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M E 94-93 射线照相检验导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以工业射线照相胶片作为记录介质的
—ASTM E 9493
394确定摄影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的方法
P H2.22
测定硫代硫酸盐的亚甲蓝法与测定感光胶片、胶板和感光纸上残留化学药品 P H4.8
的银浓度法
影像介质(胶片)——聚脂基银胶类胶片技术规范
T9.1 -
影像介质——经处理后的胶片、胶板、感光纸——封装储存要求T9.2
3 术语
3.1 本标准所用术语的定义,请参见。
E 1316
4意义和用途
4.1在当前的照相技术条件下,本标准通常是用于以工业射线胶片作为记录介质的适
Χ
用材料、工艺和技术。
4.2限制——本标准未考虑使用诸如记录纸、磁带、静电印刷、荧光检查仪、电子图象增强仪等非胶片记录介质或读出方式所引起的专门益处和限制。
尽管参考文献可以对普通金属铸件及焊缝中特征缺陷进行鉴定和分级,但不能在任何材料及制造工艺中的验收标准使用。
只有按本标准达到并保持诸如几何形状、胶片、滤光、观察等所有技术细节的效果,才能使射线照相具有相应的灵敏度和分辨力。
第一篇设备与规程
5 射线照相的质量等级
5.1除供需双方协商同意用更高或更低的照相质量等级之外,一般要求射线照相质量等级为(使用孔型象质计为),按作为主要照相质量控制等级。
通过设计和
2 % 2 - 2 T 2 %
应用方法标准中表所列的透度计,可以获得、和这三种照相
E 1025 1 2 - 1 T 2 - 2 T 2 - 4 T
等级,方法标准中表所示的其他质量检验等级也是可用的。
照相质量等级的规定
E 142 3
应依据产品的服役要求而定。
在规定、和质量等级时应特别注意,
2 - 1 T 1 - 1 T 1 - 2 T
首先要考虑到产品射线照相时能否达到这样的照相质量等级。
注:质量等级符号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透度计的厚度的百分数。
第二个数字为必须显示出的透度
2
计孔径,以透度计厚度的倍数表示。
T
5.2如果缺乏在射线照相特性上与被检材料相类似的透度计(见方法标准的
E142 5.1条),则可采用尺寸符合规定,但对射线吸收率较低的材料制成的透度计。
5.3除供需双方协商同意用更高或更低的照相质量等级之外,使用线型象质计要求的照相质量等级应等同于操作规程中的级。
检测方法标准中表给出了板状
E 10252-2T E 7474
、和孔型象质计和线型象质计象质指数的对应关系。
如果需要的话,
1T2T4T(EPS) E 747检测方法标准中附录Ⅺ给出了等值计算的方程式。
6能量选择
6.1 影像质量受射线能量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不考虑诸如几何和散射条件等对对比
X
—ASTM E 9493
395
度固有影响的情况下,低能量的射线源获得的对比度要高些。
对于特定能量和特定的以半值层倍数关系表示的厚度范围,利用特定的射线机和射线源透照时,可以按一种合X γ格的照相质量等级进行透照。
无论如何,所规定的象质计质量等级必须在底片上显示出来。
一般说来,对于射线能量至透照至个半值层材料厚度范围时,通X 100kV 500kV 2.510常可以获得满意地照相质量效果(见表)。
