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13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资料
一、课文析读
1。
《灯下漫笔》赏析(王景山)
……
鲁迅在《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中曾注明,《坟》中所收是“一九○七年至一九二五年的论文及随笔”。
这篇《灯下漫笔》自应属于随笔一类.随笔现在又有逐渐成为独立文体之势.其写法似乎是处在散文和杂文之间,兴之所至,信笔放谈,夹叙夹议,不拘一格。
以本文为例,后面大半部分是议论为主,杂文气极浓,而前面小半部分则重在描写,倒颇有散文气味了。
民国二、三年时,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于是大家都将现银兑换成钞票使用。
到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各地的反抗,银行停止钞票兑现,商家以各种方式拒绝钞票购物.那时怀中还有三四十元中交票的鲁迅,也不免大起恐慌,遂到处寻找兑现的门路,终于以六折几的行市卖去一半,感到“非常高兴"。
“行市”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文章写到这里,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一波三折,心情的描绘时忧时喜细致入微,即使不再增减,也可以说已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然而鲁迅却未到此为止: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文章由此便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点感触,转入对历史上所渭“一治一乱”的思考.
人和奴隶的关系,首先碰到的就是“人"的价格的问题,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价格有时竟连牛马也不如.鲁迅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奴隶总要有所归属,有一定的主子。
但“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鲁迅对这一现象,早有感知.清兵入关,下令剃发结辫,违抗者斩,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但仍有问题。
鲁迅在《呐喊·头发的故事》里借了N先生的嘴说道:“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扬又闹起来了。
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这正是本文中说的中国人在某一时期的艰难险恶处境,是连奴隶也做不稳的。
此时,“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鲁迅回顾历史,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的时候.宋末元末的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鲁迅在这里,对历史上的“农民革命"好像颇有微辞.一般认为历次“农民革命”或称“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鲁迅注意到的却是“农民革命”或称“农民起义”同时也会使人们受到“意
外的灾殃”。
黄巢、张献忠以杀人著称。
鲁迅说张献忠“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可是张献忠何尝是要打碎奴隶的枷锁,使奴隶争得“人”的地位呢?他的作为实际上却是使百姓们进人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使时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一方仍有以“烧杀”方法“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毛泽东且曾因拒不执行,“烧杀太少”,而受到“太右”的批评.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这样的人物出来了,他“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做‘天下太平'”.
鲁迅本人的经历也使他深深感到,历史上的所谓“天下太平”,所谓“治世",完全没有改变中国百姓的奴隶地位。
他在同年2月12 日所作《华盖集·忽然想到三》中就说过:“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鲁迅的美国朋友爱德加·斯诺著有《我在旧中国三十年》一书,曾记三十年代初鲁迅同他的一段谈话,鲁迅说:“民国以前,中国农民是奴隶;民国以后,他们变成前奴隶的奴隶了。
”斯诺问:“如今经过了第二次国民革命(按,指北伐),您认为在中国阿Q仍同以前一样多吗?"鲁迅笑着说:“更糟啦。
现在是阿Q们管理着这个国家了。
”“阿Q们”管理着国家怎么会“更糟”呢?我们从《阿Q正传》可以看到,阿Q在土谷祠里做过三个梦:一要财富,二要美女,三要杀人。
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概括起来其实只
是两句话:“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其实这也正是两千年前众人羡慕秦始皇时,刘邦说的“大丈夫当如此也”和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也"。
鲁迅在《热风·五十九圣武》一文中指出,项羽所要“取”的便是刘邦所说的“如此”“威福,子女,玉帛”罢了。
鲁迅把“先儒”们之所谓“一治一乱”,归结为这样的一种循环。
即: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是有着历史依据和鲁迅自己的亲身感受的。
文章写到这里,肯定又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鲁迅意犹未尽,又提出了创造“第三样时代”的问题。
这就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乱后求治,是人之常情。
但“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治”也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治"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鲁迅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奉、直、皖系军阀混战之中,他在写于1925年的《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形象地指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转轮。
”那么,“现在入了哪一时代"了呢?鲁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大家“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难道历史上的“一治一乱”亦即“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循环还要继续下去吗?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里收有一篇《失掉的好地狱》。
也写于1925年,以地狱喻人间,“好地狱”也不过就是老百姓坐稳了奴隶的时
代。
但地狱终归是地狱,“好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从反面作答。
正面的回答则是本文最后一段: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杂文常常是开头部分引人人胜,中间部分令人信服,结尾部分发人深省。
本文也是如此。
这结尾是画龙点睛处,也正是发人深省处。
(《中学语文教学))2001。
7)
二、诗文荐读
1.荐读鲁迅的《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
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前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
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
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他是这样的健康、活泼、顽皮.
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
还要加上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
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都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象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顽皮,时而驯良拘谨。
照住了驯良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象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
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
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着“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
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
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我在这里还要附加一词象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
(《名作欣赏》1989。
4。
有删节)阅读提示:
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生活的记录。
深入浅出,由小见大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显示了鲁迅观察社会人生的独异与深邃。
鲁迅自己说过,“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实很象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鲁迅采用说家常、谈闲天的方式,从孩子照相这件小事中,发掘出改造我们民族精神的重大主题,读后发人深省,启人反思。
文章先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
并由此生发,从孩子性格谈到孩子的照相,于盎然有趣的故事中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揭露和批评了我们民族存在的驯良的性格弱点,这驯良,也就是奴性。
这种奴性,极大地妨碍了我们民族的进取。
文章进而深入论述,指出医治我国国民精神痼疾的最佳途径即从异域的思想文化中汲取新鲜的养料,最后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
可把本文与《灯下漫笔》对照阅读,深入理解和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2.荐读鲁迅的《雪》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采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采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
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叉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阅读提示:本文作于1925年1月18日,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战争的前夜.这篇散文诗以北方凛冽的冬天的现实为背景,通过对江南和朔方的雪花与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颂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与黑暗势力战斗的革命情怀。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段)写“江南的雪”。
作品通过对江南雪花和雪野的描绘,深切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和渴望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情。
第二部分(后三段)写“朔方的雪".作者描绘了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曲折地表达了与冷酷现实斗争的革命精神。
《雪》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既写景,又抒情,字里行问闪烁着作者的战斗激情。
文字的美和
思想感情的美高度统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在写作技巧上,主要特点是: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二、运用对比的手法;三、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状物写景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