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归化翻译策略在《道德经》中的运用 ——以刘殿爵英译本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归化翻译策略在《道德经》中的运用——以刘殿爵英译
本为例
华北电力大学102206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经典著作被译成英文。

刘殿爵先生的《道德经》英译本是其中的
一本代表作,他采用大量归化的翻译策略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保证读者的理解和译文的流畅,是中西翻译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文从归化翻译策略的角度评析《道德经》英译本的典型
例证及特点,探讨归化翻译在《道德经》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经》,刘殿爵,归化,翻译策略
1.引入
1.1道德经历史地位
《道德经》一书相传是两千余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作,它具体阐述了道教的教义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全书约有五千字,内容包罗万象,从治国到战争、再到自然哲
学规律,洋溢着古人对哲学的思考和朴素辩证法的光辉,至今依然有重要价值。

《道德经》
在国外有很大的影响,得到各国哲学家及汉学家的一致赞许与肯定,先后被译为英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约有八百余译本。

其中,刘殿爵先生先生翻译的《道德经》是权威版本的,从词汇层面看,刘殿爵先生的语言相对来说更简洁、更对称,他大多选择中立的词来翻译文章,使译文更接近原文;从语法层面看,汉语和英语句法有很大的差异,汉语的语言特点是
慢而长,刘殿爵先生在翻译过程,使用流畅的散文形式来进行翻译,来保证源文本的形式;
从文体层面看,道德经是一种哲学性的、诗性的作品,他的写作特点是运用简单句或从句,
刘殿爵先生的翻译在意义和风格上接近源文本,他的译文表达出了原文的平衡和秩序,因此,西方读者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中国写作特点的魅力。

[1]《道德经》西出国门之后,在人类历史
发展中起到过无比重要的作用,欧洲社会接触到中华文明之后,即被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
气韵深深吸引,出于自身历史境遇的需要,法、德、俄等西方国家纷纷译介《道德经》,并
用于指导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哲学、文学、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2]
1.2道德经翻译研究的现状
在道德经的英译本问世后不久,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研究论著便产生了,相关论文更是
不计其数,但主要是对老子思想和道家学说进行阐释,也有书评或论文形式的成果,但至今
为止,较少有人对《道德经》的翻译归化策略做过全面,系统的评析,笔者虽无法开创先例,但愿尽力一试,浅析归化策略在《道德经》译文中的运用。

2.归化例子
例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constant name.
“道”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理念,贯穿全篇。

如何对“道”进行翻译也就成为了众多中文学者的心头大事。

刘殿爵先生对“道”的翻译采用了“way”的表述。

[3]首先,“道”在中文中的意思就很抽象,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不难发现,“道”指的其实是
抽象意义上万物的本体、本源。

但在英语上却无法找到能与之相符的词汇。

刘殿爵先生使用了“way”来阐述“道”的含义正是归化的体现。

“Way”在牛津词典中的基本意义为:“a method, style or manner of doing sth.”即,做某事的方式、途径,符合“道”的基本含义,但却缺乏中文宏观、抽象意义上的“道”。

如果从文化特征
来看,《圣经》(新约)第十四章有言:
Jesus:“I am the way and the truth and the life.”
耶稣说:“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

”这里的“way”实际上就与老子的“道”所蕴涵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处的“way”指的是至高无上的,通往光明、神圣天堂的途径或万物本源。

[4]
例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Man models himself on earth,
Earth on heaven,
Heaven on the way.
And the way on that which is naturally so.
本句也是《道德经》中流传广泛的一句话,其重点在于“法”的翻译,“法”的意思应理解为“取法于”、“从...中领悟道理”。

刘殿爵先生选择了“model on”取“效法”、“效仿”之意,很好地还原了中文的含义,做到了归化。

最难翻译的其实还是最后一句——“道法自然”之上。

首先,中文上的理解,既然前文所述,“道”是抽象意义上万物的本体、本源,所以“道”不应该再“取法于”自然,所以本处的“自然”不应做名词理解,而是做“状语”:“自己如此”。

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身为法则。

”所以在英译本中,刘殿爵先生直接采用形容词“naturally”,即“道”自然如此。

完美地把原文中的意思翻译出来:“道”不仅仅是自身的“法则”,更是天地自然万
物的法则。

例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The way begets one;
one begets two;
two begets three;
three begets the myriad creatures.
本句可谓是凝炼了《道德经》中“道”这个概念的精髓。

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实
际上并不是指具体的数量,而是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在对“生”的处理上,刘殿爵先生运用
了“beget”一词,beget意为:to cause it to happen or be created,此外还有to become the father of a child之意(牛津词典)。

即“beget”不仅有“创造、诞生”还有“是...之父”的含义,暗含着“道”是万物祖先、万物之祖的含义,也使外国人更能了解“道”的含义。

例4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When the great way falls into disuse
There are benevolence and rectitude;
When cleverness emerges
There is great hypocrisy;
When the six relations are at variance i
There are filial children;
[i] The six relations, according to Wang Pi, are father and son, elder and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and wife.
本句的意思是:“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其实,《道德经》无处不见老子的辨证思想,只有不好的事物出现时,好的事物才会随之应运而生。

对“仁义”的翻译上,刘殿爵先生将其拆分为“仁”和“义”,分别对应“benevolence”和“rectitude”(“仁慈、善良”和“公正、诚实”)什么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讲义,两者相合,我们便称之为“仁义”。

有义气、诚实守信、关心弱者、公正诚实便是仁义的内涵。

由此可见,刘殿爵先生拆分后处理的方式将“仁义”的内涵译了出来。

接下来对“六亲”的处理上,实际上,古汉语经常使用数量词虚指,六亲并不是指六个亲属或者是六段亲戚,而是指宗族亲属之和,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但英语中并无亲属关系的泛称,所以刘殿爵先生在此处作注,告诉我们六种关系指的是父亲与儿子、哥哥和弟弟、丈夫和妻子。

既忠于原文译出了六亲:six relations,又通过注释的方式便于外国人理解。

3.结语
本文针对刘殿爵翻译的《道德经》版本,探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在《道德经》中的运用。

归化翻译偏向读者,让作品向读者靠拢,即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在归化翻译中,译者模仿目标语国家人们那样说话,因为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目标语国家的语言。

[5]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和译文的流畅,选择归化法是必然的,但由于《道德经》文本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和特色文化,因此选择异化也是必然的。

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本同步使用了归化与异化,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简单评析归化法的运用。

但事实告诉我们,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6]因此我们需要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对语言形式采取规划策略,对文化因素进行异化策略,希望能对《道德经》的翻译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
[2]杨红英. 英语世界的《道德经》英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北京联合出版社.
[4]郝国栋. 东学西渐译道德[D].山东大学,2011.
[5]尧文群,贾典.詹姆斯·理雅各《道德经》英译本的归化异化翻译评析[J].文教资料,2020(04):30-32.
[6]秦洪武. 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