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包孕性瞬间”理论在《待嫁的新娘》创作中的吸纳与灵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绘画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通过造型、构图、设色等手段去表现画面的空间艺术,在物质材料的限制下,尤其是具有叙事情节的人物绘画,在画面空间中只能表现某一个瞬间,这一瞬间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包孕性瞬间”是最耐人寻味、内涵丰富的一个顷刻,将该理论运用于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指导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瞬间的选取,帮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绘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包孕性瞬间”孕育丰富的特点以及艺术特征,笔者在认识并理解该理论的基础上以其作为指导,探寻人生中孕育丰富的时刻,确立创作主题“婚礼”,并从情节发展与情感推进两条线索,对“婚礼”这一动态事件进行瞬间画面内容的选取,确定以《待嫁的新娘》为题的工笔人物画创作。
在画面的具体描绘刻画中则以中国画特有的构图、线条、色彩作技术层面上的支撑,在构图上,采用组画的形式表现人物在三个不同空间中的不同状态,就像影视艺术中的连续蒙太奇,是对故事情节的平铺直叙;在线条的提炼上,去繁从简,运用朴素简洁的铁线描与高古游丝描勾勒出干净平和的白描稿;在色彩的渲染上,以淡雅的暖黄色铺设整幅画的感情基调,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在画面的整体表现上,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画,平面中稍见立体,表现出古雅质朴的感觉。
在实践中探究其在艺术创作中画面内容选择上的运用,以期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包孕性瞬间,莱辛,工笔人物画,待嫁的新娘
I
ABSTRACT
Painting art is a space art that uses a certain material medium to express pictures through modeling, composition, coloring and other means.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material tools, especially in character paintings with narrative festivals, only a certain moment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limited picture space, making the choice of the momen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onceiving of instant" is the most intriguing moment with rich connotation. Applying this theory to the practice of painting art can provide us with a new idea, guide us to better grasp the choice of this moment, and help us express more content and richer emotions in the limited space,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painting creation.
By analyzing the rich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iving of instant", the author uses this as a guide on the basis of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exploring the rich moments in life, establishing the creative theme "wedding" thereafter, by using two clues: the developing plot and emotionally promote when sele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momentary picture for the dynamic event of "wedding", and finally confirm the creation of the meticulous figure painting with the title "Bride to Be Married". In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picture, the unique composition, lines, and colors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are used as technical support. In the composition, the group painting is used to express the different stat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ree different spaces, just like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The continuous montage is a straightforward narrative of the plot of the story; in the refinement of the lines, go from simple to