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
一种电离层f_0F_2和M_3000_F_2长期预测新方法
第23卷 第5期2008年10月 电 波 科 学 学 报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 Vol.23,No.5 October,2008 文章编号 100520388(2008)0520946204一种电离层f0F2和M(3000)F2长期预测新方法3奚迪龙 李建儒☆ 刘玉梅 赵振维(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7)摘 要 将观测站实测数据的月中值按世界时进行排列,分析得到了电离层参数与太阳活动性指数F12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根据F12的预测数据,可以预测得到观测站的电离层参数。
之后,通过Kriging地理插值法可以预测得到一定区域内观测站以外任一地点的电离层参数。
上述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电离层参数长期预测方法。
关键词 回归关系;地理内插;长期预测中图分类号 TN011;P352.3 文献标志码 AA ne w method for long2term prediction of ionospheref0F2and M(3000)F2XI Di2long L I Jian2ru L IU Yu2mei ZHAO Zhen2w ei(China Research I nstitute of Radio w ave Propagation,Qing dao S handong266107,China)Abstract Arranging mont h median values of observed data at every site by U TC,t 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 between iono sp here parameters and t he sun activity in2dex F12are regressed.Then according to t he p redicted F12,t he ionosp here parame2ters at t he observation stations can be p redicted.Afterwards,using t he Kriging ge2ograp hical interpolation met hod,t he iono sp here parameters at any place can be pre2dicted in t his area near China.Then t he complete iono sp here parameters long2termp rediction met hod is formed by all t he above step s.K ey w ords regression relationship;geograp hical interpolation;long2term p redic2tion1 引 言电离层预测,最重要的是电离层F2层临频f0F2和M(3000)F2因子的预测。
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
电 离 层 预 报 模 型 研 究
李 志 刚 程 宗 颐 , 初 刚 李 伟 超 , 慧茹 , 冯 , 李
1中国 科 学 院 国 家 授 时 中 心 , 安 西 2中 国科 学 院 上 海 天 文 台 ,上海 700 16 0 20 3 000
3中 国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北 京 10 4 009
Ab t a t T e rd o wa e u e n c mmu iain td sa c d n vg to y s tlt s a e td b h sr c h a i v s d i o n c t s a it e a a iain b ael e i f ce y t e o n n i
L Z G,C e gZ Y,F n i h n e g C G,e a. t yo rd t n m d l f n sh r .C i s J.G oh s i C i s ) 0 7 s ( ) t 1 A s d f e i i oe r oop ee hn e u p co so i e e y .(n hn e ,2 0 , o 2 : p e
in sh r T eeoetes d ntettl lcrn cne t T C)i ein sh r eyi ot t h ee o op ee. h rfr h t yo a eet o tn ( E u h o o nt o op eei vr mp r .T r h s n a
n w o o p r d l o p e ittt lcrn c n e ti rp s d.I i d lt ett lcrn c ne tgv n e in s hee mo e rd c o a ee to o t n sp o o e t l n t s mo e oa ee t o tn i e h h l o b GS a a h n d f d i t d b p e c - a mo i x a so y I e c o e o t s f t y s h r a h r n c e p i e i l n in.T e ft d c e iin sa i ee ttme h te o f ce t d f r n i s i t
天基电离层探测体系与电离层闪烁预报模型研究
天基电离层探测体系与电离层闪烁预报模型研究随着我国卫星通信、雷达、北斗卫星导航等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对全球电离层探测与中国区域电离层闪烁预报预警能力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国内面向工程业务应用的大区域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预报模型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研究全球电离层探测体系,以实现天基电离层探测,积累全球电离层观测数据,进而建立电离层闪烁中长期概率预报模型,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及应用价值。
基于该考虑,本论文着重于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1)天基电离层探测体系研究。
(2)天基电离层载荷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3)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中长期预报模型及应用研究。
首先对天基电离层探测体系论证设计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第二章中分析了天基电离层探测需求;对天基电离层探测任务论证过程进行分析与探索,可为我国天基电离层探测系统研究与建设提供一点思路。
第三章,研究分析了天基三频信标电离层载荷测试技术,以及其它几种载荷的电离层数据处理技术。
基于地空无线电链路的电离层探测载荷性能的测试检验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的三频信标测量系统半实物半模拟测试验证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也验证了基于星载DORIS接收机观测数据的电离层TEC反演算法,并分析了其精度。
最后是整个研究工作重点,针对国内外电离层闪烁预报研究与应用核心技术之一,基于国内现有观测数据,开展中国低纬地区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中长期预报模型研究工作,并获得了几个新发现。
(1)分析了中国低纬地区电离层不均匀体的功率谱指数的统计特性。
发现年平均谱指数p随时间存在规律变化,呈双峰变化趋势,最高峰位于午夜前22点至23点左右,午夜后下降至谷底,随后谱指数再次上升,在午夜后2点左右存在第二个谱指数p峰值。
发现春分季节平均谱指数呈单高斯函数结构,而秋季谱指数则呈现双高斯函数结构,秋季午夜后电离层不均匀体结构谱指数存在更大峰值。
首次利用有理数函数对海口站UHF频段年平均谱指数p进行数学建模。
实时区域电离层TEC建模、预报及差分码偏差估计
实时区域电离层TEC建模、预报及差分码偏差估计畅鑫,张伟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430079摘要: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模型对于导航,精密定位以及其他相关应用有重要意义,能否有效地消除或减弱电离层延迟误差关系到众多单频GNSS接收机用户导航与定位的精度与可靠性。
目前中国连续地面参考运行(CORS)系统的高速发展给实时精确建立区域电离层模型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使用电离层残差组合观测值和低阶球谐函数模型对区域电离层TEC建模,同时估计差分码偏差(DCBs)和VTEC。
广域定位中,由于区域跨度大,观测站分布较稀疏,平均站间距较大,故选择欧洲均匀分布的14个IGS观测站将组成一个大型的CORS网,VTEC模型系数15分钟结算一次,差分码偏差一天结算一组结果。
在与IGS分析中心CODE发布模型的对比中得出,差分码偏差的差值的平均值小于0.35 ns,RMS 小于0.2 ns,VTEC差值基本小于2TECU,作为预报的VTEC模型精度95%在1TECU内,在单频单点伪距静态定位中,较之CODE模型也有较大改善。
