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学习目标全解
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目标解读:水蒸气遇冷可以在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露或霜。
二者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
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目标解读: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知道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
通过做雾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雾和霜的形成原因。
重点
做造霜的实验。
难点
教材内容全解
活动一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
当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因散热而降温至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体,即为霜。
1.露。
露的形成: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
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空气中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到这些较的化草或树叶表面便会凝结成小水滴、成为露。
露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夏季,水分蒸发得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在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由于夜间有露,叶子
又能恢复原状。
2.霜。
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多发于晴朗的夜晚,若气温低于0℃,水蒸气就会在地面或物体的表面直接覆华形成冰晶。
这就是。
人秋后最早的一次霜称初霜,人春后最晚的一次霜称终霜,初霜至次年终霜的时间间隔称霜期。
霜一般是六方晶系冰的集合体,呈鳞状、针状、羽状或扇状。
名师点是水蒸气以液滴形式疑姑在地面覆盖物上的现象。
霜是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数近地面附道的空气中水差气达到饱和,而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疑华而威的白色的松脆的冰晶。
活动二一人造露和霜
1.造露。
实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人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人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一1.1℃,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
实验分析:在碎冰中加人冷水,目的是让杯子外壁的温度下降速度比较均匀。
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蒸气含量,湿毛巾蒸发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小水珠越来越多,汇聚成很多大水滴,这就是露。
实验结论: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水滴。
名师点拨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如装了热水的玻,杯杯口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热水壶上方形成的"白气"、早晨革叶上的露珠等都是凝结现象。
可以表示为·
2.造霜。
实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盐。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今要点提示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尽量使用纯净水,因为纯净水中杂质少,容易结冰。
实验现象:杯子外壁出现了很多白色的霜花。
实验分析:碎冰中加盐,目的是让杯中温度降至更低。
当冰水的温度是一5℃时,杯子的外壁有小水珠。
这里模拟露的形成。
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一15℃时,杯子的外壁有白色小冰晶,这是模拟霜的形成。
凝华是水蒸气遇冷后不经过液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
实验结论:霜是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1)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壁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滴。
(2)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子外壁的霜花会便傻化成小水。
这说明霜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3)我们的发现: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
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遇到更冷的物体会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
4.露和霜形成的原因。
小水滴,这就是露。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成冰晶,这就是霜。
5.总结露和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三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1.了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人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于确定闰月的标准。
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依据太阳进行,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下面是比较常见的版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3.白露和霜降。
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
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水珠。
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诱,因而得"白露"之美名。
白路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霜降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今右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色彩的三基色是指()。
A.黑白金B.红绿蓝C.白绿紫
答案:B
解析:B
【详解】
色彩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其它颜色都是根据这三种色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2.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中间那一层叫做()。
A.地幔B.地壳C.地核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点睛】
掌握地球内部结构。
3.以下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是()。
A.海市蜃楼B.小孔成像C.彩虹
答案:B
解析:B
【详解】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滤光现象是光的吸收与反射现象。
以上选项B符合题意。
4.下面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孔越大像越清晰B.和光的行进无关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答案:C
解析:C
【详解】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孔越大成像越模糊,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给出的说法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原理制成的。
A.折射B.反射C.发光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
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6.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
A.越差B.越好C.不变
答案:B
解析:B
【详解】
物体的反射效果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7.下列物品中()反射效果最好。
A.白色的瓷砖B.砖块C.树皮
答案:A
解析:A
【详解】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因此白色瓷砖的反射效果比砖块和树皮好。
8.雨后,空中悬浮的许多小水点像()一样将阳光分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A.三棱镜B.平面镜C.凹透镜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所以雨后,空中悬浮的许多小水点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9.阳光可以通过什么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A.放大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0.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黑B.红C.黄
答案:B
解析:B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11.七色光混合后成()。
A.黄色B.红色C.白色D.紫色
答案:C
解析:C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12.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B.和光的行进无关C.孔越大像越清晰
答案:A
解析:A
【分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详解】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13.我们在做滤光实验的过程中,要在()做这个实验。
A.阳光下B.黑暗中C.阴天
答案:B
解析:B
【详解】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做滤光实验时,在手电筒上罩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再用手电筒照白色物体,看到光的颜色是玻璃纸的颜色。
实验要在黑暗中进行。
14.下列不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是()。
A.地壳B.地皮C.地幔D.地核
【详解】
略
15.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现象。
A.反射B.折射C.色散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16.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
A.反射B.折射C.直射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将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17.物体在镜子中的影像与物体是()的。
A.完全一样B.上下相反C.左右相反
答案:C
解析:C
【详解】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的。
18.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A.左右相反B.上下相反C.上下左右都相反
答案:C
解析:C