simple, using simple and concise iron line drawing and high ancient gossamer strokes to draw a clean and peaceful white drawing; in the rendering of colors, the emotional tone of the whole painting is paved in elegant and light yellow, creating a warm and quiet atmosphere; i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pictur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gongbi figure painting, three-dimensional figure can be shown from the two-dimensional paper, showing a quaint and rustic feeling. In practice, explore its use in the choice of picture content in artistic creation, in order to inspire my future creation.
Key words:Conceiving of instant, Lessing, Gongbi figure painting, Bride to be married
III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V)
引言 (1)
第一章“包孕性瞬间”理论 (3)
一、“包孕性瞬间”理论溯源 (3)
二、“包孕性瞬间”理论的特征 (3)
三、“包孕性瞬间”理论与艺术创作 (6)
第二章本人创作中对“包孕性瞬间”理论的运用 (9)
一、创作主题的提炼 (9)
二、素材的收集与研究 (10)
三、形式语言的探索 (11)
(一)关于构图 (11)
(二)关于线条 (12)
(三)关于色彩 (13)
第三章创作体会 (15)
一、创作实践的效果尝试与遇到的问题 (15)
二、创作实践的缺憾反思 (17)
三、创作实践中对“包孕性瞬间”的新认识 (17)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3)
致谢 (33)
V
引 言
20世纪美学著作《拉奥孔》的传入,引起了我国文艺理论家们的广泛关注,其中 “包孕性瞬间”理论的美学价值更是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莱辛是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人,但是在此之前,类似于“包孕性瞬间”的观点已经存在,但未引起如此关注。
钱钟书先生在其著作《七缀集》中“读《拉奥孔》”一文里,就“包孕性瞬间”从古今中外艺术家、哲学家、美学家的著作及绘画作品中进行了引证,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说过:“现在怀着未来的身孕,压着过去的负担”;我国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七《题摹〈燕郭尚父图〉》中作“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
观剑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
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作箭中追骑矣’”。
①关于此观点的论述不胜枚举,但总体而言,多为艺术理论方面的论述,在文学戏剧领域的讨论也颇为广泛,尤其是近现代,而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王朝闻先生作为少数关注此理论的造型艺术家,结合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经验对其进行了探究,意外发现自己发表的短文《接近高潮》中关于“作品如何才能获得耐看的效果的问题”②的思考,与“包孕性瞬间”理论不谋而合,并在对“包孕性瞬间”理论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耐看说”理论。
梳理古今中外关于该理论的研究,关于“包孕性瞬间”理论的近似观点以及对其展开的探讨不计其数,但是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对于“包孕性瞬间”的思考与运用却寥若晨星,对该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决定对其进行实践操作,在创作中更好地体会与理解其内涵,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创作。
①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49页。
②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5页。
1
2
第一章 “包孕性瞬间”理论
一、“包孕性瞬间”理论溯源
“包孕性瞬间”理论根据朱光潜先生的注释,原义为“怀胎的”,即最富于暗示性的,莱辛用这一词来指画家描写动作时所应选用的发展顶点的前一顷刻,这一顷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所以让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③它产生于18世纪下半页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出自于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发表于1766年的美学著作《拉奥孔》,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最充分体现莱辛美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问世与同时期的美学家温克尔曼有着直接地联系。
