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三上·济宁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各地发生多起猛兽袭人事件后,少数游客仍对野生动物园的规定置若罔闻,不惜以身涉险,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②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父母要建立起一个攻守同盟,做到共同进退,互相补充,使家庭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最大化。
③由于撰写时间仓促和资料收集困难,这篇文章难免挂一漏万,其中观点也可能有失偏颇,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④由于古代文人墨客大多与竹结缘,一些附庸风雅之辈为了显示自己的品位,也喜欢装模作样地到竹林品茗小聚。
⑤白岩寺坐落在大邑县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寺中的一株古银杏树,虽历经千年风雨,仍然枝繁叶茂,冠盖如云。
⑥她的人生经历与电影《芳华》中的女主人公颇为相似,在影院看这部电影时,她好几次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④
D . ②⑤⑥
2. (2分) (2019高二上·通化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B . 站在2018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
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C .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D . 日前,美国科学家在《天文物理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在太阳系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它的质量约为冥王星的4 500倍、地球质量的10倍。
3. (2分) (2017高二上·河北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创文”宣传活动策划方案拟好后,我们特意去政教处垂询各位老师的意见。
B . 您所托为令郎辅导高考作文之事,在下一定鼎力相助,竭尽所能,不负重托。
C . 商务印书馆刚出版了拙著《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特赠老友,敬请惠存。
D . 欣闻您老即将米寿,祝您马齿徒增,健康长寿,期待着您的白寿、茶寿大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 (2015高一上·安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微时代”,读什么?
①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 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②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帐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
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③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帐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 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
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④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帐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⑤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
而让人欣慰的是。
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
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
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
而对于微信公共帐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⑥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 . 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 . 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 . 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 . 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 . 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D . 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 . 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 . 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 . 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5. (12分) (2019高二下·启东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邢玉明
谈歌
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
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
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
只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锔锅锔碗的渐渐少了。
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再也没有主顾了,他的锔弓和锔子,彻底闲置了。
“这种活儿,我已经多年不干了,我今年都七十三了,眼力不行了,手也不行了,真是不行了!”
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
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
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
邢玉明与婆姨乔明枝被接到市里,在博物馆的招待所住下。
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给邢玉明乔明枝接风,市文化局长代表市领导给邢玉明夫妇敬酒,邢玉明夫妇只是干干地陪笑。
第二天,港商曹柏青先生亲自陪着他们去了博物馆。
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
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
最后那天,大收藏家丁也成老先生来了,站在邢玉明的身边问:“老师傅,这件活儿能做么?”
邢玉明笑了笑:“您说呢?”
这天夜里,邢玉明让人搬了两架立梯,他提着工具,被人扶着,爬了上去坐了,乔明枝提着一只马灯,坐在另一架立梯上。
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
丁也成担心地问:“邢师傅,这样模糊的光线下干活儿,您有把握吗?”
邢玉明笑道:“您要是信得过我,让我做就是了。
您要是担心,就换人吧。
”
丁也成连忙摆摆手:“邢师傅,您干活儿吧。
”
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
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
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什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土话,人们听不明白。
到了快天亮的时候,人们看到,三件瓷人,已经被邢玉明锔上了,邢玉明和乔明枝被人从梯子上扶下来。
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
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感慨声,曹柏青先生带头鼓起掌来。
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
人们这才恍然想起邢玉明夫妇,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
丁也成认为他们夫妇熬了一夜,大概累了,去睡觉了,便让文物局的小赵去请邢玉明夫妇,先吃早饭,然后再休息。
一会儿,小赵匆匆回来说:“丁先生,邢玉明夫妇已经走了。
”
丁也成刚刚吃进嘴里的一口稀饭吐了出来:“走了?他们怎么走的?”
