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文化看五四文学的现代性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3cbe4b19b89680203d825ad.png)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张丽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97-01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佛教的菩萨、佛祖、因果报应等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内容。
第二,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意境。
这主要表现在唐代所盛行的禅诗中。
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曾说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说明了禅和诗两者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
第三,促使一些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如变文。
所谓变文,就是变佛教经文为通俗的说唱文,它是在南北朝以来咏经、歌赞和唱导等宣传佛经的方式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说唱体文学作品。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断中国化的同时,与中土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佛教文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禅诗,所谓禅诗是指表达禅宗理趣、意境或所谓“禅悟”的诗歌作品。
禅诗的作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禅师交往密切、深受禅宗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了新的意蕴,代表人物有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
另一类是禅师本人借诗的形式来表达禅理,代表诗人有永嘉玄觉、王梵志和寒山。
王维有“诗佛”的美誉,他信奉佛教,其山水诗被认为是禅诗中的极品。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f84210a0b4e767f5acfcee0.png)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尼泊尔一带。
根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
从古至今,佛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历史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佛教中的许多思想在我国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一、否定宿命论佛教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如此。
坏的命运可以凭借着多做善事、进行忏悔而加以改变。
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改的。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自身道德和行为上的修行加以改造。
同样地,好的命运如果不加以维护,也会失却堕落。
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却是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人物。
她进行过自发的抗争。
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是因为她希望土地庙的门槛能代替她遭受万人践踏,在来世改变自己现在的处境以获得的幸福。
二、顺其自然的思想人生皆苦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相信地狱轮回,因果报应。
人生是苦的,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修行提高自身的修养获得来生的幸福。
但对于当下的苦难,则应当顺其自然。
出家是看破红尘的话,那么涅槃则是最终的解脱。
许地山《命命鸟》中的敏明和加陵通过涅槃以及生死轮回,最终实现了摆脱人生苦痛的愿望和理想。
在佛教中,涅槃意味着生死相续,是佛教徒力求达到的一种不死不灭的最高理想境界。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更是有着凤凰涅槃的典故,意思是指历经艰险而后浴火重生。
三、丰富多样的佛教意象佛经中涉及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形象,它们随着佛经的翻译而进人了中国文学的画廊,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来源佛经之中的神猴形象。
佛经文学中的植物形象,也在佛教文化的东传过程中,渗透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其中最典型的是莲花意象。
周敦颐《爱莲说》中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现代性视野中的人间佛教
![现代性视野中的人间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3ed1aecda1c7aa00b52acbb4.png)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产生了一系列的救世思潮。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这些思潮逐渐凝聚成“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人间佛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这股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人间佛教已经成为汉语系佛教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现代价值。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在太虚和印顺倡导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之前,人间佛教思想早已存在。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中说:“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
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
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南宋法云法师在编写《翻译名义集》时也强调:“天界著乐,四趣沉苦,故此五道,非成佛器。
由是诸佛唯出人间。
”但“佛出人间”的思想,不仅法云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而且也没有引起元明清时期高僧大德们足够的重视。
相反,随着宋明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佛教在“三教合流”的时代潮流中逐渐被边缘化。