温克尔曼在其著作《关于在绘画与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和《古代艺术史》中发表的关于“希腊古典理想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以及他对于“诗与画的一致性”的研究引起了莱辛的反对,莱辛以同名雕塑“拉奥孔”为题,并以其展开论述分析,在其著作《拉奥孔》中对温克尔曼的这些观点进行了批驳,依据其丰厚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对“画与诗的界限”问题进行了探索,于第三章“造型艺术家为什么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中关于“艺术家为什么仍然要在表情中有节制,不选取情节发展中的顶点”的问题的探索中第一次推论出“包孕性瞬间”的特征,强调了“在绘画或造型艺术中艺术家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的重要观点,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最能产生效果的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凡是可以让人想到只是一纵即逝的东西就不应在那一顷刻表现出来,应选取可使观众不是看到而是想象到顶点的那一顷刻;并在第十六章对诗画模仿规律的差异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概括出了“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一词,即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也即“包孕性瞬间”。
二、“包孕性瞬间”理论的特征
根据莱辛在《拉奥孔》中的表述,绘画由于材料的限制,艺术家只能在不停运动变化着的自然中选取某一个瞬间定格在画纸上,而且在画纸这样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中,只能表现物体的某一个角度,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果,对于这个瞬间的选取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艺术作品既然是艺术家用来传递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③(德)莱辛:《拉奥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1页。
3
4
我们就要选取最能引起观赏者共鸣,启发受众思考、想象的一个瞬间。
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顶点是最不能产生这种效果的了,“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④,假如我们要表现赠送礼物,这一行为的目的是送出礼物,那么这一事件的高潮顶点一定是拆开礼物的那一刻,如果呈现在画面上的是这样一个时刻,无论是从送出礼物的人还是收到礼物的人,我们能想到的已经全部呈现在画面上了,这样就没有给我们预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当我们看到一个手捧礼物的人,我们会想象他精心准备的心情、过程,并且会同他一起期待送出这份惊喜时的情形。
“包孕性瞬间”关照审美客体,强调欣赏者的想象活动,要使想象最大化,我们就要在艺术创作中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那一刻,这一顶点时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情节内容,一个是情感内容。
从情节内容上看,表现为事件发展接近顶点而不到顶点的顷刻。
在《美狄亚杀子》这一悲剧故事中,美狄亚为了报复抛弃她的
丈夫而杀死了他们二人共同的孩子,莱辛比
较了两位画家对这一场面的不同处理,第一
位画家直接将美狄亚杀子那极度疯狂的一
面表现了出来,即矛盾冲突的顶点,由此在
画面中我们只能看到被嫉恨冲昏头脑的令
人无法原谅的美狄亚的狠毒;而在另一位画
家的画面里(如图1-1),我们看到的则是
美狄亚杀子的前一刻,手握长刀、回首张望
在母爱与嫉恨之间挣扎的一位母亲,我们因
而想象到即将发生的残酷的那一幕,也因为
画面停留在了此刻,我们同时也看到了美狄
亚的矛盾心理,在这极度挣扎中我们想象时
间停留在这一瞬间不要推往下一幕,想象她
也许放弃了她计划的疯狂行径而产生对她
的怜悯与期盼。
从情感内容上,表现为情感变化发展接近激情顶点而未到顶点的时刻。
当情感达到
④ 朱光潜:《无言之美·无言之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页。
图1-1 欧仁•德拉克罗瓦 《美狄亚杀子》 油画 122.5×84.5cm 1862年
5
顶点,我们就看到了它的极限,如大笑,痛哭,想象就不能往上走,而往下的情感与顶点相比就会显得平凡寡淡,莱辛将此划为一纵即逝的东西,认为应表现持续恒久的情感,而不是一纵即逝的东西。
譬如雕塑作品《拉奥孔》(如图1-2)中因揭露了希腊人木马计阴谋而得罪了女神雅典娜的祭司拉奥孔,雅典娜为了阻止拉奥孔说出希腊人的计谋而派出两条毒蛇,毒蛇先是缠斗撕咬了他的两个儿子,而后又将赶来救子的他缠绕住,并将毒液侵入他的身体,拉奥孔在奋力挣扎的过程中青筋暴起、痛苦不堪,然而却不曾哀号片刻,因为如果拉奥孔将他最痛苦的一面表现出来,他的表情就达到了顶点,情感上就给我们设置了极限,我们会看到拉奥孔的痛苦也就莫过于此,再也没有能够与之产生比较的更加强烈的情绪,而哀号又是发生于刹那间的,短暂的情绪继续往前推进或者倒回前一刻,情感较之都只会更弱;而雕塑中呻吟的拉奥孔,我们不仅能看到他此刻的痛苦,在与毒蛇的缠斗甚至于已成败势的情形下,我们就可以想见他身体上的痛楚、挣脱
不得的无力、丧子的悲痛以及家国不保这样种种情绪。
图1-2 阿格桑德罗斯等人 《拉奥孔》 圆雕 184cm 公元前1世纪
值得注意到的是,在情节发展的选择上,“包孕性瞬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顶点前一顷刻。
在《拉奥孔》第三章可以见出两种时间节点:第一,“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
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⑤,这里存在一个指向,从顶点
⑤ (德)莱辛:《拉奥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0页。
6