关键词: CORS;电离层;区域模型;预报;总电子含量;差分码硬件偏差1 引言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及其变化不但是电离层形态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精密定位、导航和电波科学中电离层改正的重要参数,在美国取消SA政策后,电离层延迟成为了影响定位和导航的最大误差源。
在精密定位中,电离层的准确估计将更好的改正GNSS观测值,同时高精度的电离层估计对空间大气、地球观测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1,2]。
IGS于1998年采用Schaer[3]等提出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数据交换格式文件IONEX,同年成立IGS电离层工作组发布了全球电离层图(GIM),提供卫星和接收机频率间码延迟偏差DCB信息。
Gao Y.[1]等对二维单层模型和三维层析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萧佐[4]对电离层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将电离层模型分为统计、经验及物理等几种。
基于ARIMA(p,1,1)的电离层预报模型
1 引 言
常用 的 电离 层 V E T C预报模 型 大致 可 以分 为 经
时和全球性等特点, 且预报精度也有了 较大的提高。
2 A MA 模 型 砒
A MA P q 模 型结 构如 下 : R ( ,)
t
验 模型 , KouhrII 型 等 ; 经 验模 型 , 三 如 lbca、R 模 非 如 角级数模 型 、 多项 式 模 型 、 谐 函数模 型等 ; 球 现代 模 型 , 析模 型 、 如层 神经 网络模 型 、 网模 型 、 间序列 格 时
pe i i eut w t l erylat ainepe i i to cm o rd t n m t d n orcigpe rdc o rsl i nai s vr c rdc o me d( o m npe i i e o )a dcr t r- tn s hi t e a tn h co h e n
第 3 卷第 3 O 期
20 1 0年 6月
大 地 测 量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J OURN ODE Y AND GE AL OF GE S ODY NAMI S C
Vo _ l30 No. 3
Jn 2 1 u e, 0 0
文章 编号 :6 5 4 (0 0)30 7 -4 17 . 2 2 1 0 -0 的 电 离 层 预 报 模 型 P, , )
刘 军 柴洪 洲 刘先 冬 陈 轲
l
r) 1解放军信 息工程 大学测 绘学 院 , 郑州 405 、 50 2
l) 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 2 天津 306 001
\ )6 5 3 9 1 1部队 , 山 25 0 黄 4 40
dc in me h d a e c mpae ito t o r o r d.Th x e me tlr s lss o t a c u a is o s on s a e h g rwi h o - e e p r n a e ut h w h ta c r c e fmo tp it r ihe t t e c r i h r c i r d cin meh d i h r i et ng p e ito t o n a s o ttme,b tlr e e ito l a p a tt e e te i to u a g rd v ai n wil p e r a h x r me pon fVTEC.Co mmo n p e c in me h d c n r a h a s tsi d a c r c n a l n i . rdito t o a e c a ife c u a y i o g tme Ke r s: y wo d ARI MA;o o p e c; EC;i e rt e s a a c r d c in; o e tn r d ci n in s h r VT i ln a i la tv r n e p e i t y i o c r c i g p e ito
电离层参数预测算法研究及其应用
电离层参数预测算法研究及其应用电离层是地球大气中的一个重要层级,它对无线通信、卫星导航和空天通信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准确预测电离层参数对于优化通信系统和提高卫星导航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离层参数预测算法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1. 电离层参数的重要性和挑战电离层是地球大气中高度电离的区域,它包括电离层电子密度(Ne)、电离层高度(h)和电离层延迟(TEC)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变化受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和时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不规律性和动态性。
电离层参数的准确预测对于无线通信、卫星导航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非常重要。
例如,电离层对超高频通信、高频通信和卫星导航信号传播具有显著影响,电离层参数的精确预测可以帮助优化通信系统、改善导航准确度和减少误差。
然而,电离层的复杂性使得准确预测电离层参数具有一定的挑战。
电离层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传播路径可变且多样化,这增加了预测的困难。
因此,研究电离层参数预测算法成为了一个热门课题。
2. 电离层参数预测算法的研究进展目前,电离层参数的预测主要基于数学模型和数据驱动方法。
数学模型方法通过建立描述电离层参数变化的方程来预测未来的参数。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IFS模型、IRI模型等。
这些模型对于预测电离层参数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由于电离层的复杂性和不规律性,模型的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结合数据驱动方法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数据驱动方法主要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建立模型并预测未来的电离层参数。
常用的数据驱动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电离层参数的复杂变化。
3. 电离层参数预测算法的应用电离层参数预测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预测电离层参数可以为无线通信提供更可靠的服务。
无线通信在不同频段和距离上的传播特性受到电离层参数的影响,因此准确预测电离层参数可以帮助优化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提高通信质量和信号覆盖范围。
我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统计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
我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统计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我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统计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一、引言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电离气体区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中电离层F区是电离层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
电离层F区的扩展现象对于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等技术设备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预测电离层F区的扩展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离层F区的基本特征电离层F区是位于电离层中较高纬度的区域,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差异较大。
电离层F区的扩展现象在不同季节会有明显的变化,夏季和冬季的电离层F区扩展特征差异较大。
2. 日变化规律明显。
电离层F区的扩展现象在一天中呈现出显著的日变化规律,一般在夜晚达到峰值。
3. 空间特性差异较大。
电离层F区的扩展程度与地球磁场、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性。