于是,汉传佛教慢慢消融在往生极乐、超亡送死等个体解脱、身后关怀当中。
尽管宋代以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并不缺乏信仰虔诚、修行净洁的高僧大德,但佛教参与社会的程度与方式以及佛教人间关怀的意味日益淡化。
刘成有人间佛教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展开了所谓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
就佛教而言,以“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杨文会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开始着眼于佛教的现代转型,致力于佛教的人间关怀。
面对当时中国佛教的衰败状况,杨文会认为“惟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
因为办学堂可以“兼习新法”,“如是,则佛教渐兴,新学日盛,世出世法,相辅而行”。
为了佛教的振兴,杨文会谢绝曾国藩、李鸿章等政界要人的邀约,远离仕途。
他舍弃家财,把家产捐给金陵刻经处永作公产。
杨文会的做法及其社会影响,恰恰体现着佛教人间关怀的倾向。
杨文会生前创办的祇洹精舍和后续的佛学研究会等佛学教育、研究机构,虽然仅仅持续了4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只有20几名学员,但跟随杨文会学习佛学的谭嗣同、章太炎、欧阳竟无、太虚等,大多都是20世纪中国佛教复兴过程中的重量级人物。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6fc296b02768e9950e7380c.png)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
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
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
“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e602463ecfc789eb172dc812.png)
情诗那么唯美 ,让人感觉即不那么深奥,枯燥乏味 ,又让人体会到其
中所宣扬的佛学思想 。 “ 我在这里参禅,我在这里神秘地参禅……向 着念佛的人说法 ”这是超一所发表的诗作 《 花禅》里的节选,诗 中提
到 蝴 蝶 与 小鸟 这 些 自然 生物 ,体 现 了佛 家 一花 一 草 万 物 皆 有 灵性 的思
3 结 语
从西汉时期开始 ,佛教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许多佛学著作 留 存 于 世 ,对 于文 化 建 设 做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 五 四运 动 ”后 佛 教 文 学 受 到新 文化运动 的影 响,开始采用 白话 文,随着不 同的时代变化而变 化 。新时期我们应该更应该发展佛教事业 ,通过佛教文学使更多人增 加对佛学的认识,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 出重要贡献。
想 ,在诗作的结尾处 “ 要放开我的慈心”、 “ 显露我的本色”、 “ 向 着慈悲的佛发笑”等句直接体现出了佛家慈悲为怀 的基本思想理论 , 对那个时期人们修身养性,推翻封建军 阀统治具有重要作用 [ 2 ] 。
2 . 2 抗 日战争 时期 的佛教 文学
每个时期 的佛教文学都是体现着每个时代的背景 ,抗 日战争时期 佛教文学宣传的是那种大爱人间的佛学思想 ,救苦救难 ,发扬佛家慈 悲为怀 的传统,关心帮助在战争中遭受疾苦的平民百姓 。不少具有高 深佛教理论的法师热衷于创办报刊,宣传佛学思想,大力推进了佛教 文学的发展 ,著名的佛教刊物有惟贤法师创办的 《 大雄 》,巨赞法师 创办 的 《 狮 子吼月刊》等 ,为 鼓励人 民群众 英勇抗 日做 出了重 要贡 献,也为 中国新文化建设做 出了重要贡献 。抗 日战争期 间广大佛教人 士聚集 佛教精英创办刊物 ,从思想上激 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 ;一方 面开展募捐活动,救济难民 抗 日战争时期比较著名 的佛教人士太虚法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他不仅饱读佛家经典著作,还 曾亲 自到访欧美国家 ,亲身感受到了战 争给人类造成的迷惘的精神,体会到科学技术、民主自由为人类社会 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对儒家人士推崇的 “ 本位文化 ”进行了 强烈抨击,提出了 “ 现代中国文化 ”的思想;1 9 4 3 年他在发表的一篇 文章 中提到佛教徒应着眼于中国当前现实 ,审时度 势,与时俱进 ,着 眼于新文化建 设,加大力度创 办佛 学刊物 ,加 大佛学刊物 的印刷量
浅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6724021647d27284a735105.png)
浅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郭静(1101010025)内容摘要: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融入到中国各时代的文学,它对文学思想、语法、词汇、体裁等文学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文学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讲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学影响正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民族。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学与中华文学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无论是思想观念、语法、词汇、体裁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一、文学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佛教自两汉之际输入中原后,即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时空观、人生观、死亡观方面给中古文人以全新的观念、思想和境界,促进了中古文人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和探求,同时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思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文学发展的方向。
佛教创立时,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婆罗门教及史诗中的时空观念,并有巨大的创新。
在空间观上,佛教从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理念出发,把人间的佛教竭力推向了无限绵邈的宇宙之中,架构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宇宙立体空间论,这主要体现在“三千大千世界”和“三界”以及各种佛国净土的说法上。
论_五四_作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_哈迎飞
![论_五四_作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_哈迎飞](https://img.taocdn.com/s3/m/ea75d3c808a1284ac85043b4.png)
