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钢的回火转变过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物逐渐溶解,离位析出χ - wC<0.2%的马氏体中, 【低碳马氏体由于 Ms 点较高】 碳化物,随着回火温度升高, 也不析出ξ 碳化物,而是直接形成θ -碳化物)称自回 原位析出θ -碳化物,最终形 火。 成回火屈氏体 对于合金钢,回火过程中形成细小弥散的与 α 相 共格的特殊碳化物,导致钢的硬度增加称为二次硬化。 600℃以上时 细粒状碳化物迅速聚集粗化 回火索氏体:500~650℃回火时,Cm 聚集成较大颗粒 以及多边形的 F 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150-350℃连续式分解,C 原 子长程扩散。
3.残余奥氏 体转变
200~300℃
250~300℃回火时,Ar 发生分解,随回 在珠光体形成温度区间回火 火温度↑,Ar 数量↓ 时,先析出共析碳化物,随后 分解为珠光体。
在贝氏体形成温度区间回火 时,残余奥氏体转化为贝氏 体。
200~300℃回火时, 分解为α +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 Ar 称回火 M 或下 B。此时 α 相的 C%不仅与回火马氏体 相近,而且与下贝氏体的 C%相近、结构也相似。残 余奥氏体分解可表示为:A 残→M 回或 B 下(α 相 +ε-FexC), 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称为二 次淬火。
5.碳化物的 聚集长大
基体α 相 的回复、再 结晶
α 相明显回复,具有半条特征
α 相发生再结晶, 由低位错密 度的等轴状新的无畸变的晶 粒取代板条状晶粒
2.马氏体分 解 回火 M: 过 饱和α +ε 碳化物组 成的复相 组织
80-350℃
片状马氏体在 形成 M 和 M’,
而 Wc<0.2%的板条马氏体,在在淬火时已经“自回 火” ,绝大部分 C 原子已经偏聚至位错线附近故在 200℃以下没有ε -碳化物析出
4.碳化物的
250~400℃
250~400℃回火时, 内过饱和的 C 原 M
wC>0.4%的马氏体中,ξ -碳
wC<0.4%的马氏体中,不形成χ 碳化物。
转变
子几户全部脱溶, 形成比ε 碳化物更稳 定的碳化物 最终组织: 具有一定过饱和度的 α 相和 与其无共格关系的 θ-Fe3C 碳化物混合 组织——回火屈氏体 400~650℃ 400℃以上时,Cm 聚集和球化,最终 形成粒状 Cm。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过程 1.马氏体中 碳的偏聚 20~100℃ 过饱和碳原子处于晶格八面体间隙位 置,产生较大的晶格畸变,马氏体处于 不稳定状态。由于转变温度较低,Fe 与合金元素原子难以扩散;C、N 原子 向微观缺陷处偏聚,降低能量。 回火温度超过 80℃时,马氏体将发生 分解,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的 C 浓度逐渐降低,晶格常数 c 减小,a 增大,晶格畸变减小。马氏体转变成回 火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内存在大量位错 向位错处扩散。 片状马氏体向垂直于马氏体 c 轴的 (100) 晶面偏聚。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