对于射线能量在~内,在减少散射1X 125MV 的情形下,本范围可以按的倍数关系进行延伸。
2表常用能量对应的钢的半值层厚度(),用英寸()表示
1 HVL mm 能量半值层厚度(),用英寸()表示
HVL mm 120kV 150kV 200kV 250kV 400kV( Ir)
192
1MV 2MV( Co) 60
4MV 6MV 10MV 及以上能量
16MV 0.10(2.5)0.14(3.6)0.20(5.1)0.25(6.4)0.35(8.9)0.57(14.5)0.80(20.3)1.00(25.4)1.15(29.2)1.25(31.8)1.30(33.0)
7射线照相的等效系数
7.1 一种材料的射线等效系数,是指将这种材料的厚度乘以此系数后,即可得出与这种
材料具有相同吸收率的“标准”材料(通常是钢)的厚度。
表列出了设钢的系数为2 1.0 时几种比较常用的金属的照相等效系数。
等效系数可用于:
7.1.1 决定各种射线源对除钢以外的其他材料的实际所能检验的最大厚度; 7.1.2 从其他金属的已知曝光技术来确定某一金属的曝光参数。
8 胶片
8.1 各种类型的工业射线胶片都能满足产品射线照相工作的需要。
然而,由于胶片的X 选择取决于各种使用者的要求,因此难以作出一个硬性的规定。
一些使用者的要求如下:射线照相的质量等级、曝光时间及各种成本因素。
有几种方法可以用来评定影像质量等级(见、及、等方法标准和操作规程)。
有关某些专用产品E 142 E 746 E 747 E 801 的资料可向制造厂商索取。
9 过滤板
9.1 定义——过滤板是置于射线源与胶片之间均匀的材料层。
—ASTM E 9493
396表某些金属的射线照相的等效系数值(以钢为准)
2
金属
射线能量
100
kV
150
kV
220
kV
250
kV
400
kV
1
MV
2
MV
~
4
25MV
Ir
192 Co
60
镁 0.050.050.08
铝0.080.120.180.350.35铝合金0.100.140.180.350.35钛0.540.540.710.90.90.90.90.9铁所有的钢
/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铜 1.5 1.6 1.4 1.4 1.4 1.1 1.1 1.2 1.1 1.1锌 1.4 1.3 1.3 1.2 1.1 1.0黄铜 1.4 1.3 1.3 1.2 1.1 1.0 1.1 1.0因康镍合金X 1.4 1.3 1.3 1.3 1.3 1.3 1.3 1.3蒙乃尔合金 1.7 1.2
锆 2.4 2.3 2.0 1.7 1.5 1.0 1.0 1.0 1.2 1.0铅14.014.012.0 5.0 2.5 2.7 4.0 2.3铪14.012.09.0 3.0
铀20.016.012.0 4.0 3.912.6 3.4
9.2 目的——放置过滤板的目的是吸收初级射线中的软射线成份。
有以下一种或几种优点。
9.2.1 减少散射线,从而提高对比度。
9.2.2 减少切口变化影响,从而提高对比度。
9.2.3减少工件厚度变化部分的对比度。
9.3位置——过滤板通常置于以下两个位置之一:
9.3.1尽可能接近射线源,使过滤屏尺寸最小,同时也使过滤板本身产生的散射线对胶片的影响减到最小。
9.3.2置于工件与胶片之间,以便优先吸收工件产生的散射线。
