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读《了凡四训》有感今年暑假,我随学校走省外线到厦门,到厦门则必然要去的就是南普陀。
南普陀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潜心礼佛之人众多,头顶严酷烈日礼佛之心丝毫不减,其诚心一目了然。
我不禁觉得很奇怪,佛曰:“众生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如今众生向佛求的却是让佛实现自己的欲望,如果真正潜心礼佛,信奉佛教不应当是四大皆空,斩灭自己的欲望么,这岂非自相矛盾?
佛教经2000年历史之久,融道、儒两家学问之所长,这不禁让我感到我对佛教的理解一定存在谬误。
回来看了《了凡四训》“立命之学”篇,又查阅资料,当知我原本的理解确实是太过浅薄。
佛说“一切皆空”,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也叫做“恒转”。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有因有果,有恶有善,邪正善恶,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因缘而产生,依因缘转化而转化。
如果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来解释,也就是最经典的三条:即1、禁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2、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3、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联系是有条件的。
“立命之学”篇中我觉得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当属了凡与云谷禅师的对话,在这之前了凡与我犯了同一个错误:即“不求甚解”。
了凡自认生平已被算定,则无所欲求,宛若圣人,然实则凡夫不思进取。
云谷禅师告诉他:“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即所谓“一切皆空”。
了凡问:“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这八个字也可谓是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了。
了凡先生后能高中进士,当对儒家四书五经是极熟悉的。
其实类似意思:《诗经》中有:“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中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但了凡先生陷入了误区,他认为孟子所说的只适用于道德修养层面,而无法给人生以指导。
所以云谷禅师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若不躬身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
云谷禅师引六祖慧能之言解孟子之语,看似儒佛两家,实则禅宗与孟子“性善论”异常贴合,即:人之初,性本善;心中常生智慧;向内心寻觅,就没有什么不能通晓顺应的。
无论求内在还是外在,首先都要反躬内省去探求,亦即《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以察过,察过而后改过,这也就是第二篇“改过之法”的由来,在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须改过,将自己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功夫,若不能彻底改过,纵然修善了,也会使善中夹杂着恶,其功难显。
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
在云谷禅师的追问下,了凡先生开始反躬内省其不应录科举,不应有子的原因。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虽然了凡对于录科举、生子已经不抱希望,但为儒家弟子,为人父又岂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
于是云谷禅师又趁机而言:“……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不登科举,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扩充德
行,力行善事,此自己所作之福,安得而不享乎?”
又引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至此,了凡心悦诚服,而后成功“改命”。
“并且告诉子孙,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轮矣。
”
所以,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流传2000千年之久,几经沉浮。
它并不教人求神拜佛,将命运交给佛、菩萨,它教人反躬内省,行善积德,福自己求,这才是真正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