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附答案)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是《羊脂球》,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 谥号,是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品德给予的称号。
如欧阳修被称为“欧阳文忠公”,韩愈被称为“昌黎先生”。
D.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韩愈的谥号是“文”,“昌黎先生”是世称。
故答案为:C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 佃农指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 A
【解析】【分析】A错误,背景和结语不是必要部分。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3.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
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答案】 A
【解析】【分析】A.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4.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回答下列小题。
(1)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态生动,变化自然,使人百看不厌。
B. 运用楷书字体,字字端庄,方正典雅。
C. 线条爽直瘦劲,错落有致,自出新意。
D. 俊逸纯净,气韵贯通,富于艺术感染力。
(2)请用正楷写出一句含有这幅书法作品中的字的完整诗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
(1)题考查学生对汉字书法的了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
图片给出的汉字是“马”,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的评价不正确,这种字体不是楷书,是草书。
(2)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积累能力。
古诗中含有“马”字的诗句很多,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故答案为:(1)B。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书法字体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了解各种书法的字体特点,做到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书写汉字和背诵默写诗文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熟悉并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正确美观。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以及古诗各两个。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
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________ ②乌骓马:________
③的卢马:________ ④黄骠马:________
(3)“马”字演变的历程是()
A.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 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答案】(1)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
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吕布;项羽;刘备;秦琼
(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如下,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
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根据平时对名著的了解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首先,理清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马”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谚语及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
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属于应用性默写,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成语、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
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
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
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学习的知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运用,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6.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会诗词】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
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乙)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2)【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
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________
(3)【信中国】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不少于两点)
【答案】(1)C;B
(2)咏诗词弘扬传统
(3)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分析】⑴题目中给出的四个词牌,课本中都出现过,作答时,可根据课文中学过的“词”格式来判断这两首词用的是什么词牌。
第一首应是如梦令;第二首应是浣溪沙。
⑵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变形式”可对“咏诗词”,“演绎经典”可对“弘扬传统”。
答案不唯一。
⑶根据材料中的“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可得:对传统文化应持有“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可得: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上得到弘扬。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C;B;⑵咏诗词弘扬传统;⑶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知识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根据题目给出的上联,结合对联知识拟写下联。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熟读理解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语,从中筛选找出重要的信息加以整合。
7.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涉及中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志同道合,写诗互赠。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
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为“________”。
【答案】(1)白居易;刘禹锡
(2)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解析】【分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涉及的人物一是作者刘禹锡,二是标题中的乐天:白居易。
(2)《水调歌头》是苏轼的名作,他父子三人:苏洵、苏轼和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五人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
故答案为:⑴白居易;刘禹锡
⑵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考查题型为填空题,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及相关知识的延伸,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8.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真正疯狂了的艺术家是徐渭。
徐渭善诗、书、画、戏剧、军事。
他胸怀奇才不得伸展,于是以诗书画来表现胸中“勃然不可磨灭之气”,晚年渐成疯狂。
他的内心愤郁和苦痛已经只有在强度的自虐中得到发泄。
袁宏道说他:“晚年诗文益奇。
”他的书法,字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时时出人意料,故意的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
在“醉雨巫风”的笔致中显出fèn shì jì sú的情绪来。
草书字之间、行之间,密密麻麻,幅面的空间遮碍得全无盘桓呼吸的余地,行笔时线条扭曲盘结,liàng qiàng跌顿,是困兽张皇奔突觅不得出路的乱迹。
笔画扭成泥坨、败絮,累成泪滴、血丝,内心的huáng huó与绝望都呈现在这里。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节选自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1)请给文段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自虐盘桓
(2)请根据拼音将汉字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fèn shì jì súliàng qiàng huáng hu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下列书法作品是徐渭的一项是()