论/五四0作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X 哈迎飞内容提要 /五四0作家之普遍近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其中既有以夏尊等为代表的信仰佛教并对佛教有精深理解的作家,也有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虽不信仰佛教,但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欲在佛门找到心灵的归宿的作家。
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尽管坚决反对佛教空观思想,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但是强烈的皈依心态却使他们对佛教的否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现代文学史上,只有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少数作家自觉地以佛家之/空0解构传统之/有0,从而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心态,这是极其难得,也是极有意义的。
关键词 /五四0作家 佛教文化
空178
X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0规划项目5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心理研究6(项目代号2001C014)研究成果之一。
179论/五四0作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180
江海学刊2003.5
181论/五四0作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182江海学刊2003.5。
从佛教文化看五四文学的现代性
![从佛教文化看五四文学的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067f7d4d69eae009581bec7b.png)
了“ 以载道 , 文 代圣 立言” 的传统观念 , 第一次产生 了 与古代文学不 同的现代性特质 ,但 由于把文学看作 是思想启蒙 的工具 ,其功利性成分 要远远大 于其 自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1 期 1 0
2 0 年 1 月 06 0
乐 山师范学 院学报
J u n l f e h n T a h r olg o r a s a e c e s C l e oL e
V 1 No 1 0 . 1 .0 2. 0c .0 6 t o 2
来, 鲁迅较偏重于苦行 的小 乘佛教 , 中汲取积极 的 从 救世精神 ,鲁迅 曾明确说过 “ 我对 佛教先有一种偏
见, 以为坚苦 的小乘教倒是佛教 ” 咧 。 从反抗绝望的斗 争精神 , 苦行僧似 的生 活方 式 , 独战众数的坚忍 以及
意志等 , 不难看 , 鲁迅 的人格精神受 到了小乘佛教
知识分子普遍认 为 , 佛教是 毒化 民众 精神 的毒药 , 要
改 变 国民愚 昧的灵 魂 , 除它的消极 影响 , 消 必须从科
学的立场批判佛 教 的蒙昧 主义 。陈独 秀认 为 :宗教 “
之能 使人解 脱者 , 则 以为必先 自欺 , 克 自解 , 余 始 非 真解 也。真能 决疑 , 厥惟科学 。故余 主张 以科学代宗
教, 开拓吾 人真实之信仰 ” 1 。3 ] 胡适也指 出 :我们也许 “ 不 轻易信仰 上帝万能 了 ,我们却信仰 科学 的方法是
万能的。”1 1 4
五 四时期 ,以启 蒙理性 为核心 的西方 现代性思 想, 是文化先驱的主要话语 资源。其 中,9 1 世纪 自然 科学三大学说 之一的进化论 ,成为他们 向旧文化发 动进攻 的重 要精神 武器。由于紧迫的历 史形 势 、 焦灼 的救 亡意识和激进 的功利心 态 ,他们无法 从容反思 其内涵 , 而是 以激进 的二元对 立的思维 方式 , 把时 间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中国文学史重构的意义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中国文学史重构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602ec120740be1e650e9a11.png)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中国文学史重构的意义作者:谭桂林来源:《江汉论坛》2014年第06期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上,现代的概念一向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的。
一个是通常意义上的时间角度,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0多年的历史。
一个是思想发展史观上的意义角度,指的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领域内所建构起来的现代性或现代性质素。
作为一种历史观念,这种现代性意义的时间划分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在这种现代性文学史观的视域中,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从清末民初开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以成功的。
这种成功的标志就在于,中国现代的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引进了西方现代民主、科学与人本主义的理念,在形象塑造上普通知识者和下层百姓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创作方法上西方的一些现代主义原则与表现技巧也开始为现代作家广为所用,尤其是在语言文字上,白话语体终于确立了它在文学表达上的宗主地位。
由于这种文学史观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双重意义上的“新”与“现代性”,而且把所谓“新”即等同于“现代性”。
如果达不到这种“新”与“现代性”标准的文学就被摈弃在现代文学史的视域之外,因而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直被描述成了“新”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丰富的历史内涵也因此难免被缩减。
譬如,从文体来看,民国以来有着成就较高数目较为丰富的旧体诗词;从类型上看,民国以来也有着包括佛教文学、基督教文学在内的丰富的宗教文学,这些文学的发展历史,从来都被学者们排斥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构架之外。
笔者认为,对于现代文学历史框架的建构应该是多维度的,既要贯穿一种现代性意义上的思想性维度。
也要兼容本体意义上的时间维度。
从本体意义上的时间维度来看,发生在民国建立以后的所有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创作,都理所当然地应被纳入到文学史的历史框架中予以研究,而从现代性意义的思想性维度来考量,也应该注意到现代性发生的不同程度以及现代性趋势的多元格局。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020年10月整理).pdf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020年10月整理).pdf](https://img.taocdn.com/s3/m/1f89f551856a561253d36f63.png)
佛家四圣谛说四圣谛,也称四真谛,简称四谛。
