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校”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探析(答辩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模式探析
合川区大南街幼儿园:李小红
[摘要]“幼小衔接”是一个让涉及各方都重视而又伤脑筋的话题,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话题。
日本政府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教育复兴期就注意到了“幼小衔接”问题;法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教育法案中强调“幼小衔接”;美国的“幼小衔接”研究可谓如火如荼……而国内的幼儿园也一样重视,近几年来,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越来越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但从总体上看,幼小衔接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而家庭、幼儿园与小学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正确发挥“家、园、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才是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幼儿园;小学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一)透过案例看幼小衔接的现状
案例:6岁多的家骏是合川某幼儿园的一名毕业生,进入小学都一个多月了,还是没能从幼儿园的角色转换过来,还是天天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幼儿园?什么时候可以在学校滑滑梯?甚至有点怕和小学老师、同学相处,怕抄每天的家庭作业……
孩子:为什么每天都睡不醒?为什么小学的教室不可以有玩具?为什么总有做不完的作业?
家长:孩子到了一年级还不会收拾书包,经常落下课本怎么办?总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怎么办?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是我们大班最重视的工作,为什么还是最头疼的工作?
小学老师:为什么他们总是听不懂指令,总是自由散漫?注意力老是不集中,我们的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
(二)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态环境的变化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周围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Aline-Wendy Dunlop(2003)指出,对处于教育衔接期的儿童来说,他所在的环境中至少包括三个微观系统,即家庭、幼儿园和小学。
一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的相互交叉产生了中观系统,中观系统是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1]对于幼小衔接来说,中观系统是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
所做的课程衔接工作及其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不难发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因而使得幼儿园与小学在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模式上大相径庭。
首先从学习环境来看,充满玩具和美丽装饰的多功能活动室,转变为由课桌和讲台组成的的单调教室;从教育形式来看,幼儿园是以游戏作为一日活动的的主要形式,小学则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正襟危坐的课堂教学;然后从教育目标看,幼儿园体现保教结合的原则,而小学的教育目标体现以教育为主。
其次从教育内容的选择来看,幼儿园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小学则有固定的教材,不以学生的兴趣为转移。
再次从课程内容的比重来看,在幼儿园,五大领域在课程中的地位均等,而在小学,有了主科与副科之分。
(三)幼小衔接,肩上的重担有多重?
长期以来,"幼""小"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
大量的幼儿在缺乏过渡到小学的经验准备或过渡经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
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
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幼小衔接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准备,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研究表明,儿童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成功与否取决于其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
联合国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作准备,学校要为儿童作准备。
因此,幼儿园和小学都应“为儿童作准备”,那么,两者之间,断裂的链条究竟在哪里?这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二、幼小衔接:断层与问题
(一)幼小衔接:断层出在哪里?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
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1.关系人的断层。
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教师是蹲下来教育,与孩子的距离是很亲近的。
在小学,教师则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纪律训练、批改作业等方面,幼儿常常觉得自己不再像幼儿园那样受到呵护和重视。
2.学习方式的断层。
幼儿园主要是以游戏活动为主,上课方式也是灵活多变,或站或坐,或围成圈,学习氛围自由、活泼。
而小学则变成分科学习、秧田式的座位,课堂上儿童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
3.行为规范的断层。
幼儿园中,儿童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而在小学,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上课,且各种学习纪律、常规要求、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如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作业要按时完成,日常生活要自理等等。
4.社会结构的断层。
儿童进入小学,在幼儿园里熟悉的小伙伴很少有机会在同一个班级,他们得面对陌生的新伙伴,而且小学的学习中增加了竞争的因素。
5.期望水平的断层。
入小学后,家长和教师更加关注儿童在学业上的表现,给予儿童新的期望。
甚至有些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为孩子请家教,监督和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
此外,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味地减少孩子的游戏时间、与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等。
6.学习环境的断层。
在幼儿园,有五彩的教室,好玩的玩具,他们似乎生活在童话世界。
到了小学,拥挤的教室,白白的墙壁,整齐划一的书桌,重重的书包,认真听课似乎成了唯一“合法”的选择。
(二)幼小衔接:问题出在哪里?