三、电离层F区扩展特征的统计分析为了深入了解电离层F区的扩展特征,我们对我国中低纬地区的电离层F区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电离层F区的扩展程度在不同季节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夏季和冬季的电离层F区扩展程度较大,而春季和秋季较小。
此外,我国中低纬地区的电离层F区扩展程度普遍较高,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球磁场强度等因素有关。
四、电离层F区扩展特征的预测模型为了更好地预测电离层F区的扩展特征,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
首先,收集了大量的历史电离层F 区数据作为训练集。
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了一组预测模型。
最后,通过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得到了一种较为准确的电离层F区扩展特征预测模型。
五、预测模型的应用与评价我们将该预测模型应用于我国中低纬地区的电离层F区数据,并与其他已有的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我们的预测模型在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电离层F区的扩展特征。
六、结论本研究对我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的扩展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建立了一种准确率较高的预测模型。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一、综述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太阳风是太阳外层连续发射出的带有带电粒子的微粒流,其携带的能量巨大,能够深入影响地球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周期性地改变太阳风的强度和频率,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
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风与地球空间的相互作用尤为强烈。
地球空间包括电离层、磁层和太阳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区域,这些区域之间的耦合对于理解地球的空间天气至关重要。
电离层是大气层中的最内层,高度约85600公里,主要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并产生电离,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磁层则是地球周围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区域,能够引导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沿着磁力线运动,同时对地球磁场产生维护作用。
太阳风与电离层、磁层的相互作用是空间环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的地球空间环境研究多采用动力学模型、统计方法和实验室模拟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描述单一过程或局地现象,难以全面揭示整个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
随着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磁层大气电磁耦合的数值模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1. 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是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总称,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如电子、质子和离子,它们在太阳风的驱动下流向太阳系各个方向。
当这些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时,它们与地球的磁场和大气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当高能粒子进入地球的磁场时,它们会沿着磁力线运动,形成所谓的范艾伦辐射带。
这些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对地球的磁场产生了强烈的扰动,使得地球的磁场发生变化。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还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区域,其中空气分子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可以穿透电离层的边界层,将其能量传递给电离层中的气体分子,从而改变电离层的密度和温度分布。
基于GNSS电离层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GNSS电离层模型研究进展摘要:在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进行精密定位和导航时,电离层延迟误差是影响其精度和准确度的主要误差源之一,故对电离层模型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电离层模型分成了经典电离层模型和现代电离层模型,重点介绍了目前全世界电离层模型的研究热点、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关键词:GNSS;电离层;模型1引言高出地表面50~1000km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
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射线和高能粒子等作用下,大气分子随高度逐渐电离而导致大量自由电子和离子产生,呈现混沌状态,即电离层在时间域和空间域的分布具有随机性、不平衡性、无序性和非线性等特征。
当GNSS信号穿越电离层时将导致其传播方向及速度发生改变。
对GNSS测量而言,这种延迟误差在天顶方向可达十几米,在高度角为5°时可达50m,故电离层的延迟改正模型研究对GNSS导航定位是不可忽略的,是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
电离层具有弥散性质,GNSS双频接收机的用户可以利用双频观测来消除电离层影响,其有效性将不低于95%,而对于GNSS的单频接收机用户,电磁波传播路径上的总电子含量则需要通过导航电文所提供的电离层模型计算得到,进而对观测量加以改正。
目前,为了满足现代空间大地测量,人们根据电离层的各种物理性质和统计性质建立了许多的电离层模型,如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klobuchar模型等。
尽管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如此之多,但许多模型修正效果只能达到80%,有必要对电离层更加精化。
为此,学者们正在研究建立区域型、全球型、多维的和实时的高精度电离层模型。
本文将电离层模型分成了经典电离层模型和现代电离层模型,对经典模型进行了比较,重点介绍目前电离层模型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方向。
2 经典电离层模型2.1本特(Bent)模型Bent等人在1978年根据卫星测量结果、F2层峰值模型及地面站位置,推导了更适合用于计算电子总含量的统计经验模型,其顶部采用3个指数函数与1个抛物线函数,底部用双抛物线函数描述电子浓度剖面,其覆盖的高度范围150km-3000km。
利用ARMA模型预报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研究
利用ARMA模型预报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研究利用IGS中心的电离层TEC数据作为实验数据,采用ARMA模型对TEC 进行建模预报,并对对该模型的预报精度与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RMA模型的预报精度较为稳定,能更好地反映TEC变化趋势。
标签:总电子含量;ARMA模型;BP神经网络;精度分析1.引言电离层延迟一直是GNSS定位的主要误差来源,对卫星的导航定位精度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电离层延迟误差进行修正。
