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儿童故事 儿童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儿童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和掌握儿童生活故事和儿童小说的特点。

3.提高鉴赏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能力。

4.学习儿童故事、小说的改编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儿童生活故事和儿童小说的特点。

2.提高鉴赏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能力。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释义:
(一)故事有传统意义、现代意义上故事的概念。

传统故事概念:带有叙事性质的文学作品。

(此概念内涵较宽)更多的指民间故事。

随文学体裁的定型和发展,故事专门成为一种文学类别,形成较固定的、独具的文体特征,以故事性、讲述性为其显著特征。

(二)现代的故事概念与民间故事的区别:
现在文本意义的故事,范围比民间故事大得多,民间故事、传说故事只是它的一部分,现代故事除了继承民间故事的通俗性、故事性特点外,与民间故事有很大区别。

民间故事的特征:
口传性--在民间流传,较书面文学有更广泛的传播性和生动活泼的特色。

集体性--在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入讲故事人的各种创作使之有集体创作的特点。

变异性--在流传中产生许多异文和大同小异的同类作品。

佚名性--因口头集体创作的特点,形成佚名特征。

现代概念的故事特征:(与民间故事特征相对应)
书面创作:固定性
个人创作:作者署名
二、儿童故事的含义和特征
故事是叙述性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比较适合口头讲述。

儿童故事则指内容单纯,篇幅短小,情节生动有趣、完整连贯,与儿童的接受和欣赏能力相适合,供儿童阅读或聆听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婴幼儿故事:指适合婴幼儿欣赏的、篇幅短小、情节单纯、语言浅显的叙事性的文学作品。

婴幼儿正处在生理期和心理的成长时期,对未知世界满怀好奇,喜欢探究未曾接触过的事物。

故事中多样的题材、丰富的生活场景、开阔的视野给婴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而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形象、生动的讲述,又可以解决婴幼儿喜欢问为什么,但却由于知识经验缺乏而又无法提出的这样一个矛盾。

一个个故事就如一个装满了宝物的百宝箱,不倦地解答着孩子的疑惑,促进婴幼儿身心的成长,让他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快感。

儿童故事的特征:
(一)故事性:
故事性是儿童故事最突出的特征,所谓的故事性是指由几个事件组成的完整、连贯的故
事情节。

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的完整性
结构单纯、首尾连贯、层次清晰
2.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发展曲折富有变化
3.情节新奇
《煎饼帽子》就是一篇能充分体现故事清晰、完整的结构特点的儿童作品:
迈克喜欢吃煎饼。

妈妈摊煎饼的时候,他就站在一旁看。

他见妈妈用面粉、鸡蛋、盐和水搅成糊糊,然后往平底锅里搁些油;等油烧熟了,烧烫了,就往锅里倒些搅好的糊糊,倒得均均匀匀的。

不一会儿煎饼的一些面烤成了金黄色,妈妈就握起锅把儿,手腕使劲用力一抖,煎饼在空中翻了个跟头,落下时再用锅接住。

过一会儿,另一面也烤黄了,一片又香又好吃的煎饼就做成了。

迈克觉得摊煎饼又新鲜又好玩,就让妈妈给他也试一试。

“你要小心,可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哟。

”妈妈提醒说。

迈克用双手抓住锅把儿,也学妈妈的样子,用劲把煎饼抛向空中。

怪了,怎么煎饼没有落下来?抬头一看,哟,煎饼贴在天花板上哩。

正在这时候,煎饼又落了下来,啪的一声,扣到了他的头上。

“这下可好,你有一顶煎饼帽子了。

”妈妈说。

迈克不甘心失败。

他又试了一次。

这次抛向空中的煎饼正好落进了锅里。

他做成了第一张煎饼。

“你成功了。

”妈妈高兴地说。

这则只有三百三字的儿童故事对事件的描述十分清晰而完整,故事的起因是“迈克喜欢吃煎饼”,“妈妈摊煎饼的时候,他就站在一旁看”是故事的开端。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作者选描述了迈克看妈妈摊煎饼的全过程,随后又写迈克产生了自己摊煎饼的欲望,于是,他也想试一试,故事进入高潮:迈克把煎饼抛向空中,煎饼贴到天花板上又落下来,扣到了他的头上。