【详解】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
19.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A.光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答案:A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小孔成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翟。
20.把一根铅笔斜着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不正确。
A.铅笔向上折B.铅笔向下折C.铅笔变细了D.铅笔变长了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从侧面看铅笔向下折。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铅笔变细、变长了。
21.下列不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阳光B.灯光C.萤火D.闪电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上选项中:太阳,荧光。
闪电是自然光源;灯光是人造光源。
22.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A.蜡烛B.镜子C.白色塑料板D.黑色小孔板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以上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镜子。
23.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有著作()。
A.候风地动仪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
答案:C
解析:C
【分析】
在世界的历史中存在很多著名的发明家,这些发明家的发明推动了世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
极大的影响。
【详解】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24.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都有温泉,通过这个地表现象,说明地球内部()。
A.有热水B.温度高
C.有水D.温度低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升高,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温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25.下面不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
A.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到墙壁上
B.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
C.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
答案:A
解析:A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
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七色光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七色光现象。
26.不属于神经中枢的是()。
A.大脑B.心脏C.脊髓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心脏不属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27.火山口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岩浆冷却形成碗状物,又多次降水
B.地壳运动导致山顶凹陷,又多次降水
C.火山喷发时带出地下水
D.雨水冲刷造成山顶凹陷,又多次降水
【答案】A
【详解】
火山口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山顶凹陷,由于降雨、积雪融化或者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渐储存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火山湖。
火山湖包括火山口湖、火口原湖和熔岩堰塞湖。
28.候风地动仪是()发明的。
A.卡蒂娅·喀夫物夫妇B.张衡C.毕昇
【答案】B
【详解】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张衡发明的,是用来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所以B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候风地动仪,要求学生掌握候风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
29.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迅速跑到空旷处B.乘坐电梯下楼
C.躲到桌子或床下
【答案】B
【详解】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报。
一旦发生地震,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千万不要乘坐电梯,那样会被困在电梯里面,非常危险。
30.()不会风化岩石。
A.观察猜测B.风吹日晒C.雨水冲刷D.生物破坏
【答案】A
【详解】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
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观察猜测不会风化岩石。
31.大脑表面像()一样。
A.苹果B.核桃C.草莓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类的一切感觉活动(包括视觉和听觉等)、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工作。
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400克。
大脑的形状像两只拳头握起来并拢;大脑表面像核桃表面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壑和隆起的回,这样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硬度和豆腐差不多,颜色呈淡粉红色。
32.脑神经主要分布在()。
A.躯干和四肢B.头部和四肢C.头部和内脏
【答案】C
【详解】
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脑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3.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
A.头部、内脏B.躯干、四肢C.头部、四肢
【答案】A
【详解】
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脑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4.脑的表面是()的。
A.平整B.有沟纹C.光滑D.块状
【答案】B
【详解】
人类的脑大致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个部分。
其中最大的部分就是大脑,约占脑部总重量的80%。
大脑呈半球状,分为两半。
由上往下看,就会十分清楚,左右脑几乎是对称的。
大脑的特征之一,就是表面有无数的沟槽,就是俗称的褶皱。
脑的表面是灰质,即大脑皮层,其隆起的部分为脑回,凹陷的部分称沟裂。
脑的表面是有沟纹,所以B符合题意。
35.人体的神经中枢不包括()。
A.大脑B.脊髓C.神经
【答案】C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神经不属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36.如图所示,神经传导的正确顺序是()。
A.传入神经→接受信号→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作出反应
B.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
C.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作出反应→传出神经
【答案】B
【详解】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神经就像电话线,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又称运动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所以传递过程为接收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37.下列光源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蜡烛B.灯泡C.荧火虫
答案:C
解析:C
【详解】
一般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蜡烛、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38.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的关系。
A.没有关系B.同侧C.交叉
【答案】C
【详解】
略
39.地震和火山爆发主要发生在()。
A.地壳板块边缘B.地壳板块中间C.与地壳板块没关系
【答案】A
【详解】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由于板块交界处运动比较活跃,当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就会使地球的内能释放,从而形成火山和地震。
40.下列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A.接收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B.接收信号→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C.接收信号→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做出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
略
41.下列不属于神经中枢的是()。
A.脊髓B.中枢神经C.大脑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B不属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42.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因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C.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B
【详解】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喜马拉雅山是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43.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
A.低B.高C.一般
【答案】B
【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核的温度非常高。
44.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运动B.地下的温度太高C.人类的活动
【答案】A
【详解】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4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时,可能会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壳里冲到几千米的高空。
B.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C.没有地震、火山喷发时,地壳是非常平静的。
D.温泉利用的是地热资源。
【答案】C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喷发时,可能会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壳里冲到几千米的高空,温泉利用的是地热资源,AB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没有地震、火山喷发时,地壳也是不断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