铅箔和其它金属增感屏(见条)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12.1
9.4过滤板的厚度及材料——过滤板的厚度及材料应随下列情况而变:
9.4.1所透照的材料。
9.4.2所透照材料的厚度。
9.4.3 所透照材料厚度的变化。
9.4.4所用射线能谱。
9.4.5改善要求(增加或减少对比度)。
过滤板的厚度和材料可以通过计算或凭经验确定。
—ASTM E 9493
397
10 遮挡板
10.1 用一种吸收射线的材料遮挡或封闭在工件的周围,或覆盖在截面较薄部位,以便减少散射线的影响。
由于较薄的部位射线衰减少,因此也可用这种材料来平衡因不同截面厚度变化引起的吸收量,使其射线吸收量达到相等。
11 背散射防护
11.1 通过对实际透照的最小横截面的射线束进行限制以及在胶片后面放置铅板,这样可以减少背散射的影响。
在暗袋内或暗袋背后单独或同时使用铅屏就能够对背散射起到足够的防护作用。
在另外一些场合,还必须在暗袋或胶片盒的背后加用铅屏蔽层。
11.2 如果对背散射防护程度有所怀疑,在正常的拍片方式下,可通过在暗袋或胶片盒的背后放置一个特殊的标记常用英寸()的字母来验证。
如果在底片上出现[1/8 3.2mm B]了较轻微的该标记影像,则说明对背散射的防护不足,必须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
12增感屏
12.1 金属箔增感屏
12.1.1 铅箔式增感屏是最常用的,使用时直接与胶片接触,选用时依其厚度及工件材料成份而定。
在低至时仍能显示增感作用。
此外,在胶片前的增感屏还起到过滤板90kV 的作用(见第节),都能优先吸收由工件引起的散射线,从而改善射线照相质量。
铅箔9式增感屏厚度的选择,或者说任何金属箔增感屏的厚度选择,都应按条进行同样的考9.4虑。
无论是减少铅屏还是增大曝光量,铅屏都能减少到达胶片上的散射线。
为了避免因增感屏而引起影像的不清晰,曝光时增感屏与胶片应贴紧。
12.1.2 无论是改善射线照相质量还是透度计灵敏度,或者二者兼顾,都应使用恰当的增感屏厚度。
对于前屏厚度的选择应十分小心,尤其是低管电压透照薄的或轻合金材料时,要防止对射线进行过度地过滤。
总之,使用英寸厚的前后铅屏,用以下0.005125kV 的管电压透照钢厚度在英寸()或以下时,没有明显的优势差别。
但是,如果1/4 6.35mm 增加管电压透照更厚的钢板时,则表现出显著的曝光优势差别。
除了有增感作用外,后屏起到防护背散射线的作用(见第节),此时其厚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若增加曝11光能量,透照更厚的给定材料时,通常应增加铅屏厚度。
采用放射性源进行透照时,对192源前屏最小厚度为英寸();对Ir 0.0050.13mm 60源前屏最小厚度为Co 0.英010寸()。
0.25mm 12.2 其他材料的金属屏:
12.2.1 除了其厚度相当于英寸()铅屏厚度外,氧化铅增感屏应以类似 0.00050.013mm 铅屏的方式使用。
12.2.2铜屏比铅屏的吸收率和增感作用稍微小些,但在以上的较高能量下,能提 1MeV 供较高的照相灵敏度。
12.2.3金、钽或其它重金属屏可用于不能使用铅屏的场合。
12.3 荧光增感屏——一般说来对于给定的射线源只有在曝光时间过长已到不允许的程,,度时才使用荧光增感屏。
若必须用荧光增感屏时则必须证明能够达到规定的照相质量等, 级屏与胶片之间是否接触良好是使用荧光增感屏成功与否的关键。
.
