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不分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不分
版本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那么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 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涉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
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那么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拟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
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
曲水流觞,大家
各赋诗一首。
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
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
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
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
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
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
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1.以下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涉及全国,主持者多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2.以下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可能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这里的修禊习俗便渐渐兴起。
B.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拟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存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却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杏花书屋记
明·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公洞庭木叶、芳洲杜假设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那么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4.以下对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以志.吾梦记;记录。
B.周环艺.以花果竹木种植。
C.公以言事忤.天子触犯,冒犯。
D.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揭开
5.以下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而士之.得第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敢以.烦执事
D.而.人方望其大用因人之力而.敝之
6.以下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本文一、二段先表达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表达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建造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作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
B.第三段由杏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
C.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决的表现。
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的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与周氏父子的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后祝周氏子孙秀发。
7.根据文意,翻译下面语句。
〔10分〕
〔1〕而回思公洞庭木叶、芳洲杜假设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5分〕
翻译: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5分〕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以下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①
兰假设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④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初唐诗人,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
②兰假设:兰草与杜假设。
皆香草。
③芊蔚:花叶茂盛的样子。
④朱蕤:红花。
8. 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5分)
答:
9.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局部。
〔1〕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所唱的脍炙人口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以下两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停下就是故土
钱红莉
①多年前,站在老家中学的山坡上,就能望见九华山。
清晨的九华山光辉四射,让一个少年充满向往。