A. B. C. D.
(4)给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加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B.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
C.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D. 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
【答案】(1)nüè;huán
(2)愤世嫉俗;踉跄;惶惑
(3)A
(4)D
【解析】【分析】(1)根据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虐”“谑”的读音区别,另外注音时不要注成“nuè”,“桓”和“恒”的读音区别。
(2)根据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愤世嫉俗”不要写成“奋世疾俗”,“踉跄”两个字都是“足字旁”;“惶惑”不要写成“谎惑”等。
(3)文段中“他的书法,字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时时出人意料,故意的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是徐渭书法的特点,据此可知A是徐渭的作品。
(4)这句话是引用徐渭的话,因此“言”后应该用冒号、引号。
“ 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这是三句话,不是三个词语,中间应该用逗号,不应该用顿号。
故选D。
故答案为:⑴nüè;huán;
⑵愤世嫉俗;踉跄;惶惑;
⑶ A;⑷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⑵本题考查积累汉字字形的能力。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读准拼音,结合语境来选择汉字,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⑶本题考查书法的有关常识。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汉字的有关常识,了解各种书体的特点,答题时要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
本题只要结合文段的介绍性文字即可正确做出判断。
⑷本题考查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考试时一般会以填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9.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乐观如刘禹锡,也不fáng碍其写“怀旧空吟闻笛赋,①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伤;huò达如苏东坡,也不影响其写“不应有恨,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怨尤;忧郁如秦观,也写过“树绕村庄,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兴;闲适如许浑,也写过“④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的cāng凉。
李商隐唱着“相见时难别亦难”,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对爱情的至死不yú:“⑤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晨起动征铎”,用精炼的名词、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⑦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以山水名胜寄托思想情感:“⑨__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以他们的华彩篇章表达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鲤鱼跃龙门”而不朽。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碍 ________达
________凉至死不________
(2)根据提示,默写选文中的古诗文名句。
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
⑦________⑧________
⑨________⑩________
(3)地名翰林院:“龙门”原为黄河上游某一水流湍急处,传说鲤鱼越过此处,即可化身为龙,腾飞升天。
后用“鱼跃龙门”比喻登上高位。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是由地名衍生而出的一项是()
A. 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B.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C.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罗贯中《三国演义》
D. 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施耐庵《水浒》)
【答案】(1)妨;豁;苍;渝
(2)到乡翻似烂柯人;何事长向别时圆;水满陂塘;溪云初起日沉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
登太行雪满山
(3)D
【解析】【分析】(1)按拼音写汉字,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注意所填写的字的间架结构。
“妨”易错写成“防”;“豁”易不会写或错写成“霍”;“苍”易错写成“沧”;“渝”易错写成“逾”。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文及名句,紧扣题干和已知的上句或下句选择名句。
前四句有上句或下句,很容易填写,注意易错字“柯”“事”“向”“陂”“溪”“沉”;第五六句要注意题干“李商隐”和“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比喻”“双关”“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提示,注意易错字“蜡”“炬”;第七八句要注意题干要求“温庭筠”“用精炼的名词、绘画一样的技法”“最真实的感受”,注意易错字“迹”“茅”;第九十句要注意题干“文人墨客”没有要求具体作者,范围较广,“以山水名胜寄托思想情感”“以他们的华彩篇章表达政治理想、志趣抱负”提示了选择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古诗文句。
(3)A.“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不仅仅是杜鹃。
红脚隼经常强占喜鹊的巢,我国古代《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这种“鹊巢鸠占”现象中所指的“鸠”就是红脚隼。
红脚隼有时也自己营巢,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树的顶枝上。
B.“孜孜不倦”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禹奉命带人打猎把兽肉分给百姓吃,又带领大家疏通沟渠江河,把大水引入海中;还教导人们播种庄稼,让人们按需要交换物资,使天下太平。
禹对舜帝说:“予思日孜孜。
”C.“箪食壶浆”战国时期,燕国相国子之暴政,大将子被、太子平率兵讨伐,国内大乱。
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并控制大部分领土,齐宣王想侵吞了燕国咨询孟子,孟子说:“并吞(燕国),燕国老百姓高兴的话,则并吞吧。
燕国老百姓用箪送吃的,用壶装喝的欢迎齐军,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就是想躲避水火而已。
”D.“有眼不识泰山”意思是虽然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
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妨;豁;苍;渝
⑵到乡翻似烂柯人;何事长向别时圆;水满陂塘;溪云初起日沉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拼音的掌握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注意所填写的字的间架结构。
⑵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要求,理解句意,仔细分析选项,进行辨析判断。
10.《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________的作品。
它叙述了贝多芬、________、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请概括叙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案】(1)罗曼·罗兰;米开朗琪(基)罗
(2)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
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的鼓掌欢迎。
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解析】【分析】对于名著,我们要做到真阅读,用心读,不仅要带着笔做批注,做笔记,还要用心去思考,深刻理解名著的情节及它的写作的意图。
只有这样,我们对于名著的阅读才会真正有所得。
故答案为: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
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的鼓掌欢迎。
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点评】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了解和牢记,尤其是名著里的主要知识点要牢记,并熟记名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