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

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
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
(1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哀莫大于心死。

把最后的一片藤叶作为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慰藉了这个寂寞的心灵,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

想死是罪过。


(2 )铺垫:“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他们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心地善良:“可怜的小琼
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 苏艾早已知晓但故意保密,当琼珊脱离危险,不寄希望于叶片,苏艾告诉她“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

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三、鉴赏人物形象
1 、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

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

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 、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要求:圈划描写贝尔曼的语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前文写他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唠叨,说大话。

但他的不凡举动表现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

(先抑后扬)
“锯齿型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的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

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苦难的世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

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四、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例句品读)
例句 1 :“到了 11 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
‘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2 :“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

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布置
1、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范文:寒雨夹着雪花落个不停,贝尔曼哆嗦着蹬上了摇晃着的长梯,一边用手搪着调色板好让雨水不溅到新调的绿颜色中去,一边用干布在墙上擦出一块干燥的地方,好让画上去的颜料不散开来,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湿又冷,但他却顾不了这么多,一片翠绿的常春藤叶画好了,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最后他又挤了些黄色的颜料到调色板中用画笔把两种颜料和在一起,抹在叶子的边缘,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带着一份满足,颤抖着下了长梯。

——高一(五)班缪易雯
2、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隐去结尾,为它续写结尾。

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过渡到思想意义的讨论——赞美平凡人
之间相濡以默的友情,赞美人性的美好。

正因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让我们对生充满了眷恋。

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

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绿叶,那是生命的绿叶。

让我们永远记住的那一抹绿色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