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投标服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项目组织
1、项目组织机构
组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落实管理岗位的职责。
建立各工序专人负责,既分工又协作的有机管理网络,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并进行考核。
公司管理层及各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围绕工程运转,定期对本工程进行检查,对资金、物资、设备、劳动力、技术配合和质量管理作全力支持,确保按计划进行施工。
1.1计划修正措施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及时按工序、按时间段进行检查,有偏差及时进行调整修正,确保按进度计划进行生产。
流程如下:
计划制定偏差处置计划执行计划检查
根据总进度计划,按本调查区各工序进行计划分解。
编制各工序详细的进度计划,用来向各作业班组下达任务。
每周召开一次平衡调度会,及时解决劳动力、材料、设备调度等问题,通过周计划保证工序计划,从而确保工程总进度计划目标的实现。
对于本调查区工作属于关键工序或关键工作的施工进行动态跟踪,进行实时管控。
对于非关键部位上的工作,往往有若干机动时间即时差。
在工作完成日期适当挪动不影响计划工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时差,可以更有利地安排仪器设备和人员的流水循环作业、减少窝工、提高工效。
精心组织、科学施工。
根据划分的施工区域,合理平衡地安排劳动力,组织各工种的穿插和搭接,组织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
1.2建立项目例会制度与沟通机制
项目实行周例会制度,由项目负责人每周填写项目质量进度报告,通过周例会,及时沟通和解决项目中的各类生产协调问题与技术问题。
项目部设专人负责与甲方的沟通工作,以便及时了解工作要求和项目特殊情况,在本调查区实施过程中自觉接受甲方的监督,及时向甲方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1.3建立突发事件及时响应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工作任务时间,任务重,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时,及时按照甲方要求增加人员、设备投入,确保工作及时保质保量完成。
2、投入人员
(四)投入主要仪器设备情况
(五)总体服务方案
1 对本项目服务总体要求的理解
1.1项目来源
本项目为XXX测绘类项目,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测绘航空摄影等测绘项目,具体以甲方安排为准。
我方根据具体项目类型,制定科学的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分配项目组成人员,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安全管理,保证成果质量要求,科学安排管理项目进度计划,保证在采购人要求的工期内完成项目。
1.2任务划分
测绘类项目,实施地域为采购人承担项目区域。
1.3项目内容
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测绘航空摄影等测绘项目
1.4项目工期
采购人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项目。
1.5服务定位
以高标准规范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服务,成果满足采购人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力争达到优秀项目。
2 技术方案
2.1已有资料情况分析
2.1.1平面控制资料
2.1.2高程控制资料
2.1.3地形图资料
2.1.4航摄资料
2.1.5数据库资料
2.2技术依据
2.2.1定义与描述标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17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1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20258.1-2019
2.2.2获取与处理标准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B/T14268-2008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6962-2005 《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GB/T27920.1-2011
《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2部分:推扫式数字航空摄影》
GB/T27920.2-2011
《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7919-2011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08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7930-2008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5967-2008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3236-2009;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6-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1-2011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17 2.2.3检验与测试标准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0-2010 2.2.4成果与服务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8.1-2010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
2.2.5管理标准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2.2.6其他
测绘合同
通过甲方批准的项目技术设计书
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
2.3技术指标和规格
2.3.1数学基础
2.3.1.1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
2.3.1.2高程基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
2.3.1.3成图比例
采购人要求的成图比例,以下技术方案以1:500比例为例
2.3.2成果数据精度
2.3.2.1像控点和空三精度要求
(1)像控点精度要求
