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word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
朗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画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
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窗的描述,把握词作的形
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式】1、语言品读法:朗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教学用具】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展示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季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落、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1936年2月,抗日战争暴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
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事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流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画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情感。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宏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今世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诵,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万万里冰封,万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
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宏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顾,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非常!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名红装素裹的少女,分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诵,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何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额外妖娆”相照顾,“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括着作者什么情感?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不同,“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括着作者什么情感?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
那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若是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固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何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一、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归纳、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二、比较阅读。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述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窗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情感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理想不能实现,心里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酷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不同,主如果由于作者所处的时期、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一、背诵、默写这首词。
二、按照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
字数不限。
第二课时
一、咱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老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
“觉人世,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这样的绚丽多彩,朝气蓬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期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那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接踵暴发,广东、湖南等地农人运动日趋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人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暮秋,毛泽东去广州开办农人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窗们一路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连翩。
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当中,写下这首词。
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融合。
二、面对这绚丽多彩,朝气蓬勃的秋季景色,作者产生了如何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如何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难过,而是沉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漠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3、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拍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画的情景融合的画面。
尽可能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朗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如果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
明确:⑴“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窗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鄙弃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华,勇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念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初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路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即是“峥嵘岁月”。
⑵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表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急流勇进的气势。
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勾画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急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鄙弃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咱们的天下;国家者,咱们的国家;社会者,咱们的社会;咱们不说谁说,咱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朗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窗──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昔时──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融合,同窗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如何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画了一幅绚丽多彩,朝气蓬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急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鄙弃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咱们一路朗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可能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