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是怎样被激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4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是怎样被激怒的1964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是怎样被激怒的?
【文章导读】开会前,邓小平对毛泽东说:“这会不重要,您老人家不用参加了。
”邓的话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他坚持要参加。
到此为止或可作罢,偏偏刘少奇又加了一句:“参加可以,但不要发言了。
”
愈演愈烈的四清运动
“大跃进”以后,中国面临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为了清除一些基层干部的腐败等恶劣行为,1963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清运动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在这场运动中,大批农村基层干部受到冲击,同时也让饱受疾苦的农民出了怨气。
四清运动一开始主要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斗争对象是城市和农村的腐败分子。
后来随着刘少奇向农村派工作队,开始了由工作队领导大兵团运动,斗争对象转向“地富反右坏”,斗争中逐渐出现乱搞斗争、打人、乱搜查、重点集训、乱扣帽子、乱立罚规等现象。
四清运动逐渐从教育性质转向阶级斗争。
1964年夏季的炎热已渐渐淡去,可是“四清”运动的温度却在避暑胜地被炙烤得越来越高。
此时的刘少奇已经无法号准毛泽东的“脉搏”,越是想顺着毛
泽东的思路,就越是走错方向。
结果物极必反,他甚至在毛泽东提出的阶级斗争问题上,做出了更为激进的演绎和实践。
在《后十条修正草案》和《桃园经验》的指导和影响下,从1964年秋铺开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急转直下,“左”的倾向更为明显和突出。
各个试点县都集中了上万人的工作队,完全撇开农村基层干部,在许多地方进行错误的“夺权”,使
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城市社教和工交领域的“五反”运动也严重偏“左”。
这一年刘少奇“挂帅”领导“四清”运动,一声号令,一百五十万干部下乡蹲点。
刘少奇威望之高,动员能力之大,使身处第二线的毛泽东产生了微妙的感受。
毛泽东邀请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各大区主要负责同志及劳模、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过生日。
他的一席话为1964年做了总结,也为来年埋下了伏笔。
同期两个会议气氛迥然不同
原子弹爆炸的热浪未平,“四清”运动如火如荼之际,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又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开幕那天,三千多名代表走进神圣的殿堂,以自己的参与表
达全国人民的心声。
农民也好工人也好军人也好,每一个人都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祖国出谋划策,都衷心地拥护国家领导人的意见。
而刘少奇因为处于一线的领导位置,“一竿子到底”,与各省市关系相对比较紧密,这次人代会人们将热爱毛泽东主席的感情也同样倾注在刘少奇主席身上。
大家认为,拥护刘少奇自然就是拥护毛泽东,就是拥护党中央。
这次会议上,广大代表看到了刘少奇与日俱增的威望与权力。
借此机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时间也是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正好与人代会同步。
作为毛泽东的摄影记者,钱嗣杰在人代会上所看到的,到处令人神清气爽。
会场内外气氛十分高昂,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基层代表,个个都显得喜气洋洋。
毕竟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年,新中国蒸蒸日上的感觉尤为突出。
这次会议也是他拍摄新闻照片最多的一次会议。
但是,走出人代会会场来到中央工作会议会场时,钱嗣杰发现了毛泽东情绪的变化。
毛泽东与在人代会上判若两人。
两个会议两种表情,前者笑容满面,和善慈祥;后者板着脸孔,隐含不快。
毛泽东与刘少奇两人一来一回,一句接一句,语势激烈,就像在吵架一样……
后来钱嗣杰才知道,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四清”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这是继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之间一次最严重的争论和斗争。
剑拔弩张的中央工作会议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竟然召开了一个月,戏剧般地被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段会议是由刘少奇主持的,主要是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
根据汇报情况与“四清”中提出的问题,会议制定了一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文件,共有十七条,故简称《十七条》。
会议后半段是毛泽东将散会人员招回来继续补开的会。
毛泽东亲自主持,重新制定了一份文件,文件标题与刘少奇的那个一字不差,但内容却有二十三条,简称《二十三条》。
打开文件就不难发现,这不是简单地增加了六条,而是基本针对刘少奇的《十七条》而制定的《二十三条》,很多内容与刘的版本都是针锋相对,彻底推翻重来的。
会议第一阶段:邓小平劝毛泽东不要参加
对于刘少奇来说,他抓了“四清”的工作,又蹲了点,觉得是有发言权的,他对“四清”运动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当时到1964年底,全国已有一百万以上的干部参加“四清”运动;但是,人们普遍地反映“四清”运动搞不下去,对此提出了种种意见和看法。
会议在听取汇报后就开始讨论“四清”运
动的性质问题,与会者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与看法。
刘少奇根据大家意见与看法,认为还是“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既在党内,也在党外,既有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是相互交叉着。
而刘少奇这些“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分析,毛泽东之前就根本不同意,并把它们视为原则分歧、两条路线的斗争。
毛泽东在“四清”运动中没有得到主导权,全国“四清”运动基本是按照刘少奇的路子进行的,在毛泽东看来,他似乎被架空了。
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前,邓小平对毛泽东说:“这会不重要,您老人家不用参加了。
”本意是想说,这样的会议应该是主持一线工作的刘少奇的事情。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毛泽东很介意。
邓的话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他坚持要参加。
到此为止或可作罢,偏偏刘少奇又加了一句:“参加可以,但不要发言了。
”
一个不让参加,一个让参加却不让说话。
毛泽东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对待,心理上无法接受。
毛泽东反问:“我为什么不参加?为什么不能说话?”
