同时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综合以上两点才能做到“以正合以奇胜”。

③将产品深深地植入奥运
相比较其他奥运赞助商,李宁品牌与奥运的相关度远远高于其他产品。

关注奥运的观众大多也热爱体育运动,这种相关度让李宁品牌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奥运。

为迎接奥运倒计时100天,2008年4月27日,100位运动员从各地汇聚到北京,与2155名志愿者一起,组成一张发往全球的巨型明信片,邀请全世界的运动员共享4年一度的体育盛会。

运动员和志愿者拼出了英文信件,大意为“致全世界的运动员兄弟姐妹们:这是我们的舞台,现在该我们上场了,运动让我们走到一起,现在就上场,让这比赛开始。

”而所有运动员和志愿者,身穿的都是李宁牌运动服装。

这些营销策略,规避了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顶级体育用品商的角逐,用有限的资金获得了很大的产品植入度。

不仅提升了李宁牌在国内顾客心目中的地位,也增加了李宁的国际知名度,为李宁进一步国际化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④. 赞助奥运强队
在奥运战略上,李宁公司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国际、国内资源,用最少的金钱赞助了最强的奥运队伍。

奥运强队是媒体和观众关注度最高的队伍,由此带来赞助品牌的高曝光度。

瑞典是名副其实的北欧体育强国,瑞典奥委会秘书长林德伯格女士是国际奥委会的现任第一副主席,而李宁成功地打动了瑞典奥委会这位挑剔者的心。

2007年1月24日,瑞典奥委会正式宣布,李宁成为瑞典奥运代表团的指定体育装备合作伙伴。

在4年的合作期间,瑞典奥运代表团全体成员均将身着李宁公司专门设计的运动及领奖装备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

接着,李宁公司与埃塞俄比亚长跑名将特罗萨等成为合作伙伴。

2008年2月,世乒赛首日,另一个胜利到来了:李宁公司宣布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合作,这意味着美国国家乒乓球队在奥运期间将身穿李宁战袍征战。

在国内,李宁打造出一支星光璀璨的“北京奥运会李宁代表团”:其中包括中国射击队、跳水队、乒乓球队、体操队。

按照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这四支球队取得的金牌数超过中国队金牌数总和的一半。

据C T R北京奥运期间在全国128个城市的受众调查显示,最受国民关注的赛事为:举重(67.3%)、乒乓球(66.1%)、男篮(57.2%)、射击(50.1%)、体操(50.0%)、跳水(48.0%),在北京奥运会,李宁赞助的英雄团队以25金、6银、10铜的成绩高居品牌榜榜首位置,而且新闻曝光也位居首位。

2.品牌和奥运精神的融合
奥运营销应当与奥林匹克运动紧密结合,努力推广和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传播和体现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想。

同时要努力寻找企业文化与奥运精神的同质性和结合点,并且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融合在一起,在宣传奥运精神的过程中借船出海,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

“李宁式点火”占据了奥运传播的制高点。

一方面,“李宁式点火”是历史上最长久惊险、最坚忍不拔的点火方式,其蕴含的体育精神不言而喻,作为一名伟大的体操运动员,李宁职业生涯为体育迷奉献了很多高难动作,而在奥运开幕这一天他又用另一种更震撼的方式诠释了奥林匹克的内涵。

另一方面,奥运的开幕式是历届奥运会最受关注的部分,整个开幕式的高潮,莫过于主火炬点火仪式。

李宁夸父逐日式点燃主火炬的三分钟,无疑成了全世界关注度最高的三分钟,由此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几乎是任何一家企业的宣传都难以企及的。

五、小结
整合营销的思想看起来显而易见,但真正实施却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

我国企业在以往的体育营销中往往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战略制定,而是把体育赛事本身作为一种载体,对体育明星或者体育赛事进行直接的、单一的宣传和推广。

而作为品牌提升和产品营销一柄利剑的体育营销并不是看上去那样简单,需要企业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思想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去分析和运用。

因此,虽然整合营销战略是一种非常先进,有效的营销战略,但实施整合营销需要企业付出极大的努力。

我国企业要走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而李宁公司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取得的营销胜利,无疑为我国企业今后整合营销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 1 ] 唐·舒尔茨, 海地·舒尔茨, 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五大关键步骤[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北京, 2005 [ 2 ] 菲利普·科特勒, 营销管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1
[ 3 ] 施密特, 张愉, 体验式营销[M], 中国三峡出版社, 北京, 2001
[ 4 ] Karrh, J.A., Brand placement: A review[J]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1998, p31-49 [ 5 ] Don E. Schultz, Philip J. Kitchen, A Response to "Theoretical Concept or Management Fashion?"[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00, p17-21
[ 6 ] Heidi F. Schultz, Don E Schultz, Why the sock puppet got sacked[J],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1, p34-39
[ 7 ] 张婷婷,曲飞宇, 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路经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 2004, p240-243
[ 8 ] 《中国时报》2008年8月1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