往后看,看不到更多的东西,因而我们推断此处应为“顶点前一刻”;而依据莱辛在文章中的例举,“人们从大风暴抛掷到岸上的破船和残骸就可以认识到那场大风暴本身”⑥中可以看到,“顶点后一刻”同样孕育丰富;从第十六章“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⑦我们知道这一顷刻也可以是“包前孕后”的一顷刻。
综上所述,“包孕性瞬间”的特征在于,无论是情节还是情感内容上,接近顶点而不是顶点的,让我们想到而不是看到的,能让想象最大化的一个时刻。
在时间节点上,“包孕性瞬间”则包含三种情况:顶点前一刻、包前孕后、以及顶点后一刻。
三、“包孕性瞬间”理论与艺术创作
其实早在莱辛提出这一理论之前,我们就可以从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找到这一美学原理的蛛丝马迹。
西方古典油画有法国画家米勒的现实主义作品《扶锄的男子》(如图1-3),画家表现的是一名男子在一片杂乱贫瘠的土地上弯着腰扶着锄头休息的情景,画家没有直接表现这位年轻人挥舞锄头勤恳劳动的画面,然而我们却从他停下来喘息的动作看出他已经历了一段为时不短的辛苦劳作,画家对其面部表情的刻画——耷拉的眼睛、微张的嘴巴也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在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从未停歇,比起挥舞的锄头更能见出他的贫苦艰辛。
又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如图1-4),作者选择了耶稣遇害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那一顷刻,耶稣告诉在坐的门徒他们中将要有人将他出卖的消息,12个门徒闻言后表现各自不同,气氛紧张异常,相比于耶稣遇害后,显然此刻的十二门徒震惊、愤怒、惊讶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效果上的最大化,
从耶稣的忧伤、犹大的慌乱也可对后事窥之一二。
图1-3 米勒 《扶锄的男子》 油画 60×75cm 1862年
⑥
(德)莱辛:《拉奥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2页。
⑦ (德)莱辛:《拉奥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1页。
7
图1-4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油画 402×910cm 1494年~1498年
而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有明代画家商喜创作的《关羽擒将图》(图1-5),它描绘了《三国演义》中关公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的故事,画家没有描绘关羽擒拿庞德的那一瞬间,而是选择了擒获庞德之后,在部下的簇拥下关羽审问庞德的画面,虽然没有眼见两军交战,我们却可以从画面中关羽全身披挂、美髯飘逸,厉色审问庞德,而庞德衣衫不整头脚被缚,龇牙怒目转头背向关羽这一情节见出关羽的意气风发、飒爽英姿,想象到庞德方才的仓皇落魄,败退投降的不堪场面,以及他最终的命运,而如果画家表现的是两军交战那么我们就只能想象到庞德被擒获或者被处死。
又如描绘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步辇图》(图1-6),作者选取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一方面,我们在画面中从正襟危坐的唐太宗、神情自若的仕女与毕恭毕敬的使臣、谨小慎微的译官的对比中可以见出大唐帝国的声威,另一方面,从典礼官的红袍、仕女服饰与晁盖顶的配色映衬出的一片祥和的喜庆气氛,我们就可以想到吐蕃与大唐姻亲交好以及之后固守的西陲边防、汉藏两族的文化经济交流,比起松赞干布列队迎亲热闹宏大的场面所能
想象出来的要远得多。
图1-5 商喜 《关羽擒将图》 绢本设色
200×237cm 明代
图1-6 唐·阎立本 《步辇图》 绢本设色38.5×129.6cm 公元640年
20世纪以来,“包孕性瞬间”理论经过我国文艺理论家的研究以及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汇贯通,已经成为我国艺术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其多为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是其在绘画创作中的实践指导意义也应该引起重视。
第二章 本人创作中对“包孕性瞬间”理论的运用
一、创作主题的提炼
以莱辛“造型艺术家为什么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的提问为线索,历数人生,我寻到了生命中这样的一个时刻:它在我们的人生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一天里,我们的身份角色发生了转变。
在此之前,你是家人庇佑下的小孩;在此之后,你是肩负了责任的大人。
这一天,你身着盛装成为所有人目光追随的焦点,将婚姻的凭证——戒指套在了无名指上,这一天,你收获了无数的祝福。
许多年过去了,我时常还是会想起,多年前在我最亲近的表姐的婚礼上,不知是背景音乐的烘染,还是司仪有意无意的煽情,在台下看着这场进行中的婚礼的我竟不觉鼻酸,也许是眼看着这个陪我从小长到大的人在这一天收获了幸福,也许是从此以后,这个人将以一个新的身份继续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从今以后,她依然是我的表姐,但更重要的是,她会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多出了一双父母,有了自己的家庭,往后,她还会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参加过数场婚礼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体会到,之所以会存在婚礼这样极具仪式感的生命礼仪,是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分界点,不仅仅是一场仪式,它是我们人生这许多年中要经过的许多道岔中的其中一个,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中心,生活轨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的人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从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从此往后,我们的人生变轨到另一条轨道上去了,我们往不同的方向走向各自生命的轨迹。