“谛”是梵文的意译,具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者。
1,苦谛。
苦谛,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其实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苦”的涵义,主要不是指生理上和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变迁不息的、没有恒常的,众生对自我不能主宰,而常为生命的无常患累所逼,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
可以说,对于众生来说,生命的无常,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标志。
2,集谛集谛的“集”,本意是“招聚”或“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问题,集谛主要从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不断生死轮回过程之中,在轮回过程中遭受着痛苦。
而众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缘中轮回不断,原因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
“业”就是行为或行动,佛教一般将业分为三种,即身业、语业、意业,涵盖了众生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身心不断进行造作活动,就是在不停地造业,而所造之业作为一种原因,必然会招致相应的业果。
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
如此因果不绝,循环往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痛苦不止。
3,灭谛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和“苦尽谛”。
“爱”,即贪欲。
灭尽贪欲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而灭尽贪欲也就灭除了痛苦。
灭谛阐述的正是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令其不再生起的道理。
佛教常以“涅槃”概念来标明灭寂的最高境界。
4,道谛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
_五四_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_谭桂林
![_五四_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_谭桂林](https://img.taocdn.com/s3/m/81292dd77f1922791688e844.png)
,《 论不立文字 》 现代僧伽 》1 9 3 1 年第 4 卷第 4 期 。 ① ⑥ 印顺 :《 ,《 石火集自序 》 人海灯 》1 9 3 5 年第 2 卷第 2 1、2 2 期合刊 。 ② ③ 通一 :《 ④ ⑤ ,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杜继文主编 :《 佛教史 》 0 0 6年,第4 4 5页。 ,《 之风 :《 四到堂随笔 · 不立文字之文字 》 现代佛教 》1 9 3 3 年第 6 卷第 2 期 。 ·1 6 3·
立说的事迹来进行反证 :“ 过去禅净大德 , 不见得没有我们聪明 , 果真完全离开文字 — — 借重文字而生起的信解 — — — 而能不费力气地走向行证的正径 , 那么 , 毋须由信解 — 他们著书立说便是欺诳我们 , 叫 我 们 在 文 字 葛 藤 里 打 圈 子 , 不 能 直 截 了 当 讨 个 真 实 ” ③ 其实 , 清 代 以 来 佛 教 衰 颓 趋 势 成 因 乃 是 多 方 面 的 , 除 了 国 受用 , 那该多少罪过 ? 力的衰弱 、 战火的破毁外 , 清朝 统 治 者 在 政 治 上 的 严 加 控 制 也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原 因 。 雍正皇帝因为不满意法藏的禅学 思 想 为 明 末 遗 民 黄 宗 羲 等 人 赞 赏 , 就 曾 “ 以天下主
① 其语气之痛切 , 抨击之严厉 , 对一个出家人来说确实是不同寻常的 。 通一也 ” 归!
在佛教徒应说离文字障的口号之下 , 其结果 , 造成了今日僧徒哑羊群的畸形状 说 :“ 态 , 历史告诉我们 , 这是过去佛教徒矫枉过正的好教训 , 怪不得前人 , 怨不得今人 ,
② 他还借用佛教历史上许多高僧曾经著书 ” 这是佛教轮化论说明世间法的一个铁证 。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4 期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文学史重构价值探讨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文学史重构价值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fbf18f314791711cd791797.png)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文学史重构价值探讨作者:张艳概要: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而民国佛教文学对其重构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使得现代文学史重构更为全面和完整。
民国佛教文学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促进了新文学的快速发展,还为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的数十年期间,佛教文学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着,一些以佛教人士和喜爱佛学为主的人士,在佛教掀起了复兴运动。
佛教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较高,而在民国时期却经历了脱变过程,一方面大力宣传佛教文化,弘扬佛法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科学理念对传统的佛教思想观念进行改革。
然而,对于掀起的佛教复兴运动,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阻碍,使得佛教改革运动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了转型的过程,伴随“人间佛教”运动的开展,佛教文学逐渐苏醒和得以快速发展,与新文化运动相同的是,改文言为白话文,佛教文学得到快速发展,其思想观念、艺术境界越趋多元化、开放化。
由此可见,我国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佛教文学正在由古代形态向着现代形态过渡,其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处于转型时期的佛教文学,其成果有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但是从佛教文学的整体转型情况来看,其现代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重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作用[1]。
一、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快速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成为研究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文学史重构价值的新视角。
