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20世纪40至60年代冷战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号下旬刊夫敖喷:封
略论20世纪40至60年代冷战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
孙丽萍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20"世-.5"-640至60年代是一个激烈变动的历史时代。

冷战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冷战和第三世界某种意义上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冷战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探索。

第三世界内部情况的复杂,也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提供了条件.进一步扩展了美苏冷战的范围。

在美苏冷战的压力下,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关键词:冷战第三世界现代化
20世纪40至60年代是一个激烈变动的历史时代。

就国际关系而言。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欧洲大国长期主导的多极均势体系最终解体.美苏冷战爆发并把两极体系向全世界扩展。

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后也开始了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与以往的国际体系不同,冷战的两极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冲突.要求第三世界国家必须在东西方阵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之间做出一致选择。

可以说。

冷战把一个国家的外交选择与国内的发展道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往往侧重于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模式的探讨.很少注重国际关系变革和现代化的推进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X4201盐纪40至60年代冷战与第三世界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第三世界、冷战和现代化的概念
在探讨冷战与第三世界现代化的关系之前,首先应对冷战、现代化和第三世界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所处的状态,其特点是通过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诸多方面造成国际紧张局势和彼此的对立与仇视。

①“冷战”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

他在1946盔1z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写道,美国处于“冷战方酣之中”。

1947年4月16日,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

“冷战”一词开始出现。

综观东西方冷战的全过程,美苏之间的关系始终左右着冷战的发展方向。

冷战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既是传统的大国权力冲突.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财抗。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人类学家阿尔弗来德索维在1952年提m。

他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一文中写道:“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常说它们可能发生战争或能够相互依存,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

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

至少是如何把它们拉到自己
78的一边。

”⑦从索维的定义可以看出。

他是从东西方冷战的角度来界定第三世界。

在美苏冷战的高峰期,第i世界成为国际政治的通用语,主要是指在东西方阵营之间保持独立、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

201艘960年代以来。

学者们开始从经济发展水平来重新界定第i世界。

第三世界被用于称呼世界上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以区别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第一世界,如美国、日本、两欧和前英帝国的诸自治领以及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如前苏联和东欧。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则从I f t i欧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来考察第i世界。

在他看来:“所谓的第三世界,既不是一组国家,也不是一组统计标准,而是一组关系——一种支配的宗主国中心与依附的边缘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些地区在过去是殖民地.今天是新殖民地式的‘独立’国。

”③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也提出了一个第三世界的概念。

他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会谈到j个世界的划分。

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他对第三世界的范围作了详细说明:“第i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
是第三世界。

”‘绳泽东对第三世界的划分既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

尽管关于第j世界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都对发达的T业国家处于不平等的从属地位.在政治上都与殖民主义不同程度地联系在一起,则是一个共同的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各个学科依据自身的研究视角有着各自不同的孵释。

本文所采纳的是历史学家罗荣渠的现代化概念。

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T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⑤
从英国T业革命开启现代化到二战结束.各个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

按照罗荣渠先生的研究,现代化按其经济形态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西方资本主义类型和前苏联社会主义类型。

西方资本主义类型的经济发展格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固家机构。

这种类型的现代化在西欧、北美、原来的英自治领等地区获得了成功。

苏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的基本发展格局是社会主
叁整堇堑!!!!兰!墨兰二竺竺
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度的自发形式。

而是原生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对抗发展形式@。

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出现之后,一直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敌对当中。

在德、意、日法西斯兴起后。

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才暂时放弃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与前苏联结成了世界反法两斯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前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欧洲中心以外的大国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权力斗争。

这种传统的大国权力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竞争结合在一起。

并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扩展,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张。

二、冷战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
冷战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冷战和第三世界某种意义上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促生的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波。

这是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过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经济与技术的革命。

还是政治与社会的变革。

政治与经济的双元革命奠定了西欧霸权的基础。

美国这个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诞生于现代化的第一波。

从191J堂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所促生的现代化浪潮的第二波。

现代化在欧美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向欧洲文明以外的地区传播。

作为经济范畴的第三世界开始出现。

到20世纪初,世界上最年轻的现代化国家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

多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取代了英国的单一中心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借助一战脱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走上了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现代化新道路。