像控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5cm,相对临近像控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5cm。
像控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
中误差平地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丘陵地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8,山地、高山地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6。
(2)空三加密精度要求
内业加密点对附近野外平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以图上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内业加密点对附近野外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实地不应大于下表规定。
阴影、摄影死角、森林、隐蔽等困难地区的内业加密点点位和高程中误差可分别按以上两表规定值放宽0.5倍。
2.3.5.2数字线划图(DLG)
(1)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图上距离)。
平面精度表
宽0.5倍。
(2)城市建筑区和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的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0.15m。
其他地区的高程精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高程精度表
森林、隐蔽等困难地区的高程中误差放宽0.5倍。
(3)地物点平面和高程的最大误差为中误差的2倍。
(4)丘陵地高程注记点密度一般地区为图上每格网8~12个,平地及地形简单区域可适当放宽至1.5倍,山地、高山地应适当加密。
高程注记点应注记至厘米。
(5)相邻图幅几何图形与要素属性都必须严格接边。
2.4总体技术路线
2.4.1总体技术路线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更新范围。
利用航摄成果,经拼接、粗纠正生成调绘DOM,然后与原图进行对比,确定变化区域。
再利用调绘DOM实地进行全面巡视,确定更新范围。
2)确定更新技术方法。
相对于原图,若实地地物、地貌性质和
属性发生较大变化,但与调绘DOM一致,则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法进行更新。
相对于原图,若实地地物、地貌性质和属性发生变化较小,或者实地发生变化且与调绘DOM不一致,则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进行更新。
3)更新测绘。
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或者全野外数字测图方法实施更新。
4)地形图编辑与入库。
通过采用软件,完成变化区域内外业采集数据的制作与编辑工作,形成本项目成果数据库。
总体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2-2总体技术路线图
2.4.2遵循的原则
2.4.2.1充分利用航摄成果
2.4.2.2充分利用已有资料
2.4.2.3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2.5更新范围和技术方法确定
2.5.1确定更新范围
2.5.2更新方法的确定
2.5.2.1出现下列情况时,宜进行重测更新:
原图内的地物要素变化率超过40%。
2.5.2.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修测更新:
1)地物要素变化率超过10%,但小于40%;
2)原图内某种重要地物位置发生变化。
2.5.3更新技术方法的确定
相对于原图,若实地地物、地貌性质和属性发生较大变化,但与调绘DOM(数字正射影像图)一致,则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法进行更新。
相对于原图,若实地地物、地貌性质和属性发生变化较小,或者实地发生变化且与调绘DOM不一致,则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进行更新。
巡视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测区内每个角落走到、看到,在完成全面巡视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巡视,确保建成区巡视到位,其为重点更新对象。
2.6全数字摄影测量
将拼接、粗纠正生成的调绘DOM与原图进行比对,结合实地巡视,相对于原图,若实地地物、地貌性质和属性发生较大变化,但与调绘DOM一致,则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法进行更新。
全数字摄影测量法更新,外业作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3外业作业流程图
2.6.1像控测量
2.6.1.1像片控制点选点
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1)像片控制点点位一般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
2)像片控制点的选取,其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当目标与其它像片条件矛盾时,着重考虑目标条件。
3)像片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不小于
3cm(23cm×23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时应分别布点。
因旁向重叠过小时,两点裂开的垂直距离在像片上一般应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4)航线两端的上下对点,应选在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相互偏离一般不应超过半条基线,最大不应超过1条基线。
全野外布点点位偏离该线不大于1cm,最大不大于1.5cm。
5)像控点距像片边缘一般不小于1.5cm(23cm×23cm像幅),距各类像片标志不小于1mm。
6)区域网四周控制点要能控制测绘面积,遇自由图边应布于图廓线外4mm以上。
2.6.1.2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像控点采用区域网布设方案,遇平地、落水等特殊情况时采用全野外布点。
像控点均布设成平高点。
2.6.1.2.1区域网布点
区域网划分综合考虑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航摄分区、地形条件、图幅分布等情况,选择最优方案,力求图形呈方形或矩形。
区
域网的划分和布点以能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精度为原则。
区域网的大小和像控点之间跨度主要依据成图精度、航摄资料参数及对系统误差的处理等因素确定。
(1)区域网内不应包括有像片重叠不附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不应有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