首先,民国佛教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间有着互动关系。
一方面,佛教文学家对一些新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责难;另一方面,佛教文学家自觉向新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学习和借鉴。
从历史角度看,民国时期,多数佛教文学家对五四新文学比较赞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其创作所体现的精神理念都深刻反映出五四新文学的精神理念,并且从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中获得较大启示。
“五四”现代文人近佛的多元向度
![“五四”现代文人近佛的多元向度](https://img.taocdn.com/s3/m/9782143e19e8b8f67c1cb9df.png)
“五四”现代文人近佛的多元向度近代以降,中国佛教由出世向入世转向,对中国现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四”现代文人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
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一方面说明佛教自身不断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现代文人在情感心理、道德伦理、政治思想、人生哲学等方面存在一种潜在的宗教势能,即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中存在着多维的宗教向度。
标签:佛教转向;现代文人;亲近向度清末民初,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大背景下,“佛教救国论”成为思想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一批思想家,以佛学发起信心,贯通世法佛典,强调经世致用,“原来追求内在超越的佛学一变而为关注国家兴亡、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经世之学”①。
释门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他认为学佛不碍谋生,谋生不碍学佛,当面向人间,服务社会,利乐众生。
佛教这种由出世向入世的转向,对近现代中国文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佛学已从中心文化圈中悄然退出,但是,佛教文化尤其是这一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即佛教哲学作为对人类终极问题求根本解决的智慧,在中国现代文人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发生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在“五四”新文化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一长串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文坛巨匠、艺术大师,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瞿秋白、郁达夫、朱自清、许地山、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俞平伯、齐白石、张大千,等等。
毋庸置疑,他们的人生哲学、精神生活、文化心态、审美追求等,都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一方面说明佛教自身不断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說明这些文人内心深处固有的一种潜在的文化势能。
他们中的不少人虽然不是佛教徒和纯粹的佛学研究者,其兴趣尽管也不在于成圣成佛,但他们对佛教思想的研讨、利用和改造,无不反映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中多维的宗教向度。
一、情感心理向度对“五四”时期的文人来说,他们经历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一段时期。
“五四”现代文人近佛的多元向度
![“五四”现代文人近佛的多元向度](https://img.taocdn.com/s3/m/9720a174d4d8d15abf234e13.png)
作者: 冉祥华[1,2]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济南250100;[2]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商丘
476000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163-16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佛教转向;现代文人;亲近向度
摘要:近代以降,中国佛教由出世向入世转向,对中国现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四”现代文人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
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一方面说明佛教自身不断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现代文人在情感心理、道德伦理、政治思想、人生哲学等方面存在一种潜在的宗教势能,即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中存在着多维的宗教向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佛教元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佛教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4b731a6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f.png)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佛教元素佛教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宗教和哲学体系,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佛教元素也被广泛地运用和表达。
这些佛教元素既体现了作家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吸收,也展示了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生死、宿命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以几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家为例,探讨他们如何融入佛教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佛教元素。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疯狂和痛苦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这种痛苦的背后,鲁迅先生通过佛教的观念,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苦难。
