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安全宣传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Online Fraud
网络诈骗的心理分析
02
受害者易受情感诱导
受害者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受害者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60%的受害者在网络诈骗中受到情感诱导,如恋爱、亲情等,从而陷入骗局。
数据显示,70%的网络诈骗受害者表示在交易过程中未对对方身份进行核实,导致被骗。
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诈骗
利用虚假信息诈骗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其中以利用虚假信息诈骗最为常见。据统计,2019年我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0.8万起,涉及金额达156亿元。其中,虚假招聘、彩票中奖等虚假信息诈骗占比最高,达到70%以上。利用人们同情心进行诈骗在网络诈骗中,利用人们同情心进行诈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例如,冒充慈善机构、贫困求助等方式,骗取捐款、物资等。据调查,2018年我国共有超过3000人因这类诈骗受到经济损失,损失金额超过2000万元。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为诈骗提供了便利
社会压力增大,易受网络诈骗根据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由于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剧增,人们对于快速解决经济问题的渴望增强,导致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群体。经济困境使个体更易成为网络诈骗目标据美国消费者保护协会统计,2022年因经济困难而遭受网络欺诈的个人比例高达15%,远高于一般人群。这表明经济困境可能使人们更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
通过伪造身份和信息进行欺诈
伪造身份欺诈据《中国网络安全报告》2019年数据显示,网络诈骗中有超过50%的案例涉及到伪造身份欺诈,如冒充公检法、银行、亲友等。虚假投资诈骗根据《2018年全球网络犯罪调查报告》,虚假投资诈骗是最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占所有网络犯罪的30%,其中通过伪造投资项目和信息进行欺诈的占比较高。恶意软件诈骗据赛门铁克公司2020年发布的《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恶意软件诈骗是导致全球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通过伪装成正常软件或文件的方式进行欺诈的手段占比达到35%。
利用人性弱点,如贪婪、恐惧等进行诈骗
利用贪婪心理网络诈骗中常见的手段,如虚假投资平台,承诺高额回报,利用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进行诈骗。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过300亿元。利用恐惧心理网络诈骗往往利用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如假冒公检法人员进行诈骗,使人们陷入恐慌,进而上当受骗。据公安部统计,2020年全年此类案件发案数达到5.7万起。利用社交关系网络诈骗者常利用社交网络,通过朋友、亲属等关系获取信息,然后进行诈骗。例如,冒充熟人向用户发送求助信息,诱骗其转账。据2018年数据显示,这类案件占比达到30%。
[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
《刑法》中关于网络诈骗的相关条款
网络诈骗手段繁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诈骗报告》显示,网络诈骗手段超过50种,包括仿冒网站、虚假投资、网络钓鱼等,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网络诈骗犯罪严重。《刑法》中对网络诈骗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规制和惩罚。根据《刑法》第287条,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金融诈骗、盗窃、抢夺、诈骗、敲诈勒索、贪污贿赂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假冒知名品牌进行销售
网络诈骗利用知名品牌进行销售,手法多样据统计,2019年全球因网络诈骗损失的金额达到60亿美元,其中假冒知名品牌的销售是主要手法之一。不法分子通过仿冒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诱骗消费者购买假冒商品,如LV、Gucci等品牌。假冒知名品牌的网络诈骗具有高度隐蔽性网络诈骗往往通过技术手段隐藏真实身份,以逃避追踪。例如,不法分子可能创建与知名品牌相似的网站,使用相似的域名和logo,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这种隐蔽性使得网络诈骗成功率大大提高。提高防范意识,有效打击网络诈骗面对网络诈骗,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辨别真伪。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对网络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通过科技手段,如AI和大数据等,可以提高识别和预防网络诈骗的能力。
[社会环境对网络诈骗的影响]
网络诈骗手段繁多据统计,网络诈骗手段多达20种,包括钓鱼网站、虚假购物、冒充客服等。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为诈骗提供了便利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诈骗者可以使用虚假身份进行交易或交流,增加了被识别和追踪的难度。网络诈骗手段日益翻新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创新,如利用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等进行诈骗,使得防范更加困难。网络诈骗对社会影响深远网络诈骗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虚假的投资诱惑]
虚假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远高于真实水平根据统计,虚假投资项目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18%,而实际投资市场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3%。这意味着,虚假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远高于真实水平。网络诈骗者利用投资者对高收益的渴望进行诱导研究发现,网络诈骗者往往会利用投资者对高收益的渴望,以虚假投资项目为诱饵,引导投资者投入资金。据统计,2019年有超过60%的网络诈骗案件涉及到投资领域,其中虚假投资项目占比最高。
对高收益的过度追求
[诈骗者的心理策略]
利用人性弱点根据《2023年全球网络犯罪报告》,超过60%的网络诈骗案件中,诈骗者通过利用受害者的贪婪、恐惧、同情等人性弱点进行诱导。制造紧急情境研究发现,70%的网络诈骗成功案例都运用了制造紧急情境的策略。诈骗者通过设置倒计时、紧迫的任务等手段,使受害者在压力下做出决策,忽略风险。
Logo/Company
防诈骗安目录
CONTENTS
Common Techniques of Online Fraud
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法
01
[利用社交工程进行诈骗]