而美国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建立的罗斯福“新政”式的资本主义调节方式也逐渐为欧美大部分国家所吸收。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演进为两种基本的、对立的和竞争的模式。


从20世纪中叶起,现代化进程进入到更为广泛的、深入的第三个时期。

它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卷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

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是欧洲霸权的衰落和冷战两极体系的出现,现代化的推动终于使两个欧洲中心以外的超级大国支配世界的预言成为现实。

另一个特点是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鳃放运动的兴起。

政治上的第三世界出现并把现代化作为其发展的目标。

正是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冷战与第三世界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

其次.冷战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探索。

与以往的国际体系相比较,冷战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两极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冲突。

所谓的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

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从而形成了“两个世界”的对峙⑨。

冷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冲突.它最根本的特征是两种对抗性的社会制度和现代化道路的争夺。

杜鲁门总统在1947年3月12日的咨文中指
出:“在目前世界历史中。

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

此种选择.往往不能十分自由.一种方式基于多数入之愿望,表现为自由制度、代议式政"gr、自由选举……另一种方式乃基于少数人之愿望,以强制加诸多数人。

……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政府企图。

”⑨在冷战的两极结构下。

美苏都想把第三世界拉入到各自的阵营中。

对于美国而言,第三世界国家是采取资产阶级民主还是社会主义道路.是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问题。

与美国的安全密切相关。

美国不能容忍第三世界国家采取前苏联的发展模式。

这意味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扩展力量。

在第三世界建立起针对前苏联和共产主义的遏制线,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对于前苏联来说,在战后斯大林时期,由于前苏联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巩同’二战的胜利成果上。

对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把第三世界的民族民主运动与美苏两围的争霸结合起来。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苏联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便在同西方阵营的斗争中争取尽量多的盟友.并希望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通过前苏联的支持和采用前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直接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特别在一些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资源的国家与地区。

美苏之间的较量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再者,第三世界内部情况的复杂,也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提供了条件.从而迸一步扩展了美苏冷战的范围。

第一,第i世界国家普遍贫穷落后,独立之后极其缺乏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基础、发展资金和现代技术,现代化的启动都需要外部世界不同程度的经济援助。

这些国家或者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求援,或者希望前苏联及其盟国给予支持。

这就为美苏利用经济援助来影响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严重的政治派别、种族、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反抗西方殖民者赢得民族独立的共同利益消失后.这种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就暴露出来。

冲突各方为了取得有利的国内地位。

都在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这为美苏争夺第三世界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
最后,20世纪40至60年代,在美苏冷战的压力下,这一时期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选择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代表国家有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

第二。

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加入了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代表国家有中国、朝鲜、古巴等。

第三,中立主义的国家。

这类国家拒绝把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东西阵营的选择联系在一起.拒绝加入美苏为首的东西阵营中的任何一,不结盟是中立主义外交的根本特征。

这类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在实践
2008年9月号下旬刊又教资料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
姜海燕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如何正确地处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如何结合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精华。

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路线思想精华政治保证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精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通常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简称.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形成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并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1992年10月这条基本路线首次载入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

可以明显看得出来,这条基本路线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江泽民同志以非常鲜明的态度强调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

他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并对此作出科学的统一的安排。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同时,根据实践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的
中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代表国家有印度、埃及等。

罗荣渠先生把这种类型的现代化模式称之为混合式现代化类型。

概括全文,我们看到,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冷战与第三世界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冷战制造了分裂,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复杂曲折。

而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启动,又很难离开美苏的经济援助。

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扩展了冷战的范围。

20世纪70年代之后,伴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中美关系的和解.冷战初期僵硬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化选择开始松动.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注释:
①刘金质.梁守德,杨淮生主编.国际政治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37页.
②刘金质,梁守德,杨淮生主编.国际政治大词典.
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第17页.
(多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第600—601页.
(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页.
⑥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161一165页.
⑦刘德斌.现代化的演进与国际关系的变革.新华文摘。

1996年第6期.
⑧余伟民.国际性与本土性:冷战的双重逻辑.国际冷战史研究(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参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l页.
⑩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22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