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2章第3节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课堂同步测试
2.3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训练
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下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省
B.吉林省
C.山东省
D.江苏省
2.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
3.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②扩大垦荒规模③实施休耕轮作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5.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据此完成6~7题。

6.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 )
A.人地矛盾
B.人与科技的矛盾
C.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D.人与发展的矛盾
7.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 )
A.大面积开垦荒地
B.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控制人口增长
D.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据此完成3~4题。

8.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
B.荒漠化——华北平原
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
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
9.黄土高原曾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使得( )
①土壤肥力得以恢复②耕地面积减小③粮食产量持续减少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囯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 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

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 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 。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 。

能力提升
(2020·江苏卷)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完成11~22题。

1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1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13.(2020·武汉5月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生态区的耕地面积、经济水平发展变化会对我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化造成重大影响。

1985~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北粮南运”的格局,这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土地利用、资源分配、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

下图示意中国各区粮食产量变化。

(1)分析我国1985年后逐渐出现“北粮南运”的主要原因。

(2)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可对南方地区粮食种植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B 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作物熟制最多一年一熟。

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省位于亚热带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于100%;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山东省位于暖温带地区,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于100%;江苏省纬度比山东省低,复种指数也高于100%。

2.A 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员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作物播种总面积减少;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

3.C 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

4.B 读图可知,东北区1996年、2006年、2016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升高,说明东北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正确。

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

西南区和东南沿海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错误。

5.B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正确。

6.A耕地资源短缺是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占用了大量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人地矛盾。

7.C 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

8.C在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东北平原等地,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部分半湿润地区,易发生红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

9.B轮荒耕作制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进而使得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也会逐渐减小。

10.(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11.B 读图可知,东北地区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说明东北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项正确。

华北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项错误。

西南区和东南沿海两个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项错误。

12.B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项正确。

13.(1)北方耕地面积大(北方多平原),粮食播种面积大,产量大,商品率高;北方地区(黄淮区和东北区)粮食增产明显;南方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小;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减少。

(2)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扩大种植面积)造成土地沙漠化;(大水漫灌)加剧区域土壤盐碱化;(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小)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3)加快土地流转,推行规模化生产种植;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科技支撑;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解析】第(1)题,我国1985年后逐渐出现“北粮南运”的原因,主要从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1985年后我国的人口向南方流动,南方市场需求增加。

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粮食种植面积大,粮食产量高;南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土地占用多,导致粮食市场减少。

农业结构调整。

国家实施生态退耕政策、南方水土流失、湿润地区石漠化、南方酸雨、大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使南方粮食供应不足,导致了我国“北粮南运”的出现。

第(2)题,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变化(北移)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粮食生产的重心转移到北方对北方地区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粮食重心北移必然会扩大北方地区的耕地而导致破坏植被、加剧北方干旱、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等。

第(3)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南方应该采取的措施,主要从保护耕地、减轻灾害、做好粮食储备等方面进行分析。

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