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管理”的思考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化管理”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当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成绩不容置疑,面对这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在当前发展的同时我们却无法忽视和回避一些诸如“桥塌塌”、“楼脆脆”之类的事情,抛去谈主体角度的腐败方面的问题,我们试着从管理的一个角度来分析,即数据化管理。
关键词:数据化管理定位原因思考
1、数据化管理的定位
数据化管理简单理解即以数据为主要依据的管理方式,其中的“化”即是将数据作为管理的这一过程、标准、发展方向和走势。
“数字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
所谓“数字管理”,就是用数字进行管理,即运用数据、指标等一系列量化了的符号来进行组织管理,从最初的制定计划、目标,到最后的绩效考核评估,无一不用到数字。
可以说,“数字管理”的核心就是将数字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的始末。
这里将“数字管理”转换称为“数据化管理”,原因在于在各类组织中,用数字为工作目标和工作手段已经是特别普遍的现象,但是仅仅说成数字未免不精确,所以将数字后面加上计量单位,即数据。
2、数据化管理产生的原因
经济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是数据化管理产生的背景基调,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是引领数据化管理走上了轻便的快车道。
2.1 最早诞生地――企业组织
通常意义上,数据化管理最早诞生在企业管理之中,这也是企业逐步发展的必然诉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思想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变化关系尤其密切:消息闭塞、互不沟通的环境只能产生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结合日新月异的通讯、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管理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获胜,企业管理就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环境,而这也正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要求。
2.2 应用发展地――政府组织
各级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时,同样需要数据化管理的帮助,长期以来,很多政府管理
工作都习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的方式说话,用定性而不是用定量的逻辑去分析,用感性而不是用理性的惯性去思考。
这样的管理方法因其对科学数据和逻辑分析方式的忽略,必然会导致管理上的严重失误。
而“数据化管理”讲究的是以数字为根据,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追求的是客观、准确、科学。
政府运用“数据化管理法”,不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使行政工作人员养成一种严谨、负责的管理习惯。
3、对“数据化管理”的思考
数据化管理为各类型的组织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组织收益和成效。
同样要看到,倘若一味的强调数据化管理,我们现在是否过于追求了什么:GDP、CPI、所谓的数据政绩、“桥塌塌”、“楼脆脆”、赶在建党90周年竣工的高铁、频发的城市内涝、甬温线事故、这些名词性事件不能不说与数据化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富士康事件,此类事件所渗透的问题中为当前的管理提供一个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与线索,从这个角度来讲意义重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面。
富士康事件的导火索之一即是整个组织内部工人作业指标过重,严重超出了工人所正常具备的体能和心理的承受范围,工人的一切均由量化的指标为依据。
这样的确使得富士康居于全亚洲
加工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地位,然而在现代化的组织中,出现这样的极端性事件,我们怎么能不去思考当前的数据化管理?
说到这,自然联想到泰罗的科学管理。
这位“科学管理之父”以现场操作工人单工序动作的数据统计及相应统计分析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劳动定额和标准操作方法。
泰勒的成功就在于使用了数据化管理,这是一种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是用充分的调查数据和统计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和经验。
泰罗主张实行精确的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而不是一味的将工人视为没有生命的机器,在泰罗那个年代,就主张拥有差别的工资制度,多劳多得,干得好挣得多,而这些也是在工人自愿的基础之上加以实施的。
如若严格实行泰罗的计件工资制,也许才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数据化管理。
回头看看眼下的富士康这样大满贯的方式也许不是“泰罗制”,而是一种“泰罗制”掩盖下的雇主对员工玩的赤裸的幼稚的也许还带有强迫性质的单性的数据化管理――薪酬工资游戏而已。
长此以往,出现这样的极端性事件就不足为奇了。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数据化管理当然是必要的,有它的积极作用的,可是如果我们一味的以数据为圣旨,不顾一切的追求数据的实现和提高,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民生建设的目标恐怕会岌岌可危,遥遥无期了。
4、启示
数据化管理并非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管理理论中独树一帜,而是在当今进入数字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条件下组织管理的一种本原回归。
数据化管理首先表现为一种贯穿于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化思维。
数据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文化。
数据化管理模式,在组织中实施时,并不意味着一种冷冰冰的机械化的管理。
它要和各种类型组织的组织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希望可以找到一条更好的应用数据化管理的方式服务于组织管理。
笔者认为,数据化管理不仅中国,国外也是一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都无法丢弃数据化管理而寻求到更为适合的管理方式之一,正如富士康事件中,联系到泰罗制,是什么根本导致了工人采取极端方式,很多人认为是数据化管理的弊病、后遗症,这只是表面现象,笔者认为根本在于数据化管理背后隐藏和体现的东西:即此类组织所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
化管理,他们所采用的一系列薪酬体系和薪酬标准根本不是遵从了数据化管理的精神,而恰恰是出于私利的考虑背离了数据化管理的灵魂所在,这样的做法在古今中外无疑都会导致极端性事件的爆发,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落脚到我们国家现在,在组织管理当中,当前我们社会的两大组织----政府和企业又是怎样运
用数据化管理的?我们应该寻求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来更好的运用数据化管理方式来为我们的组织管理服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数据化管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