—ASTM E 9493
398
12.4 增感屏的维护保养——所有的屏,都应十分小心地保存,避免在作用面上出现压痕、划伤、油脂、或积集灰尘。
铅屏上的油脂和绒毛可用溶剂去除荧光增感屏的清理应. 按制造商所推荐的方法进行。
屏上若有明显的有形损伤,只有废弃。
13 射线照相的对比度
13.1 由于射线透过试件后的强度不同,从而在底片上产生不同的黑度,通过透射光来观察底片,在底片背景上所观察到的胶片黑度变化差就定义为对比度。
射线照相的对比度主要取决于工件的透射对比度和胶片的对比度。
13.2工件对比度是指在工件上所选定的两个部位之间的透过的射线强度之比率。
13.3胶片对比度是指从胶片的特性曲线上任意一点所作切线与横坐标夹角之正切值。
胶片制造商能提供其胶片的特性曲线。
13.4 射线照相质量受多种可变因素的影响,图列出了某些可变因素对射线照相的作用1效果。
14 几何不清晰度
14.1 几何不清晰度取决于工件表面至胶片的距离、源焦点尺寸和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的组合关系,几何不清晰度值见图()的计算由下式给出:
[2a ]U g =Ft/d o 式中:
U g 几何不清晰度值。
=源焦点尺寸。
F=工件表面至胶片的距离(约等于工件厚度)。
t=d o 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
=注:3d o 与应采用同样的单位;
t U g 的单位与的单位相同。
F 注:确定4U g 的诺谟图如图所示(英寸磅制单位),图是公制单位的诺谟图。
3-4举例如下:
设: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d o 英寸;源焦点尺寸密耳;源侧工件表面至胶片 =40F=500的距离英寸。
从标尺的密耳至标尺的英寸处画一条直线(图中的虚线),t=1.5F 500t 1.53注意此直线与枢轴线的交点()。
从P d o 标尺上英寸处,通过点作一直线(图中的实 40P 3线),延长至U g 标尺,这条直线与U g 标尺的交点就是几何不清晰度的密耳值,在本例中为密耳。
19由于射线源尺寸对一给定的射线源来说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故F U g 值主要取决于 d o /t 这一简单的比值。
14.2 由于射线和射线是发散的,某物件经射线投影到底片上的成像,将比实际的物X γ件大,其放大的程度随射线源至物件的距离增大而减小,随物件至胶片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见图()。
[2b ]14.3 如果胶片与工件不平行,则由于射线照相影像的各部分放大程度不同,射线照相影像将发生畸变。
畸变的程度可由畸变所引起影像尺寸的变化量与未畸变的影像尺寸的比值来衡量见图()。
[2c ]14.4 射线照相质量是否合格最终取决于是否能显示出前述的透度计的影像以及规定的
—ASTM E 9493
399
孔的影像。
这里提出的几何不清晰度公式,其目的是在于说明和指导工作,并且仅限于一定的实用范围内有效。
随着比值d o 的增大,其实用性就越小。
/t
注:、、类型胶片允许使用的最大黑度取决于观片灯的能力。
123图各种可变因素对射线照相质量的影响
1
—ASTM E 9493
400
图解:图解:
d 0源至工件的距离= L i 未畸变形影像尺寸=工件至胶片的距离 t= L d 畸变影像尺寸= L 0工件尺寸= L d -L i =∆L L i 影像尺寸= U g =Ft/d 0
L i -L 0×=∆L=2t tg(θ/2) ∆L/L 0×放大百分率
100=图工件胶片几何因素的影响
2 -
—ASTM E 9493
401
15 曝光计算或曝光曲线图表
15.1建立和制定曝光计算式或曝光曲线图表是各单位实验室的责任。
15.2 制定曝光计算式或曝光曲线图表与以下基本参数有关: 15.2.1 射线源或设备。
15.2.2 材料类型。
15.2.3材料厚度。
15.2.4胶片类型(相对感光速度)。
15.2.5 底片黑度(见注)。
515.2.6 射线源或焦点胶片距离。
-15.2.7管电压或同位素源类型。
