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及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及特点

杨庆余

(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庆余)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提问的功能在于引起思考。因此,小学数学课中的课堂提问,不能简单视作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师生语言交流,也不能简单视作是一种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的手段。提问应做到三个明确:其一是目的明确,即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其二是方向明确,即提问要给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决不能含糊朦胧;其三是评价明确,即学生在回答提问后,要对其有个明确的评价,决不能有置可否,使其茫然。

现今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判断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学生或教师的解题过程中或结束后,目的是判断其过程、方法和结论的正确性,有时也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其过程、方法或结论的合理性。

常用的语句有:“对不对”“是不是”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要求回答者仅用“是”或“否”就能解决提问,因此,尽管教师也引导学生思考,但提问方式本身容易误导学生不做思考,所以思维程度要求很低;其二,难以发现学生真实水平,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常包含偶然因素,从概率来说,即使是猜,也有50%的正确率;其三,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一个判断失误可由多种因素所致,不找到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建议这种类型提问后面应紧跟一些引导叙述算理的或引导思考的提问。

二、视读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一个课题展现在学生视觉之中后,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题中找到一些相关信息,便于从这些信息入手加以思考。

常用的语句有:“是什么”“怎么样”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能引导学生将注意集中并指向课题,并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其二,能提高学生从众多信息中辨认出某些相关信息的能力;其三,其思考性成份很低,有时甚至只要照读一些数据即可。如:“第一班工人生产了几个零件”学生只要读一下题中已告诉的数据即可。

建议这类提问增加些思考成份,诸如只视读一些数据的提问尽量避免,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复述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学生在学完某个知识点之后,目的在于考查其对此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时也见于学生某个自学阶段完成之后而讨论思考前加以提问,以便引起讨论和探索。常用的语句有:“是什么”“怎么样”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有提高忆力的功能,要求学生将由视觉或听觉而进入记忆系统的信息能较快地再现出来;其二,缺乏引起思考的功能,因为提问本身只要求回答是什么,因而这类提问难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建议这类提问常和引起思考和引导讨论的提问结合使用,以增加这类提问的思考性。

四、泛化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在新授课中例题出示之后,也偶见于相关或相近知识比较认识进程中。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某些本质特征,在探究和比较中抓住知识的本质,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常用的语句有:“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常常问题指向不明确、不具体,范围过大,难以引导学生较快抓住本质特征。同一课题,学生发现可以有许多,有些是非本质的(如情节特征、数据特征),有些是本质的(如关系特征、结构特征);其二,这类提问后面常伴随讲解或讨论,如果学生因问题目标不明确而茫然时进入讲解和讨论,不仅不利于思考,反而使学生难以掌握知识本身。

建议这类提问应尽可能改为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的提问,实实在在引导学生思考。

五、叙理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学生完成某个解答后。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叙述算理,加深理解,同时教师也容易发现学生错误所在。常用的语句有:“为什么”“怎么想”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具有培养初步逻辑能力的功能,一个较完整的“为什么”的叙述,其本身是一个较完整的逻辑过程,包含着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其二,能引导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师点拔下,可使一些原来不知其所以然或略知其所以然的学生能知其所以然。

建议这类提问视学生年龄特点而调节教师的活动,因为这类提问的逻辑要求相对高些,故年龄小的学生在回答时常有些困难,这时应增加些教师的活动,如启发、纠正、点拔、商讨等,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六、创造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学生在完成某个问题目标的解答后。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能创造性地提出见解。常用的语句有:“还可以怎么做”“还可以怎么想”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问题目标指向具有扩散性,能引导学生充分、自由地去思考,提出具有独创性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其二,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能力,无论是直觉思维还是创造性思维,其水平的发挥首先取决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还取决于学生诸如想象、思维等智力水平。

建设这类提问由低年级学生从最简单的多解法开始,有计划地随着学生年级增高而增加问题的难度。例如,低年级在做完加法并会用减法验算后,就可问:“还能用什么方法验算”而到高年级则可较多提问:“还可以怎么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