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高中必修二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课程标准
的活动建议是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1.1知识目标: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二、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

本节是
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
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

从而再具体学
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
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
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
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
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他们从结构方面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
方面,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
子结构》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

而本节的重难点就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双螺
旋结构的模型构建。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高二的学生,能够主动好学的不多,大多数处于中下水平,少数双差生。

(好的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去了区重点学校)。

对于学习生物,普遍认为它是理科中的文科。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让学生配合主动参与制作及学习,要好好考虑降低他们的“难度”,尽量深入浅出,培养学生兴趣,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微观性的特点,涉及的基础概念多,学生在记忆上有一定的困难,按常理的教学方式是先讲再记忆,记忆的保持性不长。

现在尝试通过科学史实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讨过程的渐进性和艰巨性;通过自己亲手实验、自己制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以及协同配合的能力,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做过了,体验了,得出的概念记忆的持续性会长久些。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策略: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第1课时:通过杂志介绍---世界上已有2人相继获得了自己的个人基因图谱,引起学生兴趣,导入科学史实例,课堂阅读完成科学史实例介绍(课前布置好阅读预习),通过复习旧亲手知识并制作DNA简易模型小实验的过程,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科学家”沿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体验制作DNA简易模型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可能也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通过学生自己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再归纳概述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课件小结并完成课后P51的练习题1。

布置课后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2课时:检查学生完成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情况,完成DNA计算题归类教学及DNA的其他相关内容和同步练习题。

六、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预习: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要求完成P48页旁栏思考题2题。

2、每位同学准备4个等大的五边形可用硬白纸剪出来(代表五碳糖);4个直径为2 cm的等大的圆可用白纸可用硬白纸剪出来(代表磷酸);用2张硬白纸分别剪成长10cm、宽2 cm的长条,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下图),并涂上4种不同的颜色,代表4种碱基;准备多枚曲别针和两条长硬纸条(作为外侧和连接用,长20cm,宽8cm);2人为一个合作小组。

教师方面:课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知识方面动手实践
课前准备课件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的制作。

1、预习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历程,要求完成P48页旁栏思考题2题。

2、准备好实验材料。

让学生自己动
脑、动手,亲自
实践,初步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
力,学会预习,
实验目的性更
强。

定向激趣,引入课题杂志资料介绍:简述2007年世
界上已有2人相继获得了自己
的个人基因图谱,一个是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詹姆
斯.沃森博士,一个是积极参与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克雷格
勒.文特尔博士,以及沃森博士
要求不测定“老年痴呆”基因
的趣闻,引起学生兴趣,导入
科学史实例,导入对DNA的
探究,有必要掌握一些有关
DNA结构的知识。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使学生快速进
入课堂
回顾科学史实例,师生共同模拟DNA 模型建构过程,探究DNA的结构。

模拟沃森对DNA模型建构过
程:
通过资料分析,
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
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
基本单位是。

1分子脱氧核苷酸
= + +
复习旧知识并
让学生【模型建构1】
脱氧核苷酸及其种类。

尝试:
1、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含氮碱基,它们之间如
何排列?
2、思考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有几
种?
课件小结4种脱氧核苷酸及其
名称。

师:那么,一个个的脱氧核苷
酸又是如何形成DNA大分子
的呢?
模拟沃森对DNA
模型建构过程:
复习DNA名
称?化学元素组
成?基本单位?
碱基几种?
可以完成。

学生【模型建构1】
脱氧核苷酸及其种
类。

用事先准备好的硬
纸来2人一组,自己
亲自动手完成一个脱
氧核苷酸的模型建构,
思考脱氧核苷酸的种
类有几种?4种及其
名称。

培养学生观察能
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以及协同配
合的能力,并使
他们在科学探究
和具体制作的过
程中体验发现的
乐趣、成功的喜
悦。

资料2:科学家还知道:DNA
是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
成的长链。

尝试:我们先试着把自己制作
的4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
找几个同学说明他的四个核苷
酸是怎样排序的,并提示同学
思考。

让学生【模型建构2】
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会有一点难度,
小组讨论完成。

初步体验4个4
种核苷酸能排成
顺序。

其中蕴藏
无穷信息。

学生【模型建构1】
尝试连接:

到:

培养学生的动手
制作能力,引导
学生尝试科学的
研究方法。

师:蕴藏无穷信息的脱氧核苷
酸长链到底是怎样组成DNA
分子的呢?曾有人提出过
DNA的三链、四链模型,近百
年来科学家没有找到能被人们
公认的答案。

导入沃森和克里
克的故事。

阅读P47-48科学史
实例,要求完成P48页旁栏思
考题2题。

资料3:1951年,英国科学家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
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图分析:
师:利用资料3和图片沃森和
克里克可能得出什么推测?
(先让学生答,答不出可提示)
1、观察DNA由几条链构成?
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资料4:在1952年的春天,从
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那里
得到一个重要信息:
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
腺嘧啶(T)的量(A=T),鸟嘌
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
(C)的量(G=C)。

即:DNA分子的碱基数总是
“A=T、G=C”。

介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先阅读课本
P47-48科学史实
例,要求完成P48
页旁栏思考题2
题。

通过阅读找到答
案1。

DNA分子
是由两条链组成
的,并按反向平
行方式盘旋成双
螺旋结构。

边阅读边动手实
践。

师巡视
完成讨论题2和
3
让学生完成【模
型建构3】
DNA双螺旋结构
学生【模型建构3】
DNA双螺旋结构(平
面建构)。

1、模拟双链建构。

(允许有错。


2、在碱基互补配对原
【板书设计】
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磷酸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4种,A、T、G、C)
2、DNA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3、DNA的结构特点
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成对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T、G—C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觉得开头趣闻一段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回顾探究DNA的结构科学史实例,贯穿在师生共同模拟DNA模型建构过程中,以资料分析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让学生边做边体验,教学思路是可取的,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对学生加深对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的理解,掌握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及DNA的排序等都非常有益。

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容较多,制作花的时间较多,要合理控制好时间,教师的调控能力要不断提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制作情况来调整。

对于我们的学生,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小结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

计算题和对遗传信息、DNA的多样性、特异性的学习要放到下一个课时。

有少数的学生根本没事前准备好材料的,建议教师要事前要求好他们准备好,做好思想工作。

作者:花都区实验中学朱晓臻
邮箱:freezhengzhu @126。

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