15.2.8增感屏类型及厚度。
15.2.9居里值或毫安值。
15.2.10曝光时间。
15.2.11过滤板(在初级射线束中使用)。
15.2.12 人工处理的时间与温度;自动处理的时间;干燥处理的时间与温度。
15.2.13 处理用的化学药剂商标名称(如果使用的话)。
注:底片黑度和黑度校验的详细资料,见。
5E 107915.3 在条中列出的基本参数对同类型的放射源是准确的。
但对于相同管电压和毫15.2安值的射线设备,其利用率不同,相应的基本参数也会发生变化。
X 15.4 曝光曲线图表应按各射线设备分别绘制。
每次替换射线设备主要元器件(如X X X 射线管或高压变压器)后,应对图表进行修正。
15.5 更换不同制造厂的化学处理药品后,应对曝光曲线图表进行修正,或者调整处理的时间与温度关系,以适应此曝光曲线图表。
当使用干燥处理的方法时,曝光曲线图表应根据时间与温度的变化进行修正。
16 技术档案文件
16.1建议保存的射线照相记录档案技术文件应包含基本参数。
16.2射线照相记录档案技术文件应包含以下内容: 16.2.1工件的描述或草图。
16.2.2材料类型及厚度。
16.2.3 射线源或焦点胶片距离。
-16.2.4 胶片类型。
16.2.5 底片黑度。
16.2.6增感屏类型及厚度。
16.2.7同位素源或射线机的标识。
X 16.2.8 居里值或毫安分值。
16.2.9非标准的胶片放置位置。
16.2.10非标准的源放置位置。
—ASTM E 9493
402
图确定几何不清析度的诺谟图英寸磅制3 (-)
403
图确定几何不清析度的诺谟图公制4 ()
16.2.11 象质计及垫片厚度。
16.2.12 专用的遮挡板或过滤板。
16.2.13 准直器或范围校准装置。
16.2.14 胶片处理方法。
16.3在中所推荐的内容是非强制性的,但对降低射线照相的整个费用是必要的,
16.2
以及在评片人员与操作员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17 透度计(象质计)
17.1透度计选用和放置应符合适用方法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以及和
E 142 E 747 E 801
操作方法标准。
E 1025
17.2在检测方法标准给出了另一种象质计与工业用光胶片在管电压下的
E 746X200KEV
象质对应关系。
17.2.1在中的象质指数()可用来研究射线照相象质指数()性能改变
E 746EPS EPS
后的射线照相变化效果。
17.2.2 例如,通过用不同射线所产生的曝光影像与所掌握的胶片及处理方式下的影
X
像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射线机对象质指数()的作用效果。
按中给定的曝光
X EPS E746
条件和等值黑度设置射线机,评定所照的底片,可确定不同射线机之间变化后的相关X X
象质指数()。
EPS
17.2.3 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研究改变曝光条件后的作用效果。
17.2.4 检测方法在射线照相质量定量方面很有用,同时,在其它方面也是很有用
E 746
的。
18 射线照相的识别与标记
18.1 射线照相的标识
18.1.1 每张底片上必须作上唯一的识别标记,从而使工件的透照部位与底片之间具有不变的对应关系。
用户与检验者之间就标识的类型和方式应达成一致。
18.1.2最少的识别标记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单位名称,透照日期,工件号及序号,对工件的标识不得有差错发生。
对于返修编号,使用字母表示返修,以,等表示返
R-1-2
修次数。
18.2位置标记
18.2.1 位置识别标记(即在底片上出现的高原子序数金属或铅字母)应放置在受检工件上,无论如何不能放在暗袋上。
其位置标记处应准确地在相应的受检工件表面上作上标记,从而可使评定区域在工件上进行准确的定位。
射线检验时,应按用户要求,在工件表面上作上永久性位置标记。
18.2.2位置识别标记有助于评片人员标记区分组件、铸件或焊缝中的缺陷,即在同一张底片中出现多种缺陷项时,选出合格与否的项。