他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呈现了佛教中“生死离苦”的理念。
这种对佛教思想的引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另一位著名作家余华也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了佛教元素。
在他的作品《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困境。
在他的人生中,佛教成为了他寻求安慰和解脱的精神支撑。
小说中的佛教元素不仅体现在福贵的信仰上,还通过佛教的教义,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幸福的真正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余华将佛教的智慧融入到小说中,使读者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除了鲁迅和余华,王小波也是一个善于运用佛教元素的作家。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主人公陈清扬通过修行佛法,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小说中的佛教元素不仅体现在陈清扬的修行过程中,还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引用,揭示了现代人在物质社会中追求幸福的虚妄和无奈。
通过佛教的教义,王小波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困境和生活的真实性,使读者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以上几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作家也运用了佛教元素。
比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刘心武的小说《佛经》等等。
这些作家通过借鉴佛教思想,丰富了自己的创作,也使读者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佛教元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读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6e287dc4376baf1ffd4fade4.png)
“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作者:廖天擎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6期廖天擎(长郡中学,湖南长沙410002)摘要:本文将以传统佛教文学思想的内容和佛教文学现代转型的具体内容来探索“五四”时期对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发现在这个转型中佛教灌注的新的内容,研究现代中国佛教文学思想中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五四;佛教;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8-0254-01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自此佛教文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的诸多方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佛教更多的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一个钳制民众思想的一个工具,佛教中的诸多文学思想更多的是充当了一个思想奴役工具。
这一传统的文学观念在五四时期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改变,从而实现了“五四”后的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不得不说,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传统佛教文学思想的内容和佛教文学现代转型的具体内容来探索“五四”时期对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发现在这个转型中所灌注的新的内容,研究现代中国佛教文学思想中的创新精神。
一、传统佛教文学教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其容忍教义便得到了时代统治者的认可,魏晋时期,佛经大量地传入中国。
一批批才华卓越之士投身于佛经的翻译、介绍和阐述中,他们不仅注疏经论,而且自己著书立说,创宗立派,给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繁荣。
唐以后,汉文的佛学著述逐渐陷入纠缠名相、执着字句的文字障中,“其著书立说,已略染两种色彩,以六朝之骈体,则天台章安,华严澄观等是也。
以两汉之考据,则法相窥基,三论嘉祥等是也”。
“各大师适应世界思潮,以随机扬化,未始非四悉檀所许可。
奈末流年少,支离琐碎,渐忘本旨,以一代时教,供笔阵之用,无复消归自己。
达摩东来,六代而至惠能,示樵夫身,而为说法。
虽诠表第一义,实对治当时文字障也。
从“神的文学”到“人的文学”——论“五四”前后佛学对诗坛的影响
![从“神的文学”到“人的文学”——论“五四”前后佛学对诗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558bd5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60.png)
作者: 陆草
作者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79-85页
主题词: 佛学影响;“人的文学”;“五四”前;沈曾植;泛神论;易顺鼎;哲学;许地山;佛教;龚自珍
摘要: <正>从1913年到1922年,是中国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发生急剧变革的十年。
在这十年之中,中国文学最终完成了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历史性过渡,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全新的一页。
表现在诗坛上,则是旧体诗的迅速衰微和白话新诗垄断诗坛。
如果从哲学意义上考察,这次诗坛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又表现为佛学影响的明显削弱和泛神论思潮的崛起,也可以说,中国诗歌从“神的文学”走向了“人的文学”。
由此,中国诗歌从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步入了世界现代诗歌的行列。
佛教与现代性
![佛教与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e2a5135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a.png)
佛教与现代性佛教与现代性常宽法师佛教是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纪前创立的,佛是觉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广泛的教育。
