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巧妙运用“手势语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改聚焦2012-1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抽象性,单纯用音乐或语言去表情达意,往往力不从心,倘若在唱歌、器乐、合唱、欣赏等教学中,我们借助于灵活多变的手势去描摹音乐情态,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把握音乐情绪,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形象,从而使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趣味横生。

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状物、言志、传情。

法国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还会说话。

如果我们将手势巧妙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避免教师语言的絮絮叨叨,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创设了音乐教学所需的情境,同时也起到了示意、激情、引导等作用,使教学焕然一新。

一、示意手势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把歌曲唱好,往往要进行声音的训练等内容。

如果教师总是用一大堆的语言来描述口型、要求和方法,那只是枯燥无味的叙述性语言。

即使有了新的要求,他们也会认为是老生常谈,注意力当然很难集中。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能借助非语言因素——
—手语来表示,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清晰分明的印象,便可增进他们的理解。

较之用单纯语言来描摹,比说要省力而见效。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随音乐节拍进行呼吸训练的要求:吸气要“深”“匀”,然后慢慢“呼出”(师手势:手均速下沉至“胸腹”位→慢慢打开→一手从口旁向外延伸,一手在腹部位不动:表示气息呼出时腹不瘪。

)发声时要求:口型张“开”,舌根平,向外拉。

(师:手掌打开→曲指呈握球状→手腕下压)。

又如,讲旋律进行(歌曲、乐曲)时,我们可以用手在空中适当位置比划出一条随音乐来起伏不定,运用有致的旋律线条,让学生从这条看得见、听得着的旋律线上很直观地就能感知到这首歌(乐)曲的风格特点。

不同情绪、风格的歌曲,运用手势动作起伏的幅度、力度、高低等于运动轨迹,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感知歌(乐)曲中音域的宽窄,情绪的张弛,节奏的疏密,高潮的布局,乐音的高低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内涵,然后去更好地演唱(奏)它。

再如,在某一教学环节中,老师口令指挥,有时候受学生活动限制,如器乐练习。

教师用手势进行指挥,可以避免学生因受乐器响声干扰而无法听清老师所言。

此刻的手势语,使学生紧紧围绕教师要求进行活动,注意力才会集中,师生配合默契,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二、激情手势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充分感受并表现歌曲的情绪,才能发挥歌曲的教育职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激情手势在教师充分挖掘歌曲中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感情,令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他们理解歌曲内涵并正确表现出来。

三、引导手势
教师教学时的主导地位要求语言必须附有启发性,手势也同样具之功效。

引导手势,使学生在领悟手势之意的基础上,走向探求答案的正确方向。

教师范唱后指挥手势使低中年级的学生通过指挥路线(结合对歌的感受)而知道歌曲是几拍子的。

根据经验积累得出结论:四二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是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四三拍子……
总之,手势一旦紧扣教学内容,通过手的运动轨迹,以其快捷有效、灵活多变的形式,营造了教学氛围,深受师生的青睐。

(作者单位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校区)
在音乐教学中巧妙运用“手势语言”
文/仇洪军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

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

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调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练读作者与珍珠鸟逐渐接近的过程,感受他们之间的信赖之情。

学生阅读时应抓住关键词语来读,如:先、再、然后、最后等。

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得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利用教师的体态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令人望而生厌。

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表演与教师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

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并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

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

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你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让语文课充
满生命的涌动

\韩伟
186--U
n
R
e
g
i
s
t
e
r
e
d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