18.2.3对受检工件的标记必须足够,以确保满足工件受检区域的射线检验要求。
尤其是对焊缝和铸件时,片与片之间必须有迭合的标识存在。
18.2.4工件上必须作上永久性的标记,可以使用序号或分节号进行标记。
标记时可采用特殊的、清除不掉的油墨笔印在或写在工件上,也可蚀刻或打印在工件上。
无论如何,标记均应作在工件后续加工中不易去除的部位区域。
采用打印时,要注意防止破损
404
或以后的疲劳破损。
打印时,工件表面上应使用低的压应力。
由于某些原因不允许在工件上作标记或打印时,建议在参考图或透照示意图上作上标记。
第二篇未曝光胶片的防护和保管
19 胶片贮藏
19.1 未曝光胶片的贮藏,应避免受光照、压力、高温、高湿度、有害烟雾或蒸汽以及辐射线的影响。
有关胶片贮藏的细则,建议向胶片制造商征询。
胶片贮藏应本着“先入”“先出”的原则执行。
19.2 导则中提供了胶片贮藏方面更多详细资料。
E 1254
20 安全灯测试
20.1 胶片应按胶片制造商所推荐的安全灯光条件下进行处理。
可按标准对
ANSI PH2.22
安全灯光条件进行测试。
21 胶片处理及清洁要求
21.1要想得到良好的射线照片,清洁度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暗袋和增感屏必须保持清洁,这不仅是因为粘附的污垢会使射线照片在曝光或冲洗过程中产生假像,而且也因为这种污垢又可能会粘到装片台上,进而粘附到其它胶片或增感屏上去。
21.2装片台的表面必须保持清洁。
将暗室内的胶片冲洗处理设备和操作场所分开设置,有助于提高手工处理场所的清洁度。
而且可以相对减少装片台上化学污染发生的机会。
21.3 只能用干燥而清洁的手从胶片边角部位拿放胶片,以避免在胶片表面留下指印。
21.4 不得对胶片进行折弯、过分地挤压以及进行粗暴操作。
第三篇已曝光胶片的处理、观察及贮藏
22 胶片处理概述
22.1要得到满意的照相底片,胶片处理与曝光要求同等重要。
不恰当的暗室处理工艺会导致最好的曝光技术无效。
22.2 导则中提供了胶片处理方面更多的详细资料。
E 999
23 自动处理
23.1自动处理——控制自动处理系统是最基本的。
冲片机要将药液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并自动搅拌和补充药液。
机械传送胶片时,要注意整个循环处理的速度控制。
胶片特性必须与冲洗条件相匹配。
也就是说,要遵照胶片、冲片机和化学药剂等制造商
405
所推荐的使用说明执行。
23.2自动处理,干燥——自动干燥处理的关键是准确控制显影时间和温度所导致的底片黑度。
胶片特性必须与冲洗条件相匹配。
也就是说,要遵照胶片和冲片机等制造商所推荐的使用说明执行。
24 手工处理
24.1手工处理中所用的胶片和化学药剂应按制造商所推荐的使用说明执行,选取可允许的手工处理方法概要步骤。
24.2准备——同时处理多张胶片时,胶片之间的间距至少为英寸()。
显影
1/212.7mm
前要将胶片装在冲片架上并搅拌显像液。
24.3 开始显像——将胶片放入显像液的同时开始计时。
胶片之间的间距至少为英寸
1/2(),且每隔秒左右要摇晃胶片。
12.7mm15
24.4显像——在℃(℉)温度下,正常的显像时间是—分钟。
总的说来,显像
206858
时间越长胶片速度越快,且对比度稍微好些。
显像时间的选择应按制造商所推荐的执行。
显像时间必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可从制造商所推荐的温度显像时间曲线图表中
-
查得。
更新溶液或其它技术指标时,应按制造商所推荐的其它补充曲线执行。
24.5 搅动——显影时,每分钟最好从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对胶片摇晃几秒钟,这有助于胶片显像。
24.6 停影或冲洗——显影完成后,将胶片放入带酸性的停影池,以抑制仍具有活性的显影液,若没有停影池,也可放入清水池中充分冲洗。
应按胶片制造商所推荐的停影池成份(或冲洗池长度)、停影时间和池的使用时间长短执行。
24.7定影——在定影池中的胶片不能粘连在一起。
开始定影时,从垂直方向上抖动胶片架秒左右,定影分钟时再次抖动,以确保胶片均匀而快速的定影。