那时,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镇上,为看一场电影《少林寺》。
②整整三十年过去,才第一次去到九华山。
虽有感慨,但处在这样的年龄,人世的风雨将整颗心一把兜住,只能习惯沉默。
③站在大天台上,终于跟自然对接上。
风轻轻吹拂,白云游移不停,天蓝得跟梦一样。
深秋的风有些寒凉,像一把把镰刀,顺路把沿途的晚稻一棵棵割下,稻谷晒在路边,抓一把稻草闻闻,还是童年的那个味道,植物的香气一直迷人,再被深秋的风一抚摸,更加渺然,无以表达,唯愿于稻草堆上长睡不醒……
④是个处处认故土的人。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当下的中国已是稀有,假设在一地遇见,我必心存感念,妄想留下住一阵。
九华山间的云是女性的云,特别体恤人,是织锦的缎子,乳白色,一路铺到天边,我们走到哪儿,她都跟,从不多言,只用气场感染你。
人与云之间,语言是最没用的东西。
于是,我们也感动,就走一路,看它一路。
⑤向晚,月亮升起来,在飞速的车里看云月,宛如水墨,并非今人的,是古代的,可以望见岁月的风霜光阴的密脚,有些旧了。
旧东西最考验人的眼力,也是一团永恒不灭的火,但凡有一颗热烈的心,总会被点燃,是倪云林的,也是陈老莲的旧画,既诱人,也拒人。
⑥九华山的月亮陈旧又新妍,圆,亮,微微地泛红光。
夜里睡不着,爬起来靠在窗边望月。
月影下,偶尔几声虫鸣,远处竹影摇曳,会想起苏东坡以及《水调歌头》,如此辗转,如此高难度地把人生的悲欣苦辛悉数写尽。
依然同一轮明月,照我如照苏东坡——我不曾写出不朽名篇,是因为吃的苦没有他的多。
这么想,就有台阶了,再一步步走下来,把白纱的窗幔合上,继续睡……
⑦凌晨醒来,鸟声初出,衬得山更清幽。
山里的鸟不比城里的鸟,一开口,便聒噪,招人烦,大约脱离自然的属性了。
山鸟的叫声在溪水里洗过,一如初心,从树林里捧出来给你。
可不能辜负了,起来跑步。
山边雾气重,一圈下来,头发尽湿。
遇到一块菜地,顺便进去查看一下墒情——掀开满畦稻草,芫荽、菠菜、茼蒿纷纷出芽了,青蒜葱茏一片。
近处的几垄山芋藤尚绿着,等着时刻于锄头下献身;辣椒还在开小白花,丝毫不理会寒露已至;最好看的,要数篱笆上的红扁豆,在秋风下巍巍峨峨……长风万里送秋雁的九月呀。
⑧站菜地中央,举目环顾,四野苍茫,九华山近在咫尺,红月亮落下去。
我的一口气又跟金色的童年接上了——曾经,清明回老家,一下车,走在满是小鸡草的田埂-整个身体被油菜包围,简直热泪盈眶。
城里人永远不懂这里面到底深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什么也不说,只是啪啪啪掉眼泪——似乎这么多年的苦,终于被油菜懂得并疼惜。
海子有诗:“家乡的风/家乡的云/睡在我的双肩〞。
是的,风、云也睡了,一切都安宁了,徒剩呼吸吐纳,再没有别的。
是洗涤,也是复原。
山水天地把人一点点地复原成稚子,快乐地在风里奔跑。
⑨跟山水玩了一天,也累,去九华水街上喝茶,并非半盏松萝,不过是一杯普通的绿,却也芳香怡人。
此街有些秦淮河的意趣,要比秦淮河幽静,与河水、柳、草地为邻的是书院、禅室、茶馆、酒吧……抬头低首,均见启功墨迹。
好几棵大树,树下有风,有木桌长椅,烟灰缸是粗瓷碗。
连平素异常矜持的同事都禁不住春心荡漾,不停地摆姿势拍照。
⑩站在水街尽头的荒野,西天有金子在泛光——每当日暮,总会叫人想起童年、故土,羊牛下山,鸡鸭入埘,甚至还可跟遥远的《诗经》对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此刻,在水街的荒野上又遇着了这样的意境,衬着人的心事茫茫远远。
⑪除了九华河,水街旁还有一条不知名的小河,一只小野鸭正孤单地自己跟自己玩,它跳出水面,学荷花仙子凌波微步,轻盈地要飞天,转而一头扎下,潜水而去;一只白鹭在菖蒲的绿丛中梳洗,王菲一般骄傲,夕阳的余辉照它如照一口井。
荒野遍布青蒿的味道,是清苦的香气,远处的芦荻早已白头,一点点在风里摇……荒凉的原野上相遇苍苍的芦荻,你可知,它就是《诗经》里的蒹葭?
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老的句子,一旦念起来就有些伤感,清楚有淡淡的哀愁,是愁而不怨,伤而不悲,也是哀矜勿喜——平凡的日子,因为愁伤,才有了份量。
⑬一个陌生读者为我的《四季书》写书评,取题目:一间屋两棵树三餐饭四季风景。
我看着,在电脑前默默感动。
⑭九华山脚下,也是适合我们停下来生活的地方,每天三餐饭,看尽四季风景。
〔选自《散文》2014年第12期〕11.根据③~⑥段的内容,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5分〕
答:
12.第⑦段语言富有特色,请选择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6分〕
答:
13.第⑧段写得独特,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分〕
答:
14.“一间屋两棵树三餐饭四季风景〞,作者为读者这样的书评题目所默默感动,作者感动的是读者对自己创作的理解和欣赏,请根据书评题目和文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谈谈你对读者如此取题原因的理解。
〔8分〕
答:
第二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以下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3分〕
A.沧茫鲰生陨身不恤义愤填膺
B.斑驳愆期喻之于怀没精打彩
C.袅娜宛然好高骛远委曲求全
D.葱笼谙熟相与枕籍揠苗助长
16.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②秋蝉的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长;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③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________,无虞缺乏矣。
④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
A.消失衰落旁征博引情谊 B.消逝衰落旁稽博采情意
C.消逝衰弱旁征博引情意 D.消失衰弱旁稽博采情谊
17.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B.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京剧音乐的风格鲜明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征服了现场观众。
C.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具有美容成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使皮肤美白细腻。
D.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平安,徽州的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18.阅读文段,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恰当的语句,构成一组整句。