电离层延迟误差主要受传播路径上的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影响[1],而对TEC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今,常用电离层TEC 预报模型有球谐模型[2]、Klobuchar模型[3]等,文献[2]基于球谐函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进行预报,其预报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模型计算较为复杂,而文献[3]提出的改进Klobuchar模型计算简便,基于广播星历所提供的8参数即可解算TEC,并对模型的初始相位、振幅和夜间时延值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了模型的预报精度,但该模型是根据长期的观测资料建立的,因此模型精度仍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基于TEC数据的非线性、非平稳特性,提出了格网模型[4]、时间序列模型[5]、神经网络模型[6]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因此,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处于不同时空环境的电离层TEC 数据进行建模预报,并与BP神经网络对比,重点分析两种模型的预报精度。
2. ARMA模型算法原理ARMA(Auto 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参数模型对有序随机振动响应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的方法,参数模型包括AR自回归模型、MA滑动平均模型和ARMA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当时,模型即为AR(p)模型,当时,模型即为MA(q)模型,而模型的阶数的选择主要依靠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确定,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看所选模型是否有效,最后,在所有通过检验的模型中根据AIC或BIC准则选择相对最优模型,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
GPS电离层计算方法研究
GPS 电离层计算方法研究进引言:随着GPS 的发展及应用,GPS 数据的精度要求不断提高,对GPS 误差源的研究也更加精细更加科学。
为了提高GPS 观测数据的精度,人们在接收机、卫星以及各种数据处理的模型方面尤其是在电离层计算方法上面不断进行改进。
目前,对电离层折射的研究,国内外通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大气传播原理建立电离层修正模型。
1、电离层的性质电离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层的顶部,约在地面上70km 以上的范围。
由于氧原子吸收了太阳紫外线的能量,在电离层上,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电离层分层结构十分复杂,总是随纬度、经度呈现复杂的空间变化,并且具有昼夜、季节、年、太阳黑子周等变化。
由于电离层各层的化学结构、热结构不同,各层的形态变化也不尽相同。
由于太阳和其他天体各种射线的作用,使得该层的大气分子部分发生电离,因此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这些电子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因此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对电波传播及其修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穿透电离层的星地电波通讯应用中非常重要的参量。
电离层犯C 对经过电离层传播的无线电信号产生相对于真空的附加传输时延,可严重影响到GPS 卫星的定位、导航、授时的精度。
电离层花C 的扰动对无线电系统,尤其是对高频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影响。
GPS 信号是一种电磁波,当电磁波通过电离层时,由于电离层自由电子的干扰而产生电离层误差。
电离层对一次测距的影响,可从最大时的 150m 到最小时的 5m 。
电离层是一种散射介质,在电离层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有关,其折射系数是电波频率的函数,对不同频率有不同影响。
2、电离层对GPS 信号传播的影响由于太阳和其他天体的强烈辐射,电离层中大部分大气分子被电离,而产生密度很高的自由电子,在离子化的大气层中,折射率的弥散公式为:210222]41[et e m f e N n επ-= (1) 其中,t e 是电荷量;e m 是电子质量,单位kg ;e N 为电子密度单位(电子数/m 3); 0ε是真空介质常数(2312s m kg c --)。
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
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介绍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是一个国际共识的标准模型,用于描述地球电离层中的各种参数。
它提供了电离层的电子密度、电离层高度和其他重要参数的全球分布数据,是研究电离层活动和预测电离层行为的重要工具。
IRI的发展历程早期模型早期的电离层模型是基于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主要是通过天空波的测量来获取电离层的参数。
这些模型仅适用于局部区域,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缺乏准确性。
IRI的诞生为了解决早期模型的局限性,国际电离层研究界于1968年成立了IRI委员会,目的是开发和维护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标准电离层模型。
经过多年的努力,IRI在1988年首次发布,并迅速被广大科研工作者接受和应用。
IRI的更新和改进自IRI首次发布以来,不断有新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被纳入模型中,使得IRI的精度和适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IRI在1990、2001、2007和2016年分别进行了四次重要更新,每次都对电离层模型的参数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
IRI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IRI模型包括许多参数,如电子密度、电离层高度、电离层电流等。
这些参数用于描述电离层的基本特征和行为。
电子密度参数电子密度是电离层模型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表示在每立方米空间中存在的自由电子数量。
IRI使用函数曲线来描述电子密度的全球分布,并考虑了日变化和年变化等因素。
电离层高度参数电离层高度是指电离层中固定电子密度值的对应高度,通常用到的是F层高度(F2层和F1层)。
IRI使用F2层峰值高度来描述电离层的高度特征,峰值高度受到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影响。
电离层电流参数电离层电流是指由于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产生的电流。
IRI考虑了地球磁场和电离层特征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电离层电流的全球分布数据。
IRI的应用领域IRI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离层通信IRI模型提供了不同频率和不同季节下的电离层参数,这对于电离层通信系统设计和频率规划非常重要。
电离层模型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摘要随着现代通信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在众多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和集成应用的迅速发展,人们能更多地利用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来完成远距离通信、超视距探测、大范围导航等活动,因此电离层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同时,由于电离层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对其模型的刻画和预测带来了诸多不便和较大的误差。
为了能更好的利用电离层,进一步研究电离层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电离层的概述。
包括电离层的形成、结构、探测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的介绍。
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电离层物理状态和相关的特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2.电离层模型的研究方法。