佛教自创始以来,歷经了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随着电脑科学,生命科学,精神分析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航空航太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气候变异,金融危机等,都在不断印证了佛陀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更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真实不虚的,讲求实效的;佛陀的思想体係是严密无误的;佛陀的精神是慈悲的;佛陀的作风是务实的``````正是如此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对此瞩目,于是便有了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為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新潮。
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宏扬佛教?如何使佛教现代化,便成了一个大家関注的主题。
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太虚大师(1890-1947)在《人生佛教》中认为:中国佛教应以现代社会為目标,在态度上是“人生的”,而在范围上是“人间的”。
他的人间佛教理论实是佛菩萨在人间;修行解脱在人间,使佛教脱落神化,囘到现实人间。
人间佛教渐渐成为现代佛教的主流思想和努力方向,佛法是要在世间寻求的,绝不是离开世俗社会的另一个世界与境界中的產物,也不能执着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区分,离开世间的追求觉悟成佛是永远不可能的。
真所谓“佛法在世閒,不离世閒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度眾在人间,但彼时的“人间”与21世纪我们今天生活的“人间”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代”这个时间概念的灌入,要求21世纪的人间佛教更加入世化,生活化。
入世化,生活化,是要求佛教徒眾们积极发扬大乘菩萨的入世精神,在生活中体悟佛法,实现人生的价值,负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超越生活,超越生死,净化社会,净化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偷,由厌世而灰心,由灰心而焦急,由消极而堕落 腐败”。[1]胡适也对佛教予以彻底否定:“我一直认为 佛教在全中国‘自东汉到北宋’千年的传播,对中国 的国民生活是有害无益,而且为害至深且巨。”[2]激进 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佛教是毒化民众精神的毒药,要 改变国民愚昧的灵魂,消除它的消极影响,必须从科 学的立场批判佛教的蒙昧主义。陈独秀认为:“宗教 之能使人解脱者,余则以为必先自欺,始克自解,非 真解也。真能决疑,厥惟科学。故余主张以科学代宗 教,开拓吾人真实之信仰”。[3]胡适也指出: “我们也许 不轻易信仰上帝万能了,我们却信仰科学的方法是 万能的。”[4]
收稿日期:2006- 04- 08 作者简介:袁园(1977- ),男,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31
小说”为代表,探索人生问题,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 意 识 。 罗 家 伦 的《是 爱 情 还 是 痛 苦》﹑杨 振 声 的《渔 家》﹑俞平伯的《花匠》等。在散文方面,以《新青年》的 “ 随 感 录 ”杂 文 为 代 表 ,注 重 宣 传 鼓 动 ,论 战 色 彩 浓 厚,如李大钊的《政客》﹑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刘 半农的《奉答王敬轩先生》等。
第二,佛教文化在作品的环境描写中,是不可缺 少的要素,起到了渲染审美氛围,烘托人物形象的作
用。比如许地山《命命鸟》中开篇的环境描写,敏明所 在的佛教青年会法轮学校,屋内的摆设,手中的佛 经,充满了佛教气息。而废名受到禅宗“一念净心”的 影响,向往空灵静寂的无我境界。在《竹林的故事》、 《菱荡》、《桥》中,废名通过渲染带有淡淡水墨色彩的 自然景色,描绘出宁静祥和的乡村世界,浸润着深深 的佛教文化意蕴。
究其原因,五四激进知识分子对佛教文化的全 盘否定态度,使其有利于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因素被 忽视。自古以来,佛教文化都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的 发展进程。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如虚静﹑神思﹑妙悟 等直接脱胎于佛教文化,不同的文体如俗讲﹑传奇﹑ 杂剧﹑明清白话小说等,都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 系,并深深影响了民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如果试图通 过一场激进的运动,将佛教文化连根拔掉,并无法真 正割断佛教文化与文学的联系,这已被文学发展历 史证明。20 世纪初,当民族的启蒙与救亡成为文学创 作的主流时,佛教文化对五四文学的影响被淡化甚 至抹杀,并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史实。然而,对于这一 富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课题,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亟 待深入的探究。
综上所述,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是文学现 代性的一体两面,两者存在既彼此依存又相互对抗 的矛盾关系。所以,对五四文学而言,启蒙意义上的 “新”并不等同于审美意义上的“美”,二者存在着一 定的逆差。佛教文化在文学意义上应是汲取的文化 资源,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批判对象,但过度地沉 溺于佛教文化也会损害文学的现代性主旨。因此,正 确处理佛教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不应将彼此视为 水火不容,而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接榫 点,这样既能有效地矫正五四文学的唯理主义,欧化 和工具论等弊端,又可以与西方启蒙文化一道,共同 参与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建设。
在留学日本时,鲁迅已对佛教文化产生浓厚的 兴趣,曾师从佛学大师章太炎学习佛学。在教育部任 职期间,鲁迅不仅购买了大量的佛经,还亲自校对 《百喻经》,出资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出版,并以此书
为母亲祝寿。[6]据许寿裳回忆,“民三(1914 年)以后, 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7]具体说 来,鲁迅较偏重于苦行的小乘佛教,从中汲取积极的 救世精神,鲁迅曾明确说过“我对佛教先有一种偏 见,以为坚苦的小乘教倒是佛教”。[8]从反抗绝望的斗 争精神,苦行僧似的生活方式,以及独战众数的坚忍 意志等,不难看出,鲁迅的人格精神受到了小乘佛教 的影响。反映在作品中,鲁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 《野草》中的过客﹑战士﹑复仇者,《孤独者》中的魏连 殳都是孤独的战斗者形象,牺牲自己以拯救众生,浸 润着小乘佛教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殉道精神。 此外,佛经文学中神奇的艺术想象力﹑禅理深刻的寓 言﹑汪洋恣肆的语言等,都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创 作。以《野草》为例,鲁迅不仅在作品中虚构出阴森的 地狱场景﹑奇诡的魔幻世界﹑难以理解的怪诞意象, 而且佛教术语大量出现在文本中,比如《失掉的好地 狱》的“三界”与“牛首阿旁”﹑《好的故事》的“伽蓝”﹑ 《死火》中的“火宅”等。以及模仿佛经的语气的语汇, 比如《失掉的好地狱》中的“大光辉”﹑“大威权”﹑“大 火聚”﹑《复仇》中的“大欢喜”﹑“大痛楚”﹑“大悲悯”, 典型地体现出佛教文化对其审美艺术世界的滋养。