1.缺乏互动性。
说到幼小衔接,大家习惯性地想到这应是幼儿园应该做的事情,于是幼儿园也把此重担独包独揽。
到了大班,很多幼儿园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积极地从无论是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2.盲目做加法。
为了迎合家长需求,有的幼儿园盲目地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大班教学中,甚至按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这样盲目做加法的后果可能让孩子感到学习很轻松,之后可能导致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作业马虎、不认真等,甚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只做表面功夫。
有的幼儿园认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只需要注意课桌的摆放形式、课时的延长、游戏减少等形式上向小学靠拢,或组织幼儿参观一下小学生活等。
而忽略对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儿童独立性、自理能力、书写习惯、集体观念等的培养。
三、幼小衔接:“家、园、校”三方协作与对话
儿童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不仅场所转换,角色也从“大班幼儿”转变为“一年级小学生”,于是幼儿所处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转衔。
家庭、幼儿园与小学这几个与此转衔有关的场所此时需要采取必要的连接,以应对幼儿在面临角色与场所突然转换时所发生的不适应情形,缓和这突然的转变所带来的冲击,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降低幼小衔接的坡度,减轻儿童入小学初的身心压力,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那么如何发挥家、园、校三方作用,进行幼小衔接?应该尝试在家、园、校三方有效对话,只有在
对话过
程中,各方的教育主体才能更好明确自己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与责任。
(一)“家、园、校”三方对话
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家、园、校”三方都向儿童靠拢。
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三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幼儿园可以和就近的小学结成友好往来单位,可以召集大班教师、大班幼儿、幼儿家长、小学校长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等参与“幼小衔接互动活动”。
幼儿园老师、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可以利用合适的时间参观小学校园、升旗仪式,观摩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等。
幼儿可以借此机会熟悉小学校园的环境,体验小学的学习生活,可以和一年级的小学生联谊等。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作为幼儿园老师,并不是在内容上要把小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当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形式上改成“秧田式”的桌椅排列,在时间上灌满40-45分钟,而是科学合理地和小学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适当延长大班集中教学活动时间,逐步向小学靠拢。
2、学习习惯的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
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每天给幼儿布臵一些“家庭作业”,比如给家里的花浇浇水,看一本书,给爸爸妈妈讲一个小故事等等。
3、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
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4、学习内容的衔接。
并不是要让儿童一股脑儿地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英语等等。
幼儿教师应该把握好知识传授的度的问题,比如可以在语言活动中,可以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诗词,着重从语言能力、节奏、审美感等方面培养儿童对小学语文最初步的感性认识,而不是从字、词、句、音等入手,去强化儿童的认知能力。
另外幼儿教师可以组织诸如“书包里的秘密”这一类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乐于探索小学生书包里的秘密,对小学生活产生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初步学习整理书包,初步具有有序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三)幼儿家长的角色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孩子的年龄及相应的能力一定要有正确的认
识,切勿盲目让幼儿提早进入小学课堂。
在此前提之下,家长应当知道,自己是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者。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幼儿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很多事情要独立完成,于是需要提高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因此,从大班起,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1、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使孩子的生活、学习有规律。
家长可以和儿童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帮助督促孩子遵守既定的计划,让儿童成为时间的主人。
2、配合教师,在家巩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还要教儿童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整理书包、会管理自己的物品、会收拾自己的房间等。
3、有意识灌输上小学的好处,激发幼儿想当小学生的欲望。
家长也是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遭的事物都抱着刨根问底的态度。
要热情对待儿童的提问,引导他们去认识和探索,激发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家长与幼儿可以扮演“老师”与“学生”,模拟小学课堂学习的情境,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家长还要做一个儿童学习的督促者,当他们完成各种“作业”时,多表扬他们,这样不仅能培养儿童自觉性、还能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小学教师的角色
受体制和传统习惯观念的影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往往是幼儿园唱主角,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特别是一些区县、农村小学,小学教师丝毫不明确自己在幼小衔接的责任。
既然[3]幼小衔接工作是双向的,那么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臵合理的课程。
我们是否也可以做做探索和尝试?
1、是否可以设臵“学习准备期”?上海一些地方就将一年级新生设臵2-4周的“学习准备期”,以做游戏、交朋友取代一上来就认字、做算术?
2、是否可以将课桌椅设臵成升降式?这样孩子就不用趴在桌子上学习。
也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视力健康?
3、是否可以做做“减法”?减少一些知识的容量,让孩子学习的进入更从容一些?
4、是否可以做做“加法”?在一年级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比重,是否可以增加表演课程,游戏课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教学内容;?
幼小衔接工作涉及到幼儿园、小学、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他们都是儿童入学准备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只有正确发挥家、园、校各自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幼小衔接才不会偏离航向,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顺畅、更从容更快乐!
参考文献:
[1]ALINE-WENDY DUNLOP. 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
2003(1):67-86.
[2]赵艳杰,吕晓.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探析[J].学前课程研究,2007(4):4-6.
[3]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