这是几乎我们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人生,或迟或早,而对于婚礼中的主角来说,这一天也会是他们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个闪光时刻。
在这样的思考下,我认为婚礼这一事件是极富“包孕性”的,可以尝试去表现,而身为女性,我更加倾向于将身着白纱的新娘作为我创作中的主体。
结合“包孕性瞬间”理论,在画面的安排中,我们需要画面里的人物在那一刻内心丰富,感情达到饱和、靠近顶点,同时这幅画的受众从这个瞬间能够想象而不是看到下一刻即将发生的事情。
一般来说,新娘在整个婚礼仪式中戴上婚戒的那一瞬间是最闪光的,而这一动作的完成也意味着即将礼成,由于在戴上婚戒的那一顷刻我们已经见到了
我们所能想象的或者说我们一直期待的情节发展的至高点,所以如果在画面中我们表现的是这一个瞬间,那么在此前后的时间里,我们想象到的较此只会更平淡。
而在时间节点的选取上,我更愿意去表现顶点前一顷刻,因为在这个时间里我们是知道顶点那一天、那一时刻会到来的,会有期盼,期盼中又有未知,而完成了身份角色转变的顶点后一刻,会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
找到了这一“激情顶点”的顷刻以后,我试着将它往前推一个顷刻,即婚礼仪式开始前新娘等待的时刻。
等待举行婚礼的时间严格来说应该是从确定婚礼日期开始的,从那一天起,都是在为婚礼做准备,而婚礼的准备过程又是繁缛而琐碎的。
从第一次试穿婚纱礼服开始逐步进入角色,挑选美丽的婚纱照,和家人共同准备婚礼用品时彼此的矛盾心理与不舍情绪,其间有憧憬,也有忧虑。
在等待的过程里,这样的矛盾复杂的情绪也在慢慢积蓄,在戴上婚戒那一刻得到释放。
在创作中,画面上只能表现这段时间中的某一个瞬间,我认为当一切准备就绪,新娘换上纯白的婚纱等待的那一刻再合适不过,原因有二:第一,从情节上讲,这一顷刻接近顶点而未到达顶点,婚纱这一特征又分外鲜明,受众无论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好,还是人生经历出发,都很容易从中产生联想;第二,从情感上讲,几个月以来的各种情绪积累得越来越多,且持续发酵,在这一漫长等待的最后时刻里,逐渐达到饱和。
这样,以“包孕性瞬间”理论作为指导,经过以上分析,我便确定了创作的主题为“待嫁的新娘”。
二、素材的收集与研究
对于素材的整理应该是有所思考有所提炼的,在素材的选择上,我希望它在符合我创作主题的同时能够保有中国工笔画的含蓄内敛,在看起来轻松随意的画面里,又不乏婚礼应有的庄重感。
于是在有了清晰明朗的目标以后,紧扣“待嫁的新娘”,素材收集的工作也紧随其后地开始了,这也是一个帮助我重新认识和理解创作主题的过程。
王朝闻先生说过:“艺术的形象,应该是比较生活本身更纯粹,更典型,其本质特征更便于认识。
”⑧于是结合收集而来的婚纱影像材料,在含蓄、庄重、情绪几个关键词的提示下,在人物造型上,我分别确定了三个手捧花束、表情含蓄而姿态不同的新娘:一个微微侧过脸庞低眉垂目倚靠在窗帘旁含笑看向花束,温柔而优雅;一个正侧面站立
⑧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9页。
手捧花束仪态端庄地微微颔首,庄重而严肃;另一个则面向观者眼睛看向前方手捧花束端坐在椅子上,美丽而矜持。
艺术创作不同于现实,正如《拉奥孔》的作者不表现拉奥孔因奋力的挣扎和身体的疼痛而痛苦哀号,将其化为叹息,我在情绪、表情上的削弱也是对情感、情节顶点的回避,同时也是为了我画面氛围的营造服务,作为我们人生中重要的生命仪式,我们应该以庄重而严肃的态度去面对、去感受,而温柔优雅、美丽矜持则是我们对于新娘最美好的幻想。
在画幅的选择上,我采用了180*180cm的大幅尺寸;画面背景的处理上,我想要遵从生活现实,更多地考虑使画面看起来生活化一些,在确定了人物形象之后,我开始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相关物件作为参考,在大幅创作中要更加注重细节的表达与画面的整体把握,细节不仅仅是支撑画面使其饱满丰富的道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主题去添加细节来支撑主体形象的建立。
在确定了画面中有木质衣柜、木桌、简洁大方的礼服、有图案装饰的薄纱窗帘以后,我又一一对比了整理而来的相关素材,根据场景需要对其进行设定,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然而艺术创作也不完全是生活的翻版,我们应有目的地对素材进行拆分重组,进行合理的构思布局进而得到一个更加和谐富于艺术美感并能寓情其中的画面,一步一步将生活气息填充起来。
与此同时,我也查阅了许多传统与当代工笔人物画资料,学习古人对于纱衫的一些处理方法,以及花卉的描摹设色。
三、形式语言的探索
“包孕性瞬间”理论在莱辛是作为绘画内容选择上的指导而提出来的,而画面内容的组织完成还需要我们用构图、线条、色彩这些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来支撑。
中国画是擅长于化繁为简、以少胜多的艺术,于方寸之间孕育无穷,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容纳天地,看似简单的线条却内涵丰富,石色与水色的使用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表现力,这些都成为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的绘画语言。
(一)关于构图
唐代张彦远将“经营位置”列为“画之总要”,认为它是统领画面的关键。
一幅画的布局经营不是简单地对表现对象的罗列、堆砌,它一方面是对客观物象的排列重组,另一方面是艺术家内在修养、情感的外化。
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中,可以将不同方位、不同视线上的东西根据需要安排到画面里去,它不受客观规律的摆布,给了艺术家自由去随意组合、自由布局,不同的构图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观,适宜的构图在服务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