(2)平面网和平高网的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不超过下表规定;平地、丘陵地平高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
(3
1)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布设方案如图2-4、图2-5所示:
图2-4:区域网布点法1图2-5:区域网布点法2
2)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成图的定向点高程宜采用全野外布点,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应为2~4条基线,布点方法图2-6所示:
图2-6:区域网布点法3
3)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平高点。
(4)卫星定位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像控点布设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
规则区域网可采用四角两边或四角两线法;
采用四角两边法时,应在区域网的四角各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并应在区域网两端垂直于航线方向的旁向重叠中线附近各布设一个
高程控制点;
采用四角两线法时,应在区域网四角各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并应在区域网两端垂直于航线方向敷设两条构架航线;
不规则区域网像控点布设应在区域网周边增设像控点,并宜在凸角转折处布设平高控制点,当凹角转折处为一条基线时,应布设高程控制点,当凹角转折处为一条以上基线时,应布设平高控制点;
四角两边法四角两线法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法
图2-7:采用卫星定位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布点略图
针对数码航摄实际情况,应考虑空三加密软件的特点和过去类似工程的经验,可将整个测区按照地形、面积分成几个加密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子区域按照区域网方案布设像控点。
若本项目航飞过程中采集有POS数据,像控点以满足区域网空三加密需求、保证成图精度为原则,像控跨度可适当放宽进行布设。
区域网间必须布设公共点,网间像控点尽可能公用。
区域网角点可布设成双点,便于内业根据情况进行取舍。
测图区域外围的像片控制点必须布设在图廓线外,确保像片控制满幅。
2.6.1.2.2全野外布点
当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时考虑采用全野外布点:
1)平地图幅
2)内业加密精度满足不了测图精度要求时;
3)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影响到模型连接;
4)航向重叠不够50%或旁向重叠不够15%的立体像对。
──像控点──像主点
图2-8:全野外布点图
布点方法:每个立体像对要布设四个平高点。
在主点附近加一个平高点,如上图所示。
全野外布点时,应最大限度地控制测绘面积。
2.6.1.2.3特殊情况的布点
1)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
如不能满足公用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2)航向重叠不够时的布点:航向重叠度小于53%,存在航摄漏洞时,应分别布点,漏洞处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的方法补测。
3)旁向重叠不够时的布点:旁向重叠部分小于15%的重叠度时,应分别布点。
重叠部分大于1cm,影像清晰,范围内无重要地物,可在重叠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cm,重叠不足部分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法补测数字地形图。
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点位落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点位落水(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
b、像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
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相对应全野外布点。
5)水滨和岛屿的布点:水滨和岛屿地区,应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
超过控制点连线1cm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刻改为高程点。
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法补测。
2.6.1.2.4保密点的布设
为检核内业加密点及地形图的精度,适当布设保密检查点,精度同平高控制点。
保密检查点须选在明显的地物点上,位置应远离区域网点和全野外高程点,保密点成果单独整理交质量检查部门使用。
2.6.1.3像控点的选点
像控点目标选刺在影像明显、高程变化不大、正交的线状地物交角(交角约90度左右),小于0.1mm的点状地物。
高程急剧变化的斜坡不宜作为选刺点目标。
当控制点刺在植被、高出地面或陡坎等地物边缘时,应说明点位落于坎上或坎下,量注其点位至较大参照地面的比高,比高量至0.1m,并说明点位刺在何处,高程测至何处,注记在像片背面。
并在实地打木桩或作出标记,必要时拍摄点位照片。
选点目标应便于GPS或全站仪观测。
点位实地的判刺精度为图上0.1mm。
选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孔直径不得大于0.1mm(刺孔要透)。
像片点位刺孔应刺透。
刺点位置刺偏时,应换片重刺或作说明。
点位刺孔后要在实地与目标校核,并绘制略图及编写点位说明。
2.6.1.4像控点的整饰
可采用相纸输出的相片进行像控点判刺与整饰,相关要求按
GB/T7931执行;也可在数字影像上选点、标记,准确标示出刺点位置。
控制片仅整饰刺点片。
同航线和相邻航线公用点只进行转标,相邻区域公用点为避免转刺的误差,也只进行转标。
像片控制点在像片正面用直径为7mm圆圈表示,高程点符号用绿色,点号与高程用分式表示,其它符号、注记用红色,像片正上方用黑色注明图号。
像片背面实地绘制刺点略图,说明刺点位置,点号,刺点者、检查者及日期,略图大小为2cm×2cm,符号大小与像片正面相同,刺点位置、刺点略图、刺点说明三者必须一致,控制像片的正反面整饰参见《1:500、1:1000、1:20PP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PP中附录E、F。
采用数字影像资料时,可采用影像预选点、放大打印影像选刺点的方法,整饰以判读为主,刺点为辅。
2.6.1.5像控点编号
像控点应按自然顺序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前冠英文字母编写,平高点前冠P,高程点前冠G(如水准点),保密点前冠字母“B”,如B1。
全测区各类控制点编号统一分配号段编制,不得重复。
2.6.1.6像控点测量