故事的结局是不甘心失败的迈克又试一次,成功地做成了第一张煎饼。

整个故事脉络清晰,情节生动,充满儿童情趣,使儿童读者或者听者获得一种完整而有序的审美感受。

(二)趣味性:
“趣味”是儿童故事的基础,“趣味在儿童故事的材料中是最低限度的需要、必要的条件”。

1.趣味性的构成
趣味性在故事中由三方面因素构成,即心理因素、美学因素、形象体系。

(1)从心理因素看,儿童故事中的想象、神奇、惊险与游戏性却是儿童故事合儿童趣味的原因。

b.当儿童在聆听和阅读儿童故事时再一次体验一下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会获得一种满足和快感。

这种由作品所描绘的事物引起的阅读快感,是儿童故事趣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六个娃娃七个玩》(数数不数自己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的经历,快感由此而生。

)(2)从美学因素看,趣味性是构成儿童故事的美学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其中最使儿童感兴趣的是幽默和滑稽。

因为儿童天生爱好幽默和滑稽,因而充溢着幽默与滑稽的儿童故事会使故事富于喜剧的色彩。

(3)从形象体系来看,儿童故事趣味性依托于作品中人物语言、行为、情节和各种艺术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反复等,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如《煎饼帽子》、《猜谜藏》均以幽默、滑稽、快乐而造成趣味性。

(三)讲述性:
儿童故事可以用来讲述,故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口头性,即通俗、明快,句式较短,简单句,没有生僻字,儿童生活气息浓。

具体说来,讲述性可以从三方面把握:
1.叙述语言与儿童具备的听取语言能力相适应,表现为词汇、句法、节奏等方面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艺术化口头语。

2.儿化韵的使用以增强亲切感和现场感(具有面对面聆听故事的效应)
3.反复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口语印象。

如《好蛇克里克多》(读,体会讲述性语言特征)
三、儿童故事的分类
(一)民间故事
(二)改编故事
(三)生活故事
(四)历史故事
(五)谜语故事
(六)动物故事
四、儿童故事的阅读指导
(一)确定阅读要求
(二)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1.传达故事(教师讲或学生看、听录音等)
2.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
可通过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把握关键情节)
3.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体会儿童故事的生动、有趣。

1.寻找故事精彩情节
2.分析、欣赏精彩情节(朗读、对话、想象、表演等)
五、儿童故事的创编
1.人物形象的刻画
2.故事情节的构思
3.语言的口语化
4.题材的选择
一、儿童小说的含义和特征
1、儿童小说是小说
①符合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借助于艺术虚构,用典型化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少年儿童的生活真实。

②运用小说创作的技法和各种表现手法。

a、结构上:通过故事情节的开展来描绘人物。

如《埃米尔在行动》(情节推进中刻画人物)
b、文字表现上,以塑造人物为主。

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多种手段刻画立体、鲜活的儿童形象,且突出人物的年龄、个性特征。

如《淘气包艾米尔》、《米什卡煮粥》
③在环境的展示上,将人物放在现实的环境中加以表现,突出现实感。

如《独船》》、《草房子》、《三色圆珠笔》。

2、儿童小说是儿童的
读者对象是儿童,因此,从内容到形式必须符合儿童的接受特点和接受心理。

①线索设置:单线。

②题材选择:儿童感兴趣的,熟悉的题材。

③在内容上:表现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表现成长中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对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关怀。

如《小人由由》、《小尼古拉》、《拉拉和我》表现童趣和稚拙美;《我可不怕十三岁》、《常新港》表现内心世界;《独船》、《水自无言》、《山羊不吃天堂草》(韩青辰)、《少女罗薇》(秦文君)表现少儿多方生活及反对少儿精神成长的关怀。

归纳之:儿童小说是指少年儿童感兴趣、易接受,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以及他们有能力接受的小说。