小赵说:“应该是坐长途汽车走的。
”
丁也成说:“你快去追他们回来,至少要他们留下那件锔弓。
你问问那老师傅,他要多少钱,我收购了。
”
小赵赶紧着去了。
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
小赵开车一路追到了邢玉明夫妇乘坐的长途汽车。
小赵拦下汽车,找到了邢玉明,夫妇俩正昏昏地睡觉呢。
他说了丁也成的意思,请邢玉明夫妇回去。
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
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
”
乔明枝也笑:“家里还有活儿呢。
不耽误你们了。
”
小赵乞求说:“邢师傅,丁先生一定要您二位回去的。
对了,他还说起您的家伙什,他还要买下来呢!”
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
”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
小赵急忙问:“邢师傅啊,您还没说价钱呢!”
乔明枝一旁摆了摆手,呵呵笑道:“什么价钱啊。
他刚刚不是说过了么,白送给那位先生了。
你快下车吧,都
耽搁大家赶路了。
”小赵下了车,眼看着长途汽车扬尘而去了。
去年丁也成先生在香港举办收藏精品巡回展。
在几千件藏品中,有人看到了邢玉明的那把锔弓,注着出处,锔弓颜色陈旧,像是从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截取下来的一段历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这样的叙写既交代了他“没想到”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的婉拒作了铺垫。
B . “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摹邢玉明准备工作的状态。
C . 小说中丁也成对邢玉明大加赞赏前的两次怀疑,侧面表现了民间艺人默默无闻、不易被关注的特点。
D . 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
(2)请简要分析邢玉明这一人物形象
(3)请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
6. (9分) (2019高一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面埋伏显英雄
林道远
很早就想写汪德龙,可越熟悉越难写。
每当苦思何处落笔,不知咋的,总会想起两个场面。
一个是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现代刻字组现场决赛。
主持人公布“二月花”的题目后开始计时,汪德龙不慌不忙,率先完成设计,最终以遥遥领先的最高分夺得金奖。
发表获奖感言时,他一脸茫然,僵在那里,半天才说出“感谢”之类的话来,主持人赶忙给他“台阶”:“看来他比较内向。
”事后德龙告诉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
汪德龙就是这样,人很憨厚、谦和,低调、寡言,但艺术上却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这使我想到他为张艺谋导演的影片题写的两个片名:《英雄》《十面埋伏》。
汪德龙这位艺坛精英,打自“英雄”出名之后,人们误以为他只是一位书法家。
殊不知,他在艺术上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因为憨厚、低调而鲜为人知,一旦显山露水,方知早已“十面埋伏”。
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
“文革”期间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后仍笔不离手,怀揣一个速写本。
1976年到了部队如鱼得水,绘画才能刚一显露便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
他的本职工作是跟剧组做舞台美术设计,根据剧情需要创作不同环境下的仿真世界,比如海底的珊瑚、漂移的海草、历史考证下的碑帖、巨大的石雕、古印等等,小到一枚树叶,大到一个世界,全是以假乱真。
本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却常常爆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就。
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
张艺谋导演电影《英雄》时,十几个人书写的片名都不合意,刚刚为中日韩合拍的电影《武士》题写片名的汪德龙经人推荐也送去作品。
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最后一捺采用了流动线条,像武术动作“扫单腿”,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张艺谋一眼看中。
随着影片隆重上映,当“英雄”二字以磅礴雄浑之势在银幕推出时,汪德龙也出名了。
接着,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都请汪德龙题写片名。
他那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从荧屏、银幕和各种展览大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英雄”成了他第一张“名片”。
2011年,正当人们误认为德龙只是书法见长时,《书法名家报》隆重推出了《汪德龙刻文艺界名人百方印辑》,一时间好评如潮。
行家评价“不俗!”多家报刊纷纷发表他的篆刻作品。
他的印作很随意,很轻松,在痛快爽利中透着奇崛与灵动,在整体的观照中不难发现他在艺术的“通”上所作的努力。
德龙治印,也有个“不俗”的故事:他在首届“杏花村杯”赛事和全国第四届刻字艺术展中双双获得金奖之后,成了后几届的评委,已经小有名气。
不少人误以为刻字与篆刻是一回事儿,纷纷向他求印。
此时,他的篆刻“还拿不出手”,但他答应了。
他想,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敢闯肯努力,定能“曲径通幽”。
德龙艺术上敢闯,早有先例:二三十年前一度兴“烫画”,有朋友以为会画画的都会,也向德龙索画。
德龙拿起烙铁往三合板上一烫,要花得花,要鱼得鱼,大喜,不久便有烫画作品送人,至今我的居室还挂着他烫的徐悲鸿的两匹奔马。
如今,德龙的篆刻也出名了,“方寸”之间尽显才华。
一番“十面出击”取得战果之后,汪德龙又“埋伏”起来了。
汪德龙到底“埋伏”有多深?最知根知底自然是他的爱人袁东敏。
小袁当面说道:“德龙生活上整个的弱智。
