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者:林朝煌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8年第11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过程应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从而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即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因此,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作简单介绍。

一、重视学习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黄爱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学生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金威啤酒”、“汾酒”、“金冠米酒”的酒精度)问:“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酒好不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又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圆柱形茶叶筒,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出发,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哪些物体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

畅所欲言。

像这样,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学得主动,从而喜爱学数学,愿意学数学。

二、凸现学习过程数学味
教师在教学具体内容时,可以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寻找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如教学“9加几”时,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

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大伙儿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你能算出来吗”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

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算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又如在谈到估算的重要性时,应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要多少时间,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

学习了“分类”这节课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书店里的书分为哪几类,商店里的商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水果店里的水果是如何分类的……在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课中,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是本节课上学习的几何图形,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只要我们有效地、不断地养成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数学就会变得绚丽多彩!
三、加强学习主体实践性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化”,“学有用的数学”成了该实验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如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了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探究及完成了基本的练习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亮亮家要给一个长0.75m、宽0.5m、高1.6m的简易衣柜换布罩(没有底面),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现在让你当采购员,你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采购任务呢?”学生很快地算出了做简易衣柜需要的布料,这时有些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说:“采购时还要比较一下布料的质量和价格,‘货比三家’再决定买哪一种。

”有的说:“裁剪过程中有损耗,所以实际要多买一些。

”……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以“发现”、“交流”,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