体现出“儿童的”对象特征,体现出“小说”的问题特征。

如《独船》的内容是反映儿童生活和其成长关怀,形式为单一的线索。

二、儿童小说的构成元素
(一)故事:单线明了,集中紧凑。

单线明了--线索单一,故事叙述一目了然,表现的主题明确,人物关系明确。

如《独船》,两父子十几个学生,丧妻--结怨--救人--献身。

集中紧凑--故事推进快速,情节发展环环相扣,且充满悬念。

如:
《我和小》(刘真)
《三色圆珠笔》,观笔--丢笔--找笔--还笔--议笔--偷笔。

《艾米尔与侦探》克斯特纳,(故事推进速度--快速推进),乘车--失窃--追踪--求助--策划--监视--捉贼。

(二)人物:真实而个性鲜明的少儿典型(小年小说),充满浪漫色彩的人物个性(童年小说)。

1.注重对人物个性的刻画。

《丘克与盖克》中两个孩子。

《两个小洛特》中两姐妹的不同个性。

2.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和展示。

如如《我可不怕十三岁》“我”的心理揭示,《女生贾梅》中贾梅、贾里对妈妈约会的心理。

3.注意体现人物的时代特征。

如:
贾梅、贾里:开放心态的当代少儿形象。

b.《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安然的时代性。

(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定少儿)
4.注意特定读者群中人物形象的年龄特征。

如儿童小说与少年小说区别:
a.儿童小说中人物的天真、稚气与浪漫色彩,像《小人由由》、《淘气包艾米尔》(浪漫色彩)、杨红樱作品(小学阶段儿童特征)。

b.少年小说中人物要体现成长中少年独有的半幼稚与半成熟相伴随心理特征下的各种行为、举止、态度和成熟感。

如:曹文轩作《山羊不吃天堂草》《弓》作品等。

(三)主题:明朗、积极而有针对性。

儿童小说主题的明朗、积极、有针对性,与儿童的接受特点分不开。

由于儿童思想水平、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还未完全成熟,故作品的主题不能过于含蓄、隐晦、模糊,而应是明朗、积极、有针对性的。

如《三色圆珠笔》、《水自无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山羊不吃天堂草》通过乡下孩子进城打工的经历,塑造了独立自强的未来一代形象,揭示歌颂了人情、人性之美。

针对性: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商品经济大潮下的都市--地点、环境、时间)
明朗、积极、有针对性的主题不等于概念化的说教,而是艺术的表现。

所以将儿童的天性融汇在作品中,常以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人物达到作平的旨归。

如《米什卡煮粥》善意批评儿童身上马虎、说大话等毛病。

(个性鲜明、题旨清晰)
三、儿童小说的分类(以教材为主,P167-169)
(一)从儿童小说的形式分
(二)从儿童小说的内容分
1.生活小说
2.历史小说
3.惊险小说
4.动物小说
5.武侠小说
6.神怪小说:以虚构的神怪作为描述对象的小说。

如《西游记》、《镜花缘》。

7.科幻小说:以科幻小说为内容的小说,是科学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合。

如《气球上的五星期》、《珊瑚岛上的死光》。

四、儿童小说与儿童故事的区别:
①读者对象不同
小说--中、高等级以上。

故事--小学阶段向下至低幼。

②艺术表现方式不同
小说:以塑造形象为主,表现立体的性格,丰富复杂的环境,运用小说笔法陈述故事。

如《山羊不吃天堂草》、《汤姆索亚历险记》。

故事:以概括故事为主、人物不是主要的,没有典型性,只作为构成故事的元素,强调的是“事件”的过程。

如《一满杯牛奶》。

五、重要作家作品介绍
(一)马克·吐温及其《汤姆·索亚历险记》
1.关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原名塞赫恩?朗赫恩?克莱门斯。

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镇,在汉尼巴尔小城长大。

父亲约翰·克莱门斯是律师,在他们12岁时去世。

从此,马克吐温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

他当过印刷所的学徒工、报童、排字式人、后来又到密西西比河的航船上当了水手和舵工。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密西西比河航运萧条,马克吐温到西部去做淘金者,但辛苦了几年一无所得。

1863年,他转而以写文为生,先后在内华达的弗吉尼亚城《事业报》和旧金山和《晨报》当记者,开始使用笔名。

马克·吐温是水手的行话,意指水位于12英尺,船可以通过。

1867年作为记者乘轮船去法国、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从事创作活动。

70年代,马克·吐温结婚定居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直到1910年病逝。

在马克·吐温度过他童年的地方--汉尼巴尔,讲故事是一种流行的消遣方式。

马克·吐温因善于讲故事而闻名乡里,他的创作生涯就是从写幽默故事开始的。

当时正置美国“幽默文学”的繁荣时代,马克·吐温成为一名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

他的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磅》(1870),长篇小说的《镀金时代》(1874)、《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哈克利费恩历险记》(1884)、《王子与贫儿》(1881)等。