刘少奇和邓小平看毛泽东真的生气了,没有再行阻止。
1964年12月15日第一天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是参加了,但两位主席话分两头,各说各的,这让很多不知情的大区和省部级领导们一时思路跟不上趟,满腹疑惑,不得其解。
28日下午是中央常委会议,两位主席依然是相互插话,随意打断,各不相让。
刘少奇总在谈“四清”的主要矛盾既在党内,也在党外,既有
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是相互交叉着。
毛泽东也不相让,说“四清”主要矛盾是群众与走资派的矛盾……
刘少奇马上插话:“我个人认为是‘四清’、‘四不清’的矛盾。
”
毛泽东手持党章和宪法参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参加会议的其他常委暗暗为刘少奇捏着一把汗。
大家看得出来,刘少奇总是打断毛泽东的话头,此举一定会让毛泽东动怒。
果不其然,毛泽东动了大气。
第二天,他早早拿着党章和宪法坐到会场上,以示抗议。
一开场就申明:第一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大家说有人不让我参加会,也不让我讲话,对不对?毛泽东的话震动很大,
全场气氛紧张,据说在场的许多军队将领都站出来为毛泽东撑腰。
毛泽东看看会场的架势,也不愿意闹大,就没有点名。
会是不参加了,他转身离开了会场。
事后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找到刘少奇谈话,他善意地提醒:“刘少奇同志你要顾大局,你要认真地检讨,你为什么打断主席的话?要尊重毛主席啊。
”
刘少奇似乎感到自己的问题,做了检讨。
毛泽东召集继续开会
《十七条》制定后,按照预定的时间,中央工作会议到这一天就算结束了,参加会议的省委书记们也开始陆续返回。
可是,过了两天,中央办公厅又忽然通知各地,“十七条”停止下发并自行销毁,中央工作会议则在1965年元旦后继续召开。
原来,毛泽东对会议就这么结束不满。
据曾志回忆:会议结束后江青请陶铸夫妇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看京剧《红灯记》。
演出前,陶铸夫妇在休息室里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问陶铸:“你们的会开完了吗?我还没有参加呢,就散会啦?有人就是往我的头上拉屎尿!我虽退到二线,还是可以讲些话的嘛!”
毛泽东又问:“你们开会的人是不是都已经走了?”
陶铸回答说:“有的走了。
”
毛泽东说:“告诉他们走了的赶快回来。
”
1965年1月3日,刘少奇继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人大那边的会一开完,刘少奇就赶忙参加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对刘少奇主持“四清”运动的一些做法,作了不点名的批评。
1月14日,此次历时一个月的中央工作会议终于结束了。
可
是,这次会议却造成了毛泽东和刘少奇这两位主要领导人之间巨大的裂痕。
经历了这次会议的许多人都为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忧心忡忡。
会议期间,朱德、贺龙等人找到刘少奇,希望他顾全大局,要谨慎,要尊重毛泽东。
刘少奇也为此主动找毛泽东谈话,并作了自我批评。
然而,刘少奇的这些努力,并非达到了他所期望的效果。
中央政治局在开会时,刘少奇检讨说:对主席不够尊重。
毛泽东说:这不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问题。
在原则问题上,我是从来不让步的。
事已至此,两位伟人之间的裂痕已是无法弥合了。
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宣传〈二十三条〉的通知》,随后,各地立即开展了对“二十三条”的宣传贯彻,并对前一阶段运动中的过“左”做法有所纠正。
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649个县结束了“四清”,占总数的32%。
从1965年下半年起,毛泽东对“四清”运动已不大感兴趣,认为“四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修防修”问题,转而酝酿发动一场新的自下而上的运动,来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