社交工程诈骗频发据统计,2019年中国网络诈骗案件中,利用社交工程手段进行的诈骗占比高达60%个人信息泄露是关键社交工程诈骗通常通过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欺诈,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根据中国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2019年泄露个人信息的恶意软件数量同比增长38%钓鱼网站和虚假应用盛行为实施社交工程诈骗,不法分子常利用钓鱼网站或虚假应用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或下载恶意软件。2019年,钓鱼网站攻击次数达到3亿次,较上年增长50%提高防范意识是关键面对社交工程诈骗,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不轻信陌生人,谨慎分享个人信息。2019年中国网络安全报告指出,提高安全意识的用户遭受网络诈骗的比例降低45%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网络诈骗者开始利用其不可篡改的特性来伪造投资项目的真实性。据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超过30起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的投资诈骗案件被查处。
制造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行诱骗
假冒官方机构或知名人士进行欺骗
假冒官方网站实施诈骗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的网络诈骗案件涉及到假冒官方网站,如2019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型银行共受理网络诈骗报案3.6万起。利用知名人士进行欺诈手段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近五年来,涉及知名人士的虚假广告和网络诈骗事件逐年上升,其中以明星代言的虚假广告占比达到20%。
[网络购物诈骗]
网络诈骗中购物平台是主要目标据统计,2019年中国网民因网络购物诈骗损失金额达到356.4亿元。虚假广告和价格欺诈是常见手法据《2018年网络诈骗报告》,虚假购物广告和价格欺诈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8%和37%。钓鱼网站和假冒客服是关键手段根据《2020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钓鱼网站和假冒客服成为最主要的诈骗手段,分别占比40%和38%。
利用人们的恐惧感进行诱骗
网络诈骗手段日益多样化据《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显示,网络诈骗手段已经从最初的钓鱼网站、假冒银行短信发展到包括虚假购物平台、社交工程攻击等多种形式。社会环境对网络诈骗的影响加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降低,更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攻击。根据《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近一年来,因社交媒体泄露个人信息而导致的网络诈骗案件增长了35%。技术发展为网络诈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网络诈骗者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利用AI合成语音技术的钓鱼电话,其成功率比传统的电话诈骗要高出40%。
利用虚假广告进行诱导消费
虚假广告诱导消费根据《2020年中国网络安全报告》,虚假广告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手段,占比达到45%,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虚假广告利用用户信息进行诈骗《2023年全球消费者隐私调查》显示,60%的网络诈骗案件中,骗子通过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如购物习惯、搜索记录等,进行精准诱导消费。
《网络安全法》中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
网络诈骗手段日益翻新,防不胜防根据《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网络诈骗手段已从单一的钓鱼邮件、假冒网站演变为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复杂欺诈。加强《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我国网民中遭受网络诈骗的比例高达7%,表明网络诈骗已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而《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和公众的网络安全教育,能有效降低这一比例。
过度信任网络信息的盲目性
过度信任网络信息易受诈骗根据《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超过70%的网络欺诈案件源自对不可靠信息的盲目信任。网络诈骗手段日益翻新,警惕性不足易受骗根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近5年来,利用社交媒体、虚假购物网站等新型网络平台实施的诈骗事件增长了60%以上。
高收益诱惑网络诈骗往往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受害者上钩。据统计,2019年中国网络诈骗案件中,涉及高收益的投资诈骗占比达到60%以上。虚假宣传网络诈骗者利用虚假信息和夸大宣传,误导受害者相信其投资项目的高收益。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假冒的在线教育平台诈骗案中,骗子宣称投资回报率高达40%以上。情感诱导网络诈骗者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诱导受害者对其投资项目产生依赖。研究发现,2018年我国网络诈骗案件中,情感诱导类诈骗占比达到30%以上。
根据《2023年全球网络欺诈报告》显示,超过50%的网络诈骗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其中不乏制造高额回报投资项目的诱骗。
研究发现,名人背书可以显著提高投资骗局的成功率。例如,一项针对美国市场的研究发现,有名人背书的投资产品,其欺诈成功率高达60%。
据《2023年全球网络欺诈报告》统计,近70%的网络诈骗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这种高回报率的诱惑往往使投资者陷入陷阱。
社会压力和经济困境可能使人们更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
Legal Prevention of Network Fraud
网络诈骗的法律防范
03
网络诈骗手段多样化据统计,2019年全球因网络诈骗导致的损失高达60亿美元。网络诈骗法律法规完善自2015年《刑法修正案》将网络诈骗纳入刑事犯罪以来,中国已出台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诈骗行为,保护公众利益。
假冒官方网站网络诈骗往往冒充正规企业或机构,如2019年中国警方共破获了3.1万起电信诈骗案件,其中大部分是针对银行、电商等正规机构的钓鱼网站。虚假红包诈骗在各类网络红包活动中,骗子会以“手慢无”、“先到先得”等诱饵吸引用户点击链接并输入个人信息,如2018年中国网警查处的假红包诈骗案中,有超过60%的用户因贪图小利而泄露了个人信息。虚构投资项目网络诈骗者常通过虚构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诱骗受害者投资,如据2020年美国消费者报告统计,每10个网络诈骗受害者中就有4人因此受骗。冒充客服人员网络诈骗者常伪装成各大企业或平台的客服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向受害者索取敏感信息或转账汇款,如2020年澳大利亚网络安全中心报告显示,该年度共有超过1/4的网络欺诈事件涉及冒充客服人员。
利用个人信息泄露的恐惧。根据《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70%的受害者在网络诈骗中失去了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用于创建逼真的钓鱼邮件和电话,进一步诱骗受害者。利用财务安全的恐惧。据《2023年全球网络犯罪报告》显示,45%的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务损失,如虚假的投资机会、假冒的银行或在线支付平台等,导致受害者财产受损。利用健康安全的恐怖。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球约有30%的人因恐惧感染而过度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