2.《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部作品的素材来自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域的童年生活,它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起被称为“河之书”,都是世界儿童小说的珍品。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的圣彼得堡小镇,主人公是一个10岁的小学生汤姆·索亚。

作品通过描写汤姆和他的好伙伴追求惊险,寻找自由的传奇经历,反映了19世纪40到点50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庸俗的生活现实,将生气勃勃的儿童特性与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陈腐落后的教育作鲜明对比。

据作者在书前《小引》中的交代,主人公汤姆是他所认识的三个孩子的特点结合起来的角色,这位于10岁的小调皮鬼的冒险故事“大部分是实际发生过的”,所谓实际发生过的,就
是其中一二件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余的都有是他儿时伙伴的故事。

因此,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回顾童年之作。

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重点应把握其艺术上的两大特点,即对具有典型意义的顽童形象的塑造和天才的幽默风格--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3.汤姆的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作品中的汤姆是一个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顽童。

他的性格基调是顽皮,具体表现是聪明、大胆、诚实、感情丰富、喜欢活动力和冒险,富有想象力和推测力。

汤姆一个十足的顽童。

这一顽童的吸引力正在于是他充分的发挥了一个孩子的智能和体能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汤姆?索亚的一切都是以恶作剧的方式来进行的,然而这个形象是顽而不劣,汤姆的性恪与陈腐呆滞市民生活极不直辖协调,与死记硬背的学校教育制极不协调。

因此,作者正是通过这个爱笑爱闹,酷爱自由的儿童形象,来反衬单调乏味的生活环境,来嘲笑奚落腐朽教育制度。

正是汤姆活泼自由、稚气可掬的儿童心灵,深深地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汤姆·索亚已经成为美国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位英雄。

为了纪念这位了不起的主人公,美国每年都要举办“刷墙节”,各地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比赛刷墙,因为汤姆索亚曾是一位“光荣的刷墙手”。

4.独特的幽默风格。

马克·吐温善于运用幽默来创造作品的喜剧效果。

其幽默特征是板着面孔引人发笑的“冷面幽默”。

(1)他特别善于在情节推进中,创造富有喜剧性的场面。

(2)用人物对话来创造喜剧效果,并由此引出一个个幽默场面也表现出马克·吐温作品幽默风格。

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使读者发笑并笑而沉思的审美特征,也铸成了他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

(二)克斯特纳及其儿童小说
1.关于克斯特纳
埃里希·克斯特纳(1899-1974)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和儿童文学家。

他出生在德累斯顿,曾在莱比锡、罗斯托克和柏林攻读文学、历史、哲学,获博士学位。

他于1927年在柏林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发表《埃米尔和侦探》引起反响,后来作品被拍成电影,其声誉迅速广及全世界。

随后他又出版了《小不点和安东》(1930)、《飞翔的教室》(1933)和著名童话《5月历35日》等,都很受儿童的喜爱。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克斯特纳被作为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作家,遭到迫害。

他的作品被列为“禁书”,并付之一炬。

他曾经在1934年和1937年两次遭到盖世太保的逮捕。

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现状,迫使他侨居国外,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彻底垮台后,他才得以恢复创作自由。

战后,克斯特纳成为德国进步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从1952年---1962年,连续十年担任德国(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国际笔会中心主席。

克斯特纳不止写儿童文学。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是德国“新实际主义”的主要代表,写过许多诗和小说。

他的诗提倡传统的情节结构、人道主义内容和理性主义特色,和当时风行的表现主义诗歌明显不同,被称为“日常诗歌”。

他也写成人小说,他的成人小说代表作是《法比安》,这部作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堕落,对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但在那样的社会中却累遭暗算的正直的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而纵观克斯特纳的创作,可发认为,他一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其儿童文学的创作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生涯。

2.《埃米尔与侦探》和《两个小洛特》。

《埃米尔与侦探》出版于1928年,是克斯特纳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起孩子们追捕盗窃犯的侦探案。

故事的主人公是埃米尔是德国的一个小学生。

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他的母亲靠帮人洗头、理发维持生活。

一次假期,埃米尔带着母亲给姥姥的一笔钱去柏林姨母家。

在火车上,一个戴黑礼帽的男人趁他睡着时把用不
着别针对性别在口袋里的钱偷走了。

他知道这些钱是母亲用辛苦劳动了几个月才积攒下来的,不能让母亲白白节约了许久而姥姥一分钱也得不到,埃米决心自己去逮住小偷,于是他提前下了车,紧紧地盯住人流中的那顶黑礼帽一直跟踪到柏林。