〔6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那些感人的诗篇,是作者生命的倾诉,是作者情感的跃动。
这样的倾诉,这样的跃动,王维将之投射于清新静谧的空山森林中,徐志摩将之融化在柔美潋滟的康河水波里,○1,○2。
19.下面是一幅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画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5分〕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父亲抱着宝宝坐车,当时公共汽车上人满为患,随着车的晃动,小宝宝也东摇西晃,甚是可怜。
父亲满怀期待能有人让座。
售票员说了四遍“请为抱婴者让座〞,但坐着的乘客无动于衷,漠然地望着窗外。
父亲失望地叹气……终于,一位中年人站起来说:“你抱孩子坐我这儿吧。
〞大家本以为孩子父亲会说声“谢谢〞,谁知他坐下后大发牢骚:“我还以为雷锋都死光了呢。
〞全车人为之愕然。
这是生活中真实的一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1、D 〔“多为名士〞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第 2自然段明确说“主持者皆为名士〞〕
2、B〔据原文第 5自然段“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可知“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并不客观,且开篇引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是为了说明“修禊〞传统的起源和祭祀有关,并不是襄阳习家池的修禊记录。
〕
3. D 〔第 6自然段表述的很清楚“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这次活动还有庆祝灌溉工程完工之目的。
〕
4. D〔D项“揭〞,本义是“举以标示〞的意思,在这里可引申为“悬挂〞。
〕
5. B〔 B项“之〞,前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第三人称代词,“它〞;A项“于〞介词,表处所,意为“在……地方〞;C项“以〞,介词,意为“用,拿〞;D项“而〞,连词,表转折〕
6.A〔周孺允是杏花书屋的主人,但一、二段表达的是周孺允的父亲玉岩公的事迹;第二段中抒发“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并非仅仅局限于作者本人。
〕
7.〔1〕我们再回头想想玉岩公昔日在洞庭木叶、芳洲杜假设之间的情形〔与现在的景象相比〕,真可谓是当时他一觉醒来见到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见的景象才是真实的。
〔5分,得分点:省略句、觉、妄、所字结构、句意通顺各1分。
〕
〔2〕如今距离玉岩公的亡殁,并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考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中就有现在不知在哪地方的。
〔5分,得分点:去、殁、曾几何时、向、句意通顺各1分。
〕
8. “空〞“冒〞〔1分〕“空〞突出了兰假设压倒群芳的风姿。
实际上是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冒〞意为“覆盖〞,不但描摹兰假设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冠纷披、繁盛的情态。
〔2分〕
9. 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假设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借指自己出众的才华。
〔3分〕后四句写兰假设摇落,芳意无成,感慨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
〔3分〕
10.〔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每空1分〕
11.〔1〕第③段主要写“风〞:有些寒凉。
〔1分〕
〔2〕第④段主要写“云〞:乳白色,铺展,女性般柔情。
〔2分〕
〔3〕第⑤⑥段集中写“月亮〞:陈旧又新妍,圆,亮,微微地泛红光。
〔2分〕12.〔1〕使用多种语言修辞格:比照,“山里的鸟〞与“城里的鸟〞比照,高低立显,喜厌清楚。
比喻,“在溪水里洗过〞,生动地写出山鸟叫声的清脆、纯洁、悦耳和婉转。
拟人,“等着时刻于锄头下献身〞,赋予“山芋〞以人的感情,讴歌其生命勃发又富有奉献精神。
引用,“长风万里送秋雁〞引自李白的诗,文雅华美。
〔2〕多用短句,长短句交错,句式灵活,富于节奏感和参差美。
〔3〕语言风格平实清新,简洁明快,讲究文辞,富于诗意。
〔6分,每点3分。
答出两点即可。
〕
13.〔1〕内容上,写金色童年、春天、老家、乡野、油菜,还引入海子的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充分地表达出眷恋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2〕结构上,采用插叙,插入回忆,虚实相映,由秋景写到春景,由山上景写到山下景,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同时,将九华山所见之景与故土之景相联系,照应上文“我是一个处处人故土的人〞,同时照应最后一段的总结抒情。
〔6分,每点3分。
〕
14.〔1〕读者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情感主旨。
作品表达了对金色童年、乡野气息、四季节序、洁净山川、草木食物这种慢生活〔“停下来生活〞〕模态的深深眷恋之情。
〔2〕读者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品写景朴实而生动,以独到的审美眼光摄取有意味的片段,变形处理,融入感情,好似把零散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3〕读者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语言风格。
作品语言平实清新,简洁明快;看似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实那么精心锤炼,讲究文辞;多用修辞,引用化用,富于诗意。
〔4〕读者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创作态度。
作者潜心阅读,静心写作,锤炼文字,掌控力强,语言精致,灵气逼人,别具张力,读着有种寒冽过后温暖来临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