然后放入定影池101
中直到定影彻底为止(至少是清洗时间的一倍),但使用新的定影液时,不得超过分
15
钟。
不停的搅动有助于缩短定影时间。
24.8 定影抑制——在定影和水洗之间使用硫代硫酸钠消除剂或定影抑制剂是有好处的。
可以减少水洗时间和水洗量。
严格按制造商所推荐的准备、使用和池的使用时间长短执行。
24.9 水洗——水洗效率取决于水洗的功能,即水洗的时间、温度和所冲洗的胶片。
总之,在温度低于℃(℉)时,水洗的时间很长;在温度高于℃(℉)时,水洗16603085
的时间不宜过长。
胶片应按批冲洗,每批中不得混入从定影液中新取出的胶片,以免污染前批次胶片。
如果冲洗胶片太多,容量有限,可将部分胶片置于入水口处冲洗。
24.9.1 采用喷泉式水洗方法,用水量较少,水洗时间最好一样长。
将水池分成两部分,将从定影液中取出的胶片放在出水口处冲洗,部分冲洗后,移到入水口处,用新鲜水彻底进行冲洗。
24.9.2 推荐的有关特殊水洗方式,向胶片制造商咨询。
24.10 润湿剂——将胶片在润湿剂中浸泡大约秒钟,有助于消除胶片上的水滴,便于
30
快速干燥。
24.11残余定影液浓度——如果胶片上定影液的化学成份没有充分去除,将会引起胶片上的影像变色。
残余定影液浓度的允许程度取决于胶片保存的商用目的(—年)或必
310
406
要的档案质量。
档案质量处理是必要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应随时保持在平均值范围内,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更应如此。
测定残余定影液浓度的方法参照ANSI 、和执行。
PH4.8PH1.28PH1.41
24.12干燥——干燥有以下作用:①对胶片干燥(乳基类);②有处理作用(使用润湿剂,水洗后的乳化剂硬度);③干燥空气(温度、湿度和风力)。
人工干燥时,风扇吹风温度不得高于℃(℉)。
应按胶片制造商所推荐的干燥条件执行。
应将胶片固定60140
在架子上,不能碰到干燥器。
湿度太低而干燥温度太高可能会导致不均匀干燥,应尽可能避免。
25显像剂测试
25.1 对显影液浓度活性的监测是必要的,可通过使用精心控制曝光条件下进行曝光的胶片带进行显影,制作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曝光强度或时间的胶片带,或者直接买特定胶片速度和潜影衰退的商用胶片带进行对比测试。
26底片观察
26.1观察——观片灯必须具有足够的光强观察底片的平均黑度范围,且不得有闪烁,在观察区内不得有引起误会的光线存在。
商用荧光观片灯能满足中等黑度的底片观察。
黑度值高达或时,要用高强度的观片灯。
要配备有遮光板,以便局部观察细小底片
3.5
4.0
或需遮挡低黑度区域时使用,将多余的光线挡掉。
26.2反射——可以使用反射光线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背景上观察底片。
应在漫射光线下观察底片,以防止额外的闪烁。
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光学放大镜来提高影像的评定。
27评片室
27.1评片室内的光线应柔和、暗淡,总的来说要胜于暗室。
环境的亮度大约与底片上评定区域上的亮度一样。
室内照明必须妥善安排,使其在评定底片的表面上不得有反射光线产生。
28
底片储存
28.1底片及其它任何有用的记录均应妥善保存。
28.2 带边缝的档案袋比带中缝的档案袋好,应首选无吸湿性的粘合剂粘接缝口,因为档案袋制造商使用的某些粘合剂会引起影像衰退及污染影像(见)。
ANSI PH1.53
第四篇记录,报告和材料合格证
29
记录
29.1建议建立一个射线台帐日志(该台帐日志可使用卡式文件,打孔卡片,记录本
X
或其它的记录)来记录执行的每项工作及维护保养。
该记录应包含以下内容:工作的开始,工作编号(在胶片上也应出现),零件标记,材料或透照区域,胶片曝光日期,完整的胶片处理记录,记录要足够详细,以便于复制透照工艺。
如果校验资料或其它诸如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