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淄博市桓台县索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淄博市桓台县索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遏制校园欺凌,就必须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
做了错事如果不受惩罚,只会助纣为虐,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其实,不仅是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
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
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至于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要求。
但何为“适当”,缺乏具体入微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
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所做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顾虑。
有的老师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再遇到类似情况,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虽说这样的老师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很容易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即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
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
同时,要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来处理。
有了具体明晰的规定,学校和教师就有了行为遵循,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对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均予以详细规定。
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欺凌、肢体冲突等行为,美国的学校校规中均有明确处罚措施,从禁止乘坐校车、长期停学到开除都规定
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另外,校规还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对针对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和不能做出哪些行为,都有全面的规定。
一旦发现学生发生不良行为,老师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
从现实来看,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
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实际上对于保障教师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进一步增进家校关系,都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20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并指出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对于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事实论证来论述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
B.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
C.在文中,作者论证了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并给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
D.作者指出,明晰教育惩戒权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经验,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处理学生不良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育的过程中,惩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完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要。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或,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不能让教育惩戒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D.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每个文学发展阶段,“新人”都是典型形象的重要类型之一,以突出的美学价值留存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中。
当代文学只有创造出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新人形象,才能真正发时代之先声,承担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使命。
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
“新人”之“新”不仅有自然时序的内涵,而且具备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托的价值判断。
“新人”是历史变革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担当者和引领者,代表着改变现状的实践力量,最深刻也最生动地反映出历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精神面貌。
正因如此,当我们品读文学,总能在新人形象中感受历史的脚步、时代的脉搏。
时代和新人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常用新人形象标记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合作化运动中的“梁生宝”、改革年代中的“乔厂长”、知识分子“陆文婷”、奋斗青年“孙少平”,都是如此。
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是文学介入时代、反映生活的过程,也是文学对社会进步发挥“实质性功能”的过程。
正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文学以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形象,让人们在希冀中感动,在苦难中不屈,迎着光亮勉力前行。
从鲁迅、巴金、老舍到刘心武、路遥、铁凝,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地回答了时代问卷,和他们创造出的典型形象一起为历史所铭记。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文学其实具有一种精神性保持和流转的功能。
”形象是文学的语言。
文学创造新人的过程,本质上是时代精神寻找形象载体的过程。
这就要求作家既从本质上、总体上把握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向,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又要洞悉社会肌理,深入了解分众化、行业化、碎片化的生活。
不管是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海外维和官兵,还是网络工程师、天使投资人、网购配送员、职业电竞员,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是作家艺术灵感与生活积淀的互相激发,也是创作理念与文学技巧的互相融合。
只有关注和刻画具体而生动的“这一个”,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当下文学对时代新人的塑造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从作家自身的方面看,有的心态浮躁,失去了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耐心观察,又缺乏深入扎根生活的勇气和实践,对新生事物感到陌生隔阂,流连在浅薄地反映生活的皮相,醉心于一时的喧哗热闹;有的为了抢占题材,急于求成,故意制造话题,却致使人物扁平,缺乏真实感。
这些年,网络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佳作频出,涌现出一系列崭新的典型人物。
《海边春秋》里的刘书需、《经山海》里的吴小嵩,是改革大潮下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的新人;《寡行者》里的“仓管员”群体的城市白领,揭开了文学此前不曾深度介入的社会新领域;在一些网络小说中,也不时能看到海归精英、电竞少年等的身影。
然而,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及其文化风貌、精神气质相比,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
(摘编自胡一峰《文学如何创造新人形象》)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新人”形象具有美学价值,“新”的内涵从自然时序角度加以理解即可。
B.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新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新人”感受到时代的特征。
C.作家对时代和生活进行了细致思考,就能创造出新人形象,从而完美回答时代问卷。
D.目前,文学作品中对“新人”的塑造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作家本身造成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直接指出当代文学塑造“新人”形象必要性,为全文定调。
B.文章将“新人”限定为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着重从时代精神层面来揭示其本质。
C.文章主体部分按阐释新人形象特征、塑造新人形象及其存在问题三个层次进行论证。
D.文末着重指出网络文学所塑造的新人形象超越了以往当代文学中所塑造的新人形象。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要想实现自己的使命,发挥启迪思想等作用,塑造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是关键。
B.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人物形象可代表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优秀作家个人智慧的结晶。
C.作家在写作时只有认真关注并细致刻画,创作出的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D.当代文学作品中,新人形象大量涌现,但并不能说明这个时代的新人形象创造就到达了顶峰,其实,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
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
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
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
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
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
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
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
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
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
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
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
元杂剧《西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境界津津乐道。
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所有的神话人物都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B.因为中华文化以人为其核心,所以追求人格完善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C.“诗言志” 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现实的诗歌是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的。
D.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
B.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C.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历时性的考察,阐明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D.文章最后--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话传说是对英雄人物的文学表述,但蕴含历史因素,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B.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价值取向使得文学家注重表现情感,书写内心世界。
C.中国古代文学家追求作品的抒情性,这跟追求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并不矛盾。
D.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这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
宣和六年举进士。
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
调抚州宜黄县丞。
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挻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
执首谋者斩以徇。
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
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
知贡举。
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
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
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
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
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①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
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
”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
即拜礼部尚书,固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
”命却其章。
复申前请。
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
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
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
治郡廉恕,有循吏风。
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注】①贳:宽纵,赦免。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 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 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 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 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 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执羔铁腕治乱。
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 周执羔铁面无私。
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C. 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
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 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
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饥荒问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首谋者斩以徇。
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官定后戏赠
杜甫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①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②。
注释:①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任河西县尉,他不肯作,改任右卫率府的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差使。
②飙:暴风,疾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奔走趋奉,体现了傲岸的人格和归隐的愿望。
B.“耽酒须微禄”一句表达了诗人为了饮酒的嗜好,不得不指望这份微薄的俸禄,反映了诗人生活的潦倒。
C.前三联紧扣一“戏”字,看似洒脱、旷达,实则暗含了诗人身居闲职的自嘲和志不得伸的无奈。
D.“托圣朝”是为自己的“狂歌”找一个借口,是自身纵酒狂放,无所顾忌的托词,暗藏了久困不遇的牢骚。
15.尾联是如何抒发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不禁感叹:“_____,_____。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中的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
”
(4)吾所以为此者,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学生小明因在外地出差,不能参加恩师七十大寿的庆祝会,发短信祝福语给老师: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B. 张先生获得了年度“最受读者欢迎”作家称号,报社总编辑特意致祝贺信:“张先生台鉴。
值此先生荣获殊荣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
C. 钟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患者解除病痛。
患者们十分感激他,特地赠送一面锦旗表示感谢:“杏坛高手,医者仁心。
妙手回春,再世华佗。
”
D. 在得知自己被应聘公司录取的消息后,小王激动地说:“很感谢敝公司给我这个一枝之栖的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多积累经验,争取上进的。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论语·季氏》中陈述了择友的三个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根据这个观点,如果让你在《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做朋友,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三个标准择其一,理由恰当充分,思路清晰,语言顺畅,不少于10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
②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朱熹
③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④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
——毛泽东
⑤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挪威]
⑥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美]
对上面几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结合文本内容“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分析可知,“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绝对化。
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B项,“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错误,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论证了教师没有明晰的惩戒权。
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结合文本内容“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
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分析可知,“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无中生有。
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4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