”叫他买白醋,他买了瓶醋精回来;叫他买袋淀粉,他买回来“自发玉米面”;一次,小袁去香港,回来看厨房里米面什么都没动,“吃什么呢?”抬头看到挂在窗口的长条大南瓜不见了,一问,德龙每天割一段蒸着吃,没做饭……德龙一旁听着、傻笑着:“别把我说成陈景润。
”小袁说:“差不多。
”
小袁继续数落着:他从潘家园(文物市场)回来,在屋里拿着石头看,能看半天,有时看到睡着了,石头“咣叽”掉地下;他一写字画画,电话都听不着,听着也不接;上班易受干扰,中午一吃过饭又溜回工作室,从不午休;练字练出名堂那阵子,他每天晚上练到一两点钟……
小袁总结了一句话:“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
”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汪德龙在艺术上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
不过因为他为人憨厚、低调,所以一直鲜为人知。
B . 汪德龙埋伏于艺术创作,面广、成就大。
凡舞台美术设计、书法艺术、刻字、篆刻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C . 汪德龙在艺术上敢闯、肯闯,认为艺术能“曲径通幽”。
汪德龙在篆刻上取得成就后,接受朋友所托而“刻字”,认为一样能做好。
D . 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重介绍汪德龙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取得的成就;后半部分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日常生活体现汪的追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
B . 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
C . 汪德龙题写了很多电影片名,如《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体现出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风格。
“十面埋伏”是他的第一张“名片”。
D . 从小袁的数落和总结中可知,汪德龙生活能力很弱,接近“弱智”,但汪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的人。
(3)汪德龙的形象特征怎样?他的艺术生涯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20高一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
事亲以孝闻。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
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大喜。
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寓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
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
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
唯公所意,谁敢不从?”真卿借兵千人。
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
真卿上疏曰:“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
何则?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今陛下欲自屏耳
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
”其激切如此。
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
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
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曰:“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B .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C .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D .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科:科举考试用语。
唐宋进士分甲乙科,唐代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云:“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B . 辅车:颊辅与牙床。
一说车夹木与车舆。
此处比喻事物处于次要的位置关系。
《左传》:“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C . 郎官:郎官是古代官名,盖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隋唐以后,郎官多指六部的侍郎、郎中、员外郎。
D . 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
古时男女称呼高寿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颜真卿预料安禄山要反叛,提前以久雨毁坏城墙为借口,修缮城墙,疏浚加深护城河,最终在安禄山反叛
时,保住了平原城。
B . 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并尊颜真卿为长者,并说清河县积蓄多,积蓄够颜真卿用三次。
C . 元载任用私党,害怕被别人说坏话,就提出有事先向长官报告,再由长官报告宰相,最后宰相报告皇帝。
此事遭到颜真卿激烈反对。
D . 李希烈反叛,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出使晓谕李希烈,最终颜真卿被李希烈所杀,德宗下诏对他的忠诚给予很高的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②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8·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歌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