由于课题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误差小的电离层模型,所以深入探讨一下模型的研究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简要说明了电离层模型概况,然后重点阐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并对每种方法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国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模型。
3.研究适合我国电离层的特点的电离层模型,重点针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仿真和讨论。
首先分析了我国电离层的特点和选择了一种较适合的研究方法;然后选取了一组测量数据,并根据数据特点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最后利用Matlab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仿真实验,还与IRI模型比较,探讨了误差情况。
关键词电离层;电离层模型;研究;统计模型I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AbstractWith explosive growth and integration of many interfacing discipline, such as communication, computer science, space science, marine sciences, geosciences and so on, people have made the most use of the ionosphere to establish long distance communications, over-the-horizon detection , large-scale activities such as navigation, ionosphere and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lives of production also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onospher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structure, leading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diction model has brought a lot of inconvenience and greater error. To be able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ionosphere, and further study the ionosphere model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bellowing parts:1. Ionosphere on the outline. Ionosphere,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methods of detection and the impact of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ionosphere and the related properties, to further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2. Ionosphere model of research methods. Sinc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onosphere error on the model, the model in-depth study or research methods is necessary. First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ionosphere model profile, and then focused on two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each method representative cited a number of countries used by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models.3. Suited to China's ionospher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nosphere model, focused on the model of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of the simulation and discussion. China's firs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nosphere and choose a more appropriate method and then select a set of measurements and data feature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tistical model and finally the use of Matlab model of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simulation, And the IRI model,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error.Keywords ionosphere;ionosphere model;disquisition;statistical modelII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据分析 (1)1.3 研究电离层模型的必要性 (2)1.3.1 电离层与电波传播(雷达) (3)1.3.2 电离层与卫星通信 (3)1.3.3 电离层与天气预报 (4)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4)第2章电离层概述 (5)2.1 电离层的形成理论 (5)2.1.1 Chapman理论 (5)2.1.2 等离子体理论 (5)2.2 电离层的结构 (6)2.3 电离层的测量 (7)2.3.1 垂测法 (7)2.3.2 返回斜向探测法 (8)2.3.3 GPS探测法 (9)2.4 影响电离层的因素 (9)2.4.1 太阳活动因素 (9)2.4.2 电离层的等离子因素 (10)2.4.3 地域因素 (10)2.4.4 不规则结构因素 (10)2.4.5 中性成分和地磁因素 (10)2.5 本章小结 (11)第3章电离层模型 (12)3.1 电离层模型概述 (12)3.2 电离层模型研究的方法 (12)3.2.1 理论模型 (12)3.2.2 经验与半经验模型 (14)III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3 本章小结 (15)第4章适合我国的经验模式模型 (16)4.1 我国的电离层 (16)4.1.1 赤道异常(又称为赤道双峰) (16)4.1.2 经度效应 (16)4.1.3 声重波 (16)4.2 实验数据 (17)4.3 仿真模型的建立 (17)4.3.1 数据分析 (17)4.3.2 建立模型 (18)4.3.3 模型参数计算及仿真 (20)4.4 模型与观测数据及IRI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22)4.5 本章小结 (26)结论 (27)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BDSK8广播电离层模型性能分析
曾 日尢 宪基
( 河 南理 工 大学 测绘 与 国 土信息 Z - 程 学院 , 河 南 焦作 4 5 4 0 0 0 )
摘要 : 对 于双频 接 收机 , 用 户 可 以采 用消 电 离层 组 合进 行 电 离层 延迟 改 正 , 但 对 于单 频 导航 定位 用 户 而言 , 此 方法 并 不适 用 目前 ( I s K 8模 型 已在 全球 覆盖 , 并 且取 得 了较 高的精 度 现 阶段 B I ) S K 8模型 已经 实现 了 区域 服 务 , 为 了 更全 面地 评 估 B I ) S K 8广播 电 离层的性 能 , 文章 利 用实测数 据 对 B D S K 8模 型按 区域 和全球 进 行划 分 , 从改 正精 度和 改正 率 两方 面进 行 分析 、 研 究结 果 可为 广播 电 离层监 测评 估 以及 单频 导航 定位 等应 用提供 参 考 、
2 数 据处理 及 结果分 析
模型 、 双频 改 I I 模 和实 测 数据 模
、( 1 ) 经验卡 I l
评仆 2 0 l 7 年 积 H为 3 2 — 5 9 B I ) S K 8广 播 电 离
层 改 比例 ,按 J 域 和 全球 统 汁 I 域 范 【 韦 i 楚北 纬
L f RUM. l J A} { , NOVM. ADI S, BSt t M, MEr r S, S CH2 , THU3,
型订 夺 特( b e n t ) 模型 、 际 参 电离 层 ( I H 1 ) 模, } 4 、