在那里,他得到了一群小伙伴的帮助。

小伙伴立刻组织成一支追捕小偷的队伍,在广场上召开作战会议。

小侦探们分了工,还设立了后备队。

大家团结互助,自觉遵守纪律,对小偷进行跟踪、围堵。

最后,在小偷要把偷来的140马克兑开以消灭罪证时,外号叫“教授”的机智勇敢的小伙伴把他抓住。

埃米尔凭三张纸币上有同一根别针眼为记号,认回自己的钱。

小偷夺门而逃,在大街上立刻被二十多个小孩子包围住,而追捕他的孩子还不断涌来,足足有九十到一百个小孩。

原来这个小偷还是正在通缉的大盗窃犯。

《两个小洛特》创作于1949年。

作品写来自维也纳和慕尼黑的两个小姑娘--路易丝和路特相遇于暑期儿童乐园里。

她们互不相识,但她们的相貌却惊人的相像,而且她们的出生时间和地点完全一样。

这两个小女孩,一个只有妈妈,一个只有爸爸。

她们两人通过互相了解,观看父母的照片等,终于弄明白原来她们是一对孪生姐妹。

由于父母离异,使得她们从小就分开。

小姐妹知道这一切后,她们渴望彼此不再分开,渴望爸爸妈妈团圆,和她们生活在一起。

于是,两姐妹拟定了一个秘密计划。

整个假期,她们忙于了解、熟悉对方的一切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

当夏令营结束时,路特代替路易丝去了维也纳,路易丝代替路特去了慕尼黑,彼此悄悄地通过置放于邮局的待取信件“互通情报”,各自在自己不熟悉的爸爸妈妈身边演出了许多悲喜剧。

在孩子的顽强努力下,爸爸妈妈终于在维也纳也相聚,并互相谅解发对方,在孪生姐妹十岁生日的那天,以复婚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生日礼物。

3.克斯特纳的创作特色
(1)描写能沉着应付复杂的生活儿童,塑造聪明大胆,勇谋俱全的儿童形象。

克斯特纳的儿童小说要取材于以下几个方面,即:作家本人的生活体验;作家对儿童教育培养问题的一些思考;儿童正常的生活,有益的喜好。

作家将这一切灌注于他的作品中,通过一系列在复杂的生活面前表现得坚定、沉着、机智、勇敢的儿童的描写,创造出一种积极、乐观、幽默的气氛,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积极地投身生活。

他的作品常常借作品主人公的行为和作品人物群象让儿童看到,虽然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去奋斗,就一定能够争取到一个好的未来。

这一点,在《埃米尔与侦探》和《两个小洛特》这两部中篇中都表现得比较突出。

例《埃米尔与侦探》中就塑造了埃米尔这一沉着机智的少年形象。

作品不仅塑造了埃米尔这一形象,而且还塑造了急人所难,为社会道德团结奋进的柏林少年儿童群像。

在埃米尔追捕窃贼的过程中得力于这些儿童的帮助。

在整个侦破过程中,这些少年形象各自的行动配合默契,充满明朗自信的色彩,透过这些形象,可能看到作家对社会公正的肯定与信赖。

作者这种对儿童智慧和开掘和表现,对社会公正的肯定与信赖也同样表现在《两个小洛特》中。

(2)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矛盾的角度来透视儿童生活或从儿童的角度来反映重要的社会问题。

克斯特纳的作品写得很大气,这个大气,表现在他的作品的题材广泛,作者反映生活的艺术视野很开阔。

既能贴近儿童生活,又能将儿童生活写得情趣盎然,从生活中开掘出普遍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并且使作品富有喜剧色彩。

如《两个小洛特》,通过孪生姐妹的相见相认和秘密策划,最终促成离异的父母和好如初这个富有喜剧性的故事,揭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离婚,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剖析。

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父母轻率地离婚,不仅会给自己,而且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

作品提醒作为父母的人,要从孩子的幸福出发,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家庭,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克斯特纳的作品有着极为严肃,极为深刻的主题。

克斯特纳善于从儿童的视角来反映重要的社会问题。

而在反映社会问题时又注重以欢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