2.6.1.6.1采用的方法
像控点平面位置联测采用连续运行基准站支持的RTK测量或全站仪测距导线测量。
高程测量采用RTK高程测量加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化处理或水准、三角高程测量。
2.6.1.6.2像控点的精度
1)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5cm。
2)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5cm。
2.6.1.6.3像控点平面测量
首选RTK全野外施测,个别不适宜GPS作业的地方可采用导线、引点方法施测,具体要求应符合《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CJJ/T73-2019的要求及《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
CH/T3006-201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15中相关的要求,具体精度参见RTK高程测量的要求;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时执行下表要求: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2.6.1.6.4像片控制点高程测量
像控点的高程测定宜优先采用RTK高程测量加似大地水准面模
型精化处理,个别不适宜GPS作业的地方可采用测图水准或图根导线等传统方法进行施测。
1)RTK测量要求
每个像控点独立(关机或卫星失锁)至少观测三次,观测成果平面坐标分量较差应小于2cm,垂直坐标分量较差应小于3cm,超出时
应增加测回数。
取中数作为该点的最终成果。
作业开始或重新设置之后,应至少检测一个已知点或重复测量点,检测点至少观测1个测回,检测点点位较差应小于5cm,作业完成后再联测该已知点或其它已知点,以保证成果可靠。
使用GNSS单频/双频接收机作业。
每次开始作业前检查仪器并正确设置参数、天线高信息。
3)卫星状况要求
RTK作业时卫星状况应符合下表规定。
RTK作业中GNSS卫星状况的基本要求
a、使用GPS仪器随机软件及时将外业采集的原始数据从数据采集器中导入计算机,并进行数据备份,应提交原始观测记录,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修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注意对数据采集器内存进行定期整理。
b、利用软件导出包括点号、平面坐标、高程、水平精度、垂直精度、卫星数等信息的测量成果表,像控级以上成果打印并随资料上交,其他上交电子文档。
5)传统方法施测精度要求:
测图水准用于高差不大的地区,起闭于等外水准以上联测过的三角点、高级地形控制点或像控点。
采用水准标尺单面一次读数,读记至厘米。
水准仪i角应不大于20〞;观测时仪器应尽量安置在前后标尺的中央。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垂直角应直返觇,视线宜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避免通过热体上空,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m以上;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至mm;使用DJ6仪器测定天顶距时,应首先测定垂直度盘偏心,在观测结果中加以改正。
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规定见下表:
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规定
2.6.1.7成果整理与质量控制
2.6.1.7.1成果整理
1)像控点测量成果手簿记载要正规,项目要齐全,平差计算成果必须正确。
2)像控点成果表应注明成果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点号、刺点片号、坐标及高程。
整个测区应绘制像控点布点结合图。
3)控制点成果整理应以作业区为单位,抄录布点区域内的所有成果,并应提交所有控制点成果,以作业区为单位统一整理上交。
4)各类成果在上交前均应进行自查、互查,各级检查人员必须签名。
2.6.1.7.2质量控制
像控点布设、像控点测量中的外业选刺点、野外调绘为关键过程,像控点测量中的RTK测量为特殊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均严格执行二级检查和一级验收制度,成果合格后方可进入下工序。
1)选刺与整饰:像控点选刺与整饰的质量检查内容:检查像控点在像片上的位置条件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检查像控点刺点转刺是否
准确整饰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检查刺点略图与影像地形是否相符,说明注记是否完整准确清楚。
2)测量检查内容:观测数据、记录野外观测手簿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无缺。
3)RTK观测数据的测后处理:检查观测参数是否正确;检查观
测数据的正确性,是否剔除了粗差及不可靠数据,是否检测已知点,较差是否符合限差要求。
2.6.2空三加密与数据采集
2.6.2.1数字线划图(DLG)的基本指标
2.6.2.1.1精度指标
1)平面精度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邻近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平面精度表
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其它地区DLG的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更新地物要素几何图形与原图的接边误差不应超上表规定的平面、高程中误差的倍,且应保证要素属性和拓扑关系一致。
2.6.2.1.2技术要求
1)图幅分幅与编号
图幅采用正方形分幅。
图幅编号与原图一致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20257.1)。
2)图幅规格
图幅规格为50cm ×50cm 。
3)DLG 数据为全要素,包含有定位基准、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等要素内容,其数据按图幅分幅存放。
4)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平坦及丘陵地0.5m ,山地1m 。
城市建筑区和不便于绘等高线的地方,可不绘等高线,起伏变化用高程注记点表示。
一幅图内采用一种等高距。
5)高程注记点密度
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为图上每100平方厘米内5—20个。
等高线注记图上每100平方厘米内1-3个。
6)数据格式
本项目提交的外业原始数据及坐标成果的电子数据,均应按照统一格式整理;内业编辑成图应采用EPS20PP 地理信息工作站,最终形成edb 格式的地形图数据。
利用面向对象技术,构建“要素+图形+属性”的整体框架,有机地将CAD 技术与GIS 技术结合在一起,从数据生产的源头率先实现从数字图到信息化的转变。
通过平台生产完全信息化的数据,在GIS 层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