K I O B U C HA l { 模 、 ( 2 ) 双频改 l J 模 即利川全球 [ J . J i i  ̄ 导航系统( g l o h a l n a v i g a l i o n s a t e l l i t e s y s t e m, G N S S ) 舣 数据 接 i l 箅I U离层 延 迟或 成 几 l 乜 离 层 延 迟 的 组
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
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是一个用于描述大气中电离层物理量的数学模型,包括电离层密度、高度、温度等。
该模型由国际电离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Union of Radio Science,简称URSI)制定。
它是一种标准的参考,用于研究电离层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规律,促进电离层科学研究的发展。
URSI将全球的电离层分为三部分,分别是F层、E层和D层。
其中,F层是电离层最高的部分,D层是最低的部分。
E层位于F层和D层之间。
这三层之间的分界线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日照、太阳活动、地磁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的制定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多种不同的观测方法,包括地面观测、探空观测、卫星观测等。
制定模型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过程。
目前,最新的参考模型是由URSI在2016年制定的,并在国际科学界广泛应用。
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的研究对于通信、卫星导航、雷达、防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电离层是电波的反射层,对于无线电通信来说,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此,了解电离层的变化规律,调整天线的发射角度和频率,可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另外,卫星导航系统(如GPS、GLONASS等)也需要考虑电离层对无线电信号传播的影响。
电离层的密度变化会引起不同频率的信号传播速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卫星定位的精度。
因此,卫星导航系统需要通过电离层模型来估计电离层密度的变化,从而进行误差校正和跟踪控制。
总之,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在电离层科学研究和各种无线电通信、导航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推动电离层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无线电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电离层模型参数
电离层模型参数
电离层模型参数是指描述电离层特性的数值参数,包括电子密度、电离层高度、电离层电子温度、电离层漂移速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无线电传播、卫星导航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密度是电离层模型参数中最基本的参数,它描述了电离层中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目。
电离层高度则是指电离层密度等于某一固定值的高度,通常是电子密度的一半。
电离层电子温度则是指电离层中电子的平均动能,它对于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比较显著。
电离层漂移速度则是指电离层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作用下的运动速度,它对于卫星导航的精度补偿具有重要作用。
电离层模型参数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地基观测、卫星探测、雷达探测等。
其中,地基观测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电离层垂直探测仪、电离层扰动探测仪等设备。
卫星探测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电离层探测仪实现,可以获得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参数信息。
雷达探测则是利用雷达信号穿过电离层,测量其反射特性,进而推算电离层参数。
电离层模型参数的精度对于相关应用非常重要,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提高电离层模型参数的精度和可靠性。
同时,电离层模型参数的研究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电离层的物理特性提供了重
要的资料基础。
- 1 -。
四阶球谐函数 电离层 模型
四阶球谐函数电离层模型
四阶球谐函数是描述球对称体系中的量子态的数学函数,通常
用于描述原子轨道或者分子轨道的空间分布。
它们是量子力学中的
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以及化学性质。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位于距离地球表面约80至10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
这一区域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导致大量
的离子和自由电子存在,从而影响无线电通讯和导航系统的传播特性。
将四阶球谐函数与电离层模型联系起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讨论。
首先,球谐函数的数学性质可以用于描述电离层中离子和自
由电子的分布情况,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电离层的物理特性。
其次,
球谐函数的空间分布特性可以与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分布进行对比,从而揭示电离层的空间结构。
此外,球谐函数的量子力学背景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电离层中离子和电子的量子态行为,从而深入探讨电
离层的动力学过程。
综上所述,将四阶球谐函数与电离层模型联系起来,可以帮助
我们从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角度全面理解电离层的特性和行为。
这
种多角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电离层的复杂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2015年3月特大磁暴期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 NeuralProphet预报模型研究
2015年3月特大磁暴期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NeuralProphet预报模型研究马彬;黄玲;吴晗;楼益栋;章红平;陈德忠;王高阳;黄良珂【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24(67)2【摘要】延迟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中重要的误差源之一,提高电离层TEC建模和预报精度对改善卫星导航定位精度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以太阳辐射通量指数F_(10.7)、地磁活动指数Dst、地理坐标和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GIM数据为输入参数的NeuralProphet神经网络模型(NP模型),实现在2015年3月特大磁暴期中国区域电离层TEC短期预报.为验证NP模型的预报精度,本文同时构建了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统计分析表明,NP模型在磁暴期(2015年DOY076-078)TEC预报值RMSE和RD分别为0.83 TECU和3.13%,绝对和相对精度较LSTM模型分别提高1.49 TECU和10.25%;且NP模型RMSE优于1.5 TECU的比例达97.24%,远高于LSTM模型.NP模型预报值与CAS具有较好一致性和无偏性,偏差均值仅为-0.01 TECU,而LSTM模型预报值的均值偏大,偏差均值为1.49 TECU.从低纬到中纬度的三个纬度带内,NP模型RMSE分别为1.12、0.83和0.44 TECU,精度比LSTM模型提高1.94、1.56和1.23 TECU.整体上,在磁暴期NP模型预报性能明显优于LSTM模型,能够精细描述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时空变化.【总页数】9页(P452-460)【作者】马彬;黄玲;吴晗;楼益栋;章红平;陈德忠;王高阳;黄良珂【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8【相关文献】1.2000年7月和2003年10月大磁暴期间东亚地区中低纬电离层的GPS TEC的响应研究2.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电离层TEC观测研究3.2004年11月强磁暴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特性分析4.磁暴期间南极South Pole站和McMurdo站电离层闪烁与GPS TEC时空变化相关性研究5.2018-08-25~29期间全球电离层TEC对地磁暴的响应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