这类作品的叙事主题呈现出鲜明的反现代性。 其内容佛教文化气息浓重,作家虚构出没有阶级压 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乌托邦世界。作品在价值取 向上,倾向佛教文化的教义,消解五四时期的启蒙﹑ 革命﹑阶级等现代性价值理念,批判都市文明,美化 农业文明及其伦理道德,体现出质疑现代性的文化 保守主义倾向。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32
因,又是导致审美现代性反过来与之对抗之果”。[11]
三
上述作家只是对佛教中与自身思想的契合点感 兴趣,并没有做专门研究。而以废名﹑许地山﹑丰子恺 为代表的一类作家,对佛学有比较精深的造诣,佛教 思想在其精神建构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佛教文化成 为他们创作中的主要艺术养料。以废名为例,直接以 和尚寺庙为题材先后创作了不少作品,如《火神庙的 和尚》﹑《五祖寺》﹑《文公庙》等。
第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融入了佛教的教 义。比如,构成佛教基本理论的“四圣谛”的第一圣谛 便是“苦”— ——人生苦海无边,解脱痛苦的方法只有 悟透虚空,随缘而安。许地山的作品《缀网劳蛛》中的 尚洁说:“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商人妇》中 的惜官说:“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 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 是乐。”典型表现出佛教教义“苦”圣谛的影响,具有 消极的宿命论色彩。废名﹑丰子恺受到佛教修行以心 为本的影响,非常注重人的自然天性的维护,由于被 世俗功利所染,只有到儿童和少女中才能寻找纯真 的童心。所以废名笔下人物多为晶莹剔透的乡村少 女,如《竹林的故事》的乡村少女三姑娘﹑《桥》的琴子 和细竹,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中描绘了众多儿童 形象,赞美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
关键词:佛教文化;五四文学;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666(2006)10- 0031- 03
五四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术界 对其研究的常见思路,是从西方现代性思潮的影响 入手,通过区分五四新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不同属性, 从而凸显其启蒙现代性。然而,从传统文化,特别是 从佛教文化视角的研究较少,如果仅仅关注西方启 蒙思想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势必导致新的偏颇, 进而对五四文学的审美现代性造成某种程度的的影响,探讨佛教文化与五四文学 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二
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少数作家对佛教文化 持辨正的态度,择取其与自己思想契合的一面。佛教 思想在他们的精神结构中并不是唯一,和西方启蒙 思想一样,是建设价值多元的现代思想所汲取文化资 源之一。正如 1921 年周作人在《山中杂信》所说“,托尔 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 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 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5]
相对鲁迅而言,周作人早在 1905 年南京水师学 堂时期,就开始阅读佛经。“我在二十岁前后读《大乘 起信论》无有所得,但是见了《菩萨投身饲恶虎经》。 这里边美而伟大的精神与文章至今还时时记起,使 我感到感激。”[9]佛经文学所蕴涵的博爱伟大与众生 平等的思想,对周作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 出表现在周作人宽容平等,关注人性的文学思想的 形成。所以,周作人较早地警觉到五四文学过分强调 启蒙而忽视艺术的危险倾向,1920 年 1 月,周作人在 北平少年中国学会作了题为 《新文学的要求》 的演 讲,指出“人生派”文学:“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 利里边去,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一种坛上的说 教。”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 “便是著者应当用艺术 的方法,表现他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艺术的 享乐与人生的解释。这样说来,我们所要求的当然是 人生的艺术派的文学。”[10]由此可以看出,周作人在不 排斥启蒙理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学审美的独立性﹑ 多元性和差异性,使文学从狭隘的工具论中解放出来。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以《新青年》和《新潮》多数 作家为代表,启蒙理性成为作品现代性生长的主要 资源,“为人生,改良人生”成了文学创作的准则,启 蒙话语以外的文学日益失去了合法性。他们的作品 很少出现与佛教相关的题材,也较少从佛教文化汲 取有益的成分丰富其审美表现。具体说来,在诗歌方 面以白话新诗为代表,讲究通俗易懂,描写下层社会 劳动者的疾苦,较突出地反映人道主义和平民主义 思想,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 力车 夫》﹑刘大白的《成虎之死》等。在小说方面,以“问题
一
五四时期,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性思 想,是文化先驱的主要话语资源。其中,19 世纪自然 科学三大学说之一的进化论,成为他们向旧文化发 动进攻的重要精神武器。由于紧迫的历史形势﹑焦灼 的救亡意识和激进的功利心态,他们无法从容反思 其内涵,而是以激进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时间 意义上的“新”看作“现代性”的标准,将传统文化与 现代性对立起来,佛教文化也成为批判的目标。
第 21 卷 第 10 期 2006 年 10 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Vol.21,No.10 Oct.2006
从佛教文化看五四文学的现代性
袁园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摘 要:对五四文学的现代性的研究,如果仅仅关注西方启蒙思想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势必导致新的偏颇,进而对 五四文学的审美现代性造成某种程度的遮蔽。本文试图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切入,剖析佛教文化对不同五四作家的影响,探 讨佛教文化与五四文学现代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