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有效教学的五步方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有效教学的五步方略
作者:章雪琴
来源:《文学教育》 2011年第19期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诗歌有效教学的“读、讲、析、悟、练”
的五步方略,并从读诗歌、讲诗意、析语言、悟主旨、练手法五个方面解读了这一方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五步方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诗歌因其
表现手法多样、表现艺术丰富和表现意境高远而成为阅读教学的好素材。
以下结合语文新课程
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读、讲、析、悟、练”的五步方略作一探讨。
一.读诗歌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敲门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
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因此,加强诵读是诗歌有效
教学的关键,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诗歌诵读的基本要求。
布置学生预习时,可让学生把生僻的字音标在课文上,疑难处做好标记,待上课提出。
尤其要注意古诗词中的通假字,如《西江月》
“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通“现”,应读xian。
疑难字课文注释中大多有注音,多音字可
引导学生根据意思推断读音。
2.读得流畅。
读得流畅是诗歌诵读的必达要求。
教师要注重对具体读法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间的微妙关系。
就如课程标准指出的“注意通过
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如《关雎》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3.读出感情。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读出感情是诗歌朗读的较高目标。
听名家经典朗读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听教师范读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情感熏陶;听同学朗读,可让学生从同伴的亲身体验中受到感染。
所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朗读教学永恒的追求。
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学生很快提
到李白的《静夜思》和崔颢的《黄鹤楼》等。
在学生产生情绪共鸣后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乡愁》。
4.读透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读透意境是诗歌朗读的最高目标。
意境源于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在学习席慕容的《乡愁》时,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笛”“月亮”“挥手”等表现诗人浓浓思乡之情的意象。
“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
诗人割舍不断,无法估量的思念。
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能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
二.讲诗意
1.叙议结合,理解诗意。
叙即根据诗句描述画面,议即根据画面说出对诗句的理解。
如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位同学这样理解“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
谷扬花的时候。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
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
喜悦。
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
景象,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学生能有这样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长期坚持课堂
有效训练的结果。
2.图文结合,突显诗意。
图文结合是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感悟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诗歌第2-5节的内容依次展示并用优美的语言描
绘这些画面。
有同学这样描述第2节:“清澈的康河里,碧波荡漾;金色的夕阳中,婀娜多姿
的杨柳迎风摇曳,牵动了诗人的衣襟;诗人站在柳树旁,对其沉思,好像面对着新婚的娇娘,
不忍离去。
”有同学描绘第3节:“诗人站在康桥边上,水清草绿,油油的水草随着水的缓缓
流动,不停地摇摆着身姿,好像在向诗人招手致意,又好像在挽留诗人,而诗人也久久不忍离去,甚至甘愿化成一条水草永远留在康桥”……随着阅读的深入,同学描述的画面越来越接近
诗人创作中最想传达给读者的诗意。
利用图文结合进行赏析就是理解诗意的有效教学过程。
三.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要
体现其人文性,但首先应是语言文字的学习。
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形象。
品味语言,让学
生充分领悟诗歌语言美,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诗歌语言的有效教学可从下面两方面人手:
1.理解关键词语。
首先要抓住关键的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其他词性活用而来的动词往往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和“空”字均
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其次要抓住关键的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不仅可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
“暖”“寒”是一对反义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是冷峻
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
在抓名词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
凄凉画面。
2.赏析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类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
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
《七律·长征》)。
沉郁顿挫: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发于笔端。
如“长江
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
悲壮慷慨:此类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
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又蕴含着深意。
如“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四.悟主旨
1.巧设问题,领悟主旨。
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能有效促进互动,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笔者设计问题: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
郎织女命运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与此同时,穿插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学生发言踊跃,分析得头头是道。
2.找准意象,体会主旨。
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如《金色花》的意象就是金色花。
诗人借小孩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为妈妈做事,向
妈妈撒娇,表现了母子间的亲密感情。
学生通过学习明了“金色花”暗喻小孩的可爱,“金色”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母爱主题。
五.练手法
1.从表现手法人手,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
诗人只有依靠想象和联想,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感性材料化为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
为训练该写法,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笔者设计了“想入非非”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示例“树一树林一田野一足球场一
皮球”完成下列联想或想象。
①天空→→→→茶。
②大海→→→→钢笔。
③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
④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
2.从仿句练习人手,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佳作。
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
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
学习《冰心诗四首》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事物“风筝”“螺丝钉”“蜡烛”仿造“冰心体”,写一两句隽咏含蓄富有哲理的话。
同学们跃跃欲试,“风筝:飞得再高也挣脱不了人们
手中的那根长线。
”,“螺丝钉:别看我小,我的钻劲可不小!”,“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
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
的工作。
师生在“读、讲、析、悟、练”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共同提高,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章雪琴,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苏州吴江全家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