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李志刚;程宗颐;冯初刚;李伟超;李慧茹【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07(050)002【摘要】当利用无线电电磁波进行远程通信、卫星导航时,传递信号要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因此,对电离层中电子含量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虽然国际上有几种电离层的电子含量预报模型,但其预报只能精确到电子含量的50%~60%.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离层电子含量预报方法:即用球谐函数对IGS(国际GPS服务)所给出的离地面450 km高的球面上的每一网点的电离层电子含量进行拟合,对不同的时间所得到的拟合系数所形成的时间序列用时间序列分析理论中的ARMA(p,q)模型进行预报,从而实现全球的电离层电子含量预报.利用本方法对2004年和2005年IGS所给电离层电子含量资料在地理框架中做了分析预报,5天内电子含量预报相对精度在90%左右.【总页数】11页(P327-337)【作者】李志刚;程宗颐;冯初刚;李伟超;李慧茹【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西安,710600;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30;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30;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西安,7106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西安,71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相关文献】1.基于 EO F分解的区域电离层VTEC预报模型研究 [J], 王松寒;胡伍生2.小波分解与Prophet框架融合的电离层VTEC预报模型 [J], 田睿;董绪荣3.EEMD-Holt-Winters的电离层TEC预报模型 [J], 周强波4.利用混合模型LSTM-DNN进行全球电离层TEC map的中短期预报 [J], 廖文梯;陈洲;赵瑜馨;王劲松;唐荣欣5.Prophet-Elman残差改正电离层TEC短期预报模型 [J], 黄佳伟;鲁铁定;贺小星;李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合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深度学习模型在电离层闪烁预报中的研究
结合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深度学习模型在电离层闪烁预报中的研究尹逊哲;岳东杰;翟长治;陈雨田;程晓云【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年(卷),期】2024(36)1【摘要】电离层闪烁可能导致通信系统误码率增加和GNSS定位精度下降。
由于电离层闪烁的偶发性,闪烁预报非常困难。
为了提高对电离层闪烁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综合多种方法的混合预测模型,利用电离层闪烁标签值(S4label)进行辅助,结合“分解-集成”思想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预测。
首先采用CEEMDAN算法将原始数据分解为多个子信号,并基于样本熵指标,使用K-Means算法将这些子信号重构为高频、低频和趋势3种信号。
后利用VMD法对高频信号进行二次分解,借助自注意力LSTM模型实现对高低频信号的逐步预测。
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LSTM 模型相比,混合模型预测精度明显提高。
在地磁平静期,该模型的预测效果得到显著改善,R^(2)、RMSE、MAE、MAPE代表的精度分别提升了32.2%、58.7%、51.2%、44.7%。
因此,该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电离层闪烁现象的发生,对电离层闪烁的预测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117-124)【作者】尹逊哲;岳东杰;翟长治;陈雨田;程晓云【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52.4【相关文献】1.改进的自适应噪声总体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在光谱信号去噪中的应用2.一种结合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和盲反卷积去除脑电中眼电伪迹的新方法3.基于序关系分析法和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的直升机飞行培训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分析4.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独立分量分析的故障选线法5.基于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GPS/BDS-3多路径误差削弱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nm ( A) [ anm cos( mB)
n= 0 m = 0
+ bnm sin( mB) ] ,
( 1)
其中 TEC( A, B) 是在地 面上空某 一高度 ( 例 如 450
km) 的球壳上, 纬度为 A, 经度为 B处的总电子含量
( Total Electron Content) , max- n 是拟合时采用的最大
U* , 即
Ij = U*j , 1 [ j [ p* ;
( 11a)
Ij = 0, j > p* .
( 11b)
上述结果对于 ARMA ( p , q ) 模型并不成立, 但当 p*
充分大, k > p* 时, 则 Ik 可任意小. 此时 AR( p* ) 模型
等价于 ARMA( p , q ) 模型.
比较上式两边 B 的同次幂可得
U1 = I 1 + H1 ,
U2 = I 2 - H1 I 1 + H2 ,
s
( 7)
j- 1
E Uj = Ij -
HkIj- k + Hj ,
k= 1
其中, 当 j > q 时, Hj = 0, j > p 时, Uj = 0. 特别当 j >
max( p , q ) 时, 有
含量的研究显得特 别 重要. 虽 然国 际 上有 几 种电 离 层 的电 子 含量 预 报模 型, 但其 预 报只 能 精确 到 电 子含 量 的
50% ~ 60% . 本文提出了 一种新的电离层电子含量预报方法: 即用球谐函数对 IGS( 国际 GPS 服务 ) 所 给出的离地 面
450 km 高的球面上的每一网点的电离 层电子含量进行拟合, 对不同的时间所得到的拟合系 数所形成 的时间序列 用
1 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 an 710600, China 2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hanghai 200030, China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49, China
时间 序列分析理论中的 ARMA( p , q ) 模型进行预报, 从而实现全球的电离层电子含量预报. 利用本方法对 2004 年 和
2005 年 IGS 所给电离层电子含量资料在地理框架中做了分析 预报, 5 天内电子含量预报 相对精度在 90% 左右.
关键词 电离层, 电子含量, 时间序列, 电离层预报, 电离层模型, 球 谐函数
3 28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nese J. Geophys. )
50 卷
1引言
众所周知, 在科研、测绘、航空航天、通讯、国防
等领域人们利用电磁波进行远程空间通信时, 电离
层对电磁波的传递速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 研究
电离层对电磁波的影响是上述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1] . 而电子浓度总含 量( TEC) 是描述电离 层形 态和结构的重要参量[ 2] , 电离层 TEC 的测量和预报 就显得特别重要[ 3] .
