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发展、产学研合作
模式分类以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当今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现状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Guan Tianru,Huang Bin,Wu Keyi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classifica -
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duction -study -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 -
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China
is expound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production -study -research cooperation ;education
model;current situation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用人
单位对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作为高素质
人才的培养基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往往便存
在着教与学的严重对抗和分离,从而导致“只重学不重用”、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计划不重开放”等一系列问题。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合作模式,充分
利用了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
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
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
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有利于解决学校教
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
的差距。
因此,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发展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先生首次推行了一个合作教育计划,通过“学工交替”来培养学生,将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同时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支付学费。
这被认为是现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始。
自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立后,很快被美国高校所接受,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第一次正式地被定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模式。
作为最早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国家之一,如今美国大多高校都开办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合作教育项目,合作教育涉及到了每一个学科领域,是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历史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当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采用“一年三学期产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教育实验,是我国产学研教育的开始。
随着这几十年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和试验,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长足的进步,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有利推动了国内产学研教育的研究,加快了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完善。
2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
常见产学研项目合作运
行模式见图1。
图1产学研合作项目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
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模式;按合作程度可分为:紧密型、松散型和一体型;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型、契约型、一体化结合。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就是充分利用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在人才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共同进行学习实践,达到共赢。
高校是产学研合作的支点,高校有着优良的基础知识背景和庞大的技术人才储备。
它可以通
过产学研联盟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它也可以有效与科研机构形成互补,如今大多的基础知识研究和创新发现都伊始于高校,这就形成了高校得天独厚的知识科研储备,它能够为科研机构不断提供具有开发前景的基础技术,使得科研机构脱离了长周期的基础研究而能够快速地筛选出有开发应用前景的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在开发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又能返回高校进行解决处
理,这既促进了高校的创新科研的不断进步,也解决了科研机构对应用科学深入研究的需求。
同时,科研机构与企业可以进行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转移以及咨询反馈又促进了科研
(下转第38页)
教改教法
作者简介:关天茹(1988—),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关天茹黄彬吴科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110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36页)
机构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这样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生态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高效迅速地推动科技生产的进步,而人才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对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研究,如石火学、邹庆云、李林等人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明治”模式和“交替型”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模式、校办企业模式[1]。
张炼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分为工学交替形式、预分配的“311”形式、中后期结合形式、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等[2]。
方放等基于目标导向,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4种: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工读交替和继续教育与职工培训。
[3]张亮峰等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分为常规模式和高级模式两种,其中常规模式包括自主式外向式和委培式;高级模式包括联合式项目式和共建式[4]。
这些教育模式的研究为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产学研教育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产学研教育模式在我国方兴未艾,但在其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3.1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当今的许多长辈和家长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往往会对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错误引导学生;同时,中国几千年的精英培养模式也影响了我国人才的多样性发展,限制了产学研教育的有效实施。
3.2经济发展带来的双刃剑
近三十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巨大的腾飞,这就带动了我国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
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带动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如今许多高校都积极鼓励产学研项目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现今的产学研合作往往是企业牵头主导,这就造成了这种合作往往急功近利,企业希望尽快获得有商业价值的产品,从而导致了基础科学研究的迷失。
3.3高校教师思想观念更新较慢,传统教育思想严重
作为传业授课的主体,教师的观念要与时俱进,积极接受新的优秀的教育模式。
但高校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因为多年的传统教育经验束缚,让他们很难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师一心做科研,无法很好地与外界的企业沟通合作项目,限制了自身和人才的培养。
3.4产学研培养模式时效性短暂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应当是一种循环的培养机制,需要的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
我国高校目前许多产学研合作培养项目,往往仅限于单一的项目,完成后便结束,没有了下文。
这种短暂的培养模式,对于高校这种大量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单位极为不利,容易造成项目结束后,专业人才就断层了,使得产学研合作名存实亡,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石火学.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5-68.
[2]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
教育,2002(23):21-24.
[3]方放,曹葆青,祝义才,王章豹.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4]张亮峰,曾永卫.基于工程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教育优化模式
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42-44.
编辑李少华
用,也不屑于用。
实际上,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首先,黑板的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
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多媒体教学应该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增加多媒体的教学。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以及语言表达的关系,把握好利用的时机。
比如,有时把结论写在黑板上,反而更加醒目、突出,操作性也强。
误区五:多媒体课件信息量过大。
因为过于强调信息量,有些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几乎包含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
甚至有些老师连教案也不带,上课时就对着屏幕逐字逐句地念。
大学里一门专业课一学期的讲课学时基本只有54学时,老师必须要在这54学时里把整个课程体系交代清楚,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关于课程的架构。
如果所谓多媒体课件就是把整本教材内容扫描到课件,那课堂上还需要老师吗?不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算了。
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适当“减肥”,设计课件时,应该突出课程的框架结构,以及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避免让学生囫囵吞枣。
还要注意尽量减少文字的显示数量。
因为过多的文字阅读容易让学生疲劳,也干扰学生的感知。
误区六:课件制作过分追求花哨。
专业课的学习有时会有枯燥的感觉,尤其是大学课堂上,通常都是一门专业课连上三节,不可避免地,学生会产生疲劳感。
因此,有些老师会把文字、图像、动画、歌曲等一股脑地拼凑在课件中,把课件搞得花花绿绿,甚至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画面,使用不同的声音,使用不同的切换效果。
这样的课件制作起来可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也许能博得学生的一片片“啊”的赞叹,但它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身心疲劳、注意力分散,反而忘记了真正需要掌握的内容。
因此,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与制作,要简洁、大方,能够突破重点、难点,避免“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
课件展示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的干扰。
要注意色彩的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对象。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确有利。
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多媒体课件显然是无法取代老师的。
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再好,也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实现。
如果老师上课完全依赖课件,忽视讲课技术,照“机”宣科,这样的课堂势必是冰冷死板的,根本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一定要适时、适度。
要知道,课堂上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感染熏陶等等,是任何现代多媒体都难以代替的。
参考文献
[1]陈彦伶.探析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
(42).
[2]刘雪.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2011(24).
[3]辛雪娥.多媒体课件应用之我见[N].甘肃日报,2010.
[4]查仁启.浅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误区[N].黔西南日报,2010.
编辑李少华
教改教法
3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