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_于我如浮云(2014年公开课精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 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 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 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 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 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 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 生了极大影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 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 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 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 白赚来的钱。 --------李嘉诚
《圣经》:“用诡 诈之舌求财的,就 是自己取死;所得 之财,乃是吹来吹 去的浮云。”
疏通文意,解读文本
• 【评析】 • 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 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 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 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 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 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 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 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
• 【评析】
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 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
义中取利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 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 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 离失所的生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 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 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 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 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 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警钟长鸣!!!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 他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 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 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 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 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 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 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 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 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 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 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 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 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 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 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 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 三是义与勇敢---8 10则
研讨分析,明确重点章节
一、义和富贵(1、3、4则)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 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 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 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 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 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 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 题。
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 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 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 2· 对10章节进行分类。 明确:
1· 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
2· 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义与富贵---1 3 4则;(本节课重点学习内容) 5 6 7 9则;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 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 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 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 修养问题。
知圣人之忧,便知圣人之乐。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 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义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 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 理而应当做的。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
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 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 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 己的正确道路。现在, 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 房子而奔波、追逐、竞 争。但是,也有不少人 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 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 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 宁。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 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 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 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 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 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 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 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 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 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 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 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 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 【评析】 •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 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 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 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 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 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 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 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 姓所接受。 • 想一想,孔子的哪个弟子多次被孔子 称赞?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 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麽多的美好品德, 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 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 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 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 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 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 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 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 俭、让、忠、孝、仁、义、礼、 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 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 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 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 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 白赚来的钱。 --------李嘉诚
《圣经》:“用诡 诈之舌求财的,就 是自己取死;所得 之财,乃是吹来吹 去的浮云。”
疏通文意,解读文本
• 【评析】 • 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 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 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 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 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 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 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 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
• 【评析】
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 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
义中取利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 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 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 离失所的生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 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 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 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 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 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警钟长鸣!!!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 他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 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 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 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 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 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 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 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 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 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 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 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 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 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 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 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 三是义与勇敢---8 10则
研讨分析,明确重点章节
一、义和富贵(1、3、4则)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 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 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 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 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 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 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 题。
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 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 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 2· 对10章节进行分类。 明确:
1· 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
2· 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义与富贵---1 3 4则;(本节课重点学习内容) 5 6 7 9则;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 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 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 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 修养问题。
知圣人之忧,便知圣人之乐。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 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义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 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 理而应当做的。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
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 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 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 己的正确道路。现在, 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 房子而奔波、追逐、竞 争。但是,也有不少人 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 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 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 宁。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 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 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 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 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 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 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 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 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 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 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 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 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 【评析】 •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 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 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 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 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 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 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 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 姓所接受。 • 想一想,孔子的哪个弟子多次被孔子 称赞?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 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麽多的美好品德, 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 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 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 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 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 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 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 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 俭、让、忠、孝、仁、义、礼、 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 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