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 Story tim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期,在一次以“小学英语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两节同题异构的小学六年级英语课。
两节课分别由不同地区的两位教师执教,他们向我们展示了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精彩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笔者深度的反思。
主要教学环节展示如下表:
一、一样的热身,不一样的导入
课前热身能够帮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一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歌曲,观看自己过去的照片,从听觉与视觉方面着手,逐步引入句型:Twenty years ago,I could.../I
couldn’t...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句型“...years ago,I could/couldn’t...”介绍自己过去的情况,强化句型。
课例一中教师利用学生对教师真实的生活、爱好、家庭等情况的好奇,于无声中引入一般过去时,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声。
课例二则在欣赏过去与现在生活变化的视频之后,直奔主题Then and now。
随后通过游戏进行Story time板块的词汇教学,有效地弱化学生学习的难度。
紧接着训练学生运用“Then,we used the...”“Now,we have the...”进行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对比,抛出问题“Whose lives changed?”,引出课文的学习“Mike’s family members’lives changed.”。
课例二中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明快,直入主题Then and now,没有太多的兜兜转转。
不管是课例一中逐步引导学生谈过去的变化,还是课例二中直接进行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这两节课都巧妙地利用多种导入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前热身”这一小环节发挥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乐于参与、乐于表达。
二、一样的思维导图,不一样的切入方式
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能够使教学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两位教师都在课堂中使用了思维导图,但其切入点不同。
课例一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Read and say,指导学生说说Mike的家人过去会做的事情。
然后通过Read and design,引导学生读并设计出Mike的家人现在会做的事情。
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分析,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让课文更加清晰明了。
解雯婷
教学过程课例一课例二
Warm up 欣赏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欣赏视频“生活的变化”,引
出课题“Then and now”。
Pre-reading
1.展示教师照片,让学生猜测:
Twenty years ago,I could___;I
couldn’t___.
2.说说学生自己的变化:
___years ago,I could___;I
couldn’t___.
3.游戏:判断老师说的情况是真
是假,若为真,则大声说“Yeah,
yeah,yeah”;若为假,则大声说
“No,no,no”。
1.游戏:思考并快速辨别出
图片,哪些属于过去
(Then),哪些属于现在
(Now)。
(进行Story time中
的词汇教学)
2.思考并说出:Then,we
used the...;Now,we have
the...(师总结:Everything
changes.)
While-reading 1.学生看动画,找出Mike的家
人,并匹配人物对应的过去时
间。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变化的方
面。
3.Brain storm,说出相关的单词
或短语:The way to contact
people/make friends/do
shopping/get news(此处进行词
汇教学)。
4.Read and say.说说文中人物在
过去会做的事情。
(蓝线标出)
5.Read and design.画出文中人
物现在会做的事情,以思维导图
形式呈现。
(红线标出)
1.学生看动画并选择:
Whose lives changed? A.
Mike’s life.B.Mike’s family
members’lives.
2.学习Mike六年前和现在
会做和不会做的事。
3.学习Mr.Brown二十年
前和现在通讯方式的不同。
Chant强化。
4.引导学生自学Mike’s
grandpa三十年前和现在获
得新闻的不同方式。
5.引导学生自学Mrs.
Brown二十年前和现在交
友和购物方式的不同。
Post-reading 1.跟读课文。
2.齐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设计小组同学过去和现在的
思维导图。
5.情感教育:Which life do you
like,then or now?Why?
1.分层说一说Mike一家的
Then and now。
2.试着说一说自己/朋友
/父母的过去和现在。
3.情感教育:(1)Which life
do you like,then or now?
Why?(2)How to face these
changes?
T ongkeyi G ou
同课异构
. All Rights Reserved.
T ongkeyi G ou同课异构
课例二中教师首先就Mike的现在和过去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再利用Read,say and fill in,
Read and discuss等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上其他人物的现在和过去对比,并用完整的句子复述四个人物的then and now。
这样,教师教给了学生一个全面理解和把握阅读篇章的方法,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完成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和归纳的能力。
课例一中,教师从大处着眼,基于整体感知为切入点,进行难点的适度分散。
课例二中,采用填表格,讨论,说唱等不同形式进行语篇教学,既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进行创造性语言的活动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篇学习能力,对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起到强化作用。
三、一样的朗读课文,不一样的朗读要求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熟记所学的知识。
对课文的朗读越熟练、越流利,就越会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语法结构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有安排朗读课文的环节,但是朗读的要求不尽相同。
课例一中教师安排学生逐句跟读课文,然后再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例二中教师让学生整体齐读课文,进而尝试根据思维导图分层次复述课文。
课例一中教师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体现了“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课例二中教师让学生齐读了课文之后进行分层复述,让学生根据板书选择Mike,Mr.Brown,Mike’s grandpa,Mrs Brown这四人中一人的过去或现在的内容来说,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对课文进行复述,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一样的细致,不一样的侧重点
课例一中教师侧重教材内容的分析。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蓝线画出表示过去的部分,用红线画出现在的部分,通过红蓝线的使用,使得Mike一家的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一目了然。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细致入微,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混淆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一一罗列,例如bought(buy的过去式)VS brought(bring的过去式)。
课例二中教师更关注于学生的已知已会,学生已知的部分略讲或不讲。
例如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listened虽是新出现,但它是规则变化,在教学中则不必再细致讲。
未知部分,则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来逐步进行引导。
整个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教师的良苦用心。
课例一中的教师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和提炼,动词过去式的整理呈现、板书上红蓝线的对比等,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细致全面。
课例二中的教师更关注对于学生的引导,通过关注学生的已知知识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未知知识,节省了课堂时间,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管是怎样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两位教师对于教学的严谨与细致。
五、一样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样的训练方法
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例一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课堂上用
Brain storm,Guess等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将思考的面尽量拉得广一些。
例如,在处理新单词时,教师让学生对于The way to contact people/make friends/do shopping/get news进行Brain storm,教师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
或许课堂的精彩之处可能就在此时发生,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回答。
这样的一个留白式的设计,让精彩发生在意外之处。
课例二中教师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拓展部分的问题Which life do you like better?Then or now?Why?And how to face these changes?连续几个问题的抛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不仅引导学生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该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纵观这两节英语课,两位教师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例一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更加严谨,教学的每一步骤都很细腻而具体,对于教材的讲解细致入微。
课例二中教师的教学节奏更加明快,课堂上尊重学生,因势利导。
在教学中起着引领者的作用,由带到扶,从扶到放,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海陵区渔行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马丽莎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