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
李志刚1, 程宗颐2, 冯初刚2, 李伟超1,3, 李慧茹1
1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西安 710600 2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上海 200030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 要 当利用无线电电磁波进行远程通信、卫星 导航时, 传递 信号要 受到电 离层的 影响, 因此, 对电离 层中电 子
精确测量电离层的电子含量本身就是重要的研
究课题. 目前世界上有几个电离层电子含量检测中
心, 他们几乎每天公布地面上空的电子含量. 出于实
际需要, 根据已测得的电子含量必须对未来的电子
含量 进行预报. 电离层 的预报 目前有 Klobuchar 模 型、Bent 模型、IRI 模型、ICED 模型、FAIM 模型等[ 3] . 在 GPS 单频观测时, 一般采用 Klobuchar 模型[ 4, 5] , 但
( 4)
引进线性推移算子 B :
Bx t = x t- 1 , Bkxt = xt- k ,
并令: U( B) = 1- U1 B - U2 B 2 - ,- UpBp ,
H( B ) = 1 - H1 B - H2 B2 - ,- HqBq ,
则( 4) 式可表示为
U( B ) x t = H( B) at ,
阶数, Pnm( A) 是归一化缔合 Legendre 多项式, anm 及
bnm 则是对 5184 个 TEC( A, B) 用最小二乘法按( 1) 式
拟合得到的球谐系数. 不同时刻有不同的 anm 及 bnm ,
这样就得到了 anm及 bnm的时间序列. 反之, 如果已知
某时刻的 anm 及 bnm , 根据( 1) 式可计算该时刻离地面
文章编号 0001- 5733( 2007) 02- 0327- 11
中图分类号 P352
收稿日期 2006- 06- 13, 2006- 12- 29 收修定稿
A study of prediction models for ionosphere
LI Zh-i Gang1 , CHENG Zong-Y i2 , FENG Chu- Gang2, LI We-i Chao1, 3 , LI Hu-i Ru1
第 50 卷 第 2 期 2007 年 3 月
地球物 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Vol. 50, No. 2 Mar. , 2007
李志刚, 程宗颐, 冯初刚等. 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 2) : 327~ 337 Li Z G, Cheng Z Y, Feng C G, et al. A study of prediction models for ionosphere. Chinese J . Geophy s. ( in Chinese) , 2007, 50( 2) : 327~ 337
对于自回归模型 AR( p* #43; U*2 xt- 2 + ,+ U*p* xt- p * + at ,
( 9)
其逆转形式为
at = xt - U*1 xt- 1 - ,- U*p* xt- p* . ( 10)
它的前 p* 个逆函数值正好是它的 p* 个自回归系数
同样高度的球壳上纬度为 A, 经度为 B处的电子浓
度. 因此如果我们能根据已有的 anm 及 bnm 的时间序
列预报未来时刻的 anm及 bnm , 基于( 1) 式就可根据所 预报的未来时刻的 anm 及 bnm 算出相应时刻的离地面 同一高度球壳上任一点的 TEC.
2 用 ARMA( p , q ) 模型预报电离层的 电子浓度
在一天内它只能预报出电子含量的 50% ~ 60% , 最
乐观的情形下也不超过 75% , 且对夜间的预报具有
明显的不合理性. 因此, 有必要对电离层电子含量的
精确预报进行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 电离层预报是对未来时刻地面
上空一定高度的网格点的电子含量预报. 目前国际
上通常是每两小时给出经度方向间隔 5b、纬度方向
Ij - H1 Ij- 1 - ,- Hq- 1 Ij- q+ 1 - HqIj- q = 0,
即
2期
李志刚等: 电离层预报模型研究
329
( 1- H1 B - ,- Hq- 1 Bq- 1 - HqBq ) Ij = 0. ( 8)
如果逆函数 I ( B ) 已 知, 则由 ( 8) 式可求出 H, 再由 ( 7) 式可求出 U.
间隔 215b的电子含量, 这样每两小时全球共有 5184
( 72 @ 72) 个网格点. 对这 5184 个网格点上的电子含 量直接进行预报在理论上是可以考虑的一种选择.
但我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简便的做法, 即对某一时刻
全球网格点上的电子含量用如下形式的球谐函数进
行拟合:
max n -
n
E E TEC( A, B) =
根据所用时间序列的物理背景, 我们选用比较 普遍适用的 ARMA( p , q) 模型[ 6] . 采用逆函数估计法 确定模型参数.
设{ xi } 为电离层球面系数所构成的时间序列,
且满足如下方程:
x t = U1 x t- 1 + U2 xt- 2 + ,+ Upx t- p + Et , ( 2) 其中
Spherica-l harmonic expansion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0453001) 资助. 李志刚, 男, 1943 年生, 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天体 测 量、高精度时间比对和卫星测、定轨工作. E-mail: lizg@ ntsc. ac. cn
我们采用偏相关函数递推公式求解 AR( p * ) 模
Abstract The radio wave used in communications at distance and navigation by satellite is affect ed by the ionosphere.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 TEC) in the ionosphere is very important. There are some prediction models of the ionosphere. But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by them is 50% ~ 60% only. A new ionosphere model to predict total electron content is proposed. In this model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given by IGS at each node of grid is fitted by spherical_harmonic expansion. The fitted coefficients at different times form the t ime series, which are predicted by the ARMA( p , q ) model so as that the prediction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in the ionosphere is implemented. The TEC data of IGS in 2004 and 2005 are analyzed by our method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TEC in the geographic frame. The relativ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for 5 days obtained by our method is about 90% . Keywords Ionosphere, Electron content , Time series, Prediction of ionosphere, Ionospheric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