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鼻蝇蛆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3.080
羊鼻蝇蛆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徐志涛
(黑龙江省嫩江市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嫩江161499)
摘要:羊鼻蝇蛆病是由于鼻腔或者颅窦内寄生有羊鼻蝇幼b而发生的一种寄生b病,给养羊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

该病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且往往呈地区性流行,常从每年2〜4月开始出现发病,进入夏秋季节达到发病高峰期,且任何品种、各个年龄的羊都能够感染发病。

由于该病的症状类似于鼻炎,因此诊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误诊,对其按照鼻炎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差,且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羊;鼻蝇蛆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26文献标识码:B
1流行病学
1.1病原
羊鼻蝇的发育呈完全变态发育,可分成幼虫、蛹和成虫三个阶段,其中对羊有最严重危害的是幼虫。

成虫会在羊鼻孔四周产出虫卵,经过一段时间即可孵出幼虫,其会爬到鼻孔内,并逐渐侵入头骨颅腔内。

幼虫在鼻孔内会将口钩刺入鼻腔黏膜内,从而导致鼻腔和额窦黏膜出现发炎,并有黏液甚至脓液从鼻腔中流出,使机体呼吸困难。

幼虫往往附着在黏膜上,并在鼻腔和额窦内逐渐生长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尽管该病的病死率较低,但寄生大量幼虫会导致呼吸道阻塞,使其出现窒息或者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而发生死亡。

1.2发病
羊鼻蝇蛆病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在不同季节呈现较大的波动性,一般夏季发病率比春季高,另外羔羊发病率要比成年羊高。

2
2.1成虫侵袭
当雌蝇突然落在羊鼻孔附近或者鼻孔内产出虫卵时,会使其惊恐不安,彼此拥挤,低头并经常摇头,将头部藏于其他羊的腹下或者将鼻部抵地,以避免鼻孔内侵入雌蝇。

2.2幼袭
当病羊鼻腔及其附近相通的腔窦内有大量第
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3—0145—02
一幼寄生%液%为
液性,后期变成浓性,经过较长时间鼻孔四周的鼻液逐渐干涸,甚至导致鼻孔被堵塞;摇头甩鼻液,磨擦鼻部,打喷嚏,呼吸困难;眼睑发生浮肿,流泪增多;减少采食,体型消瘦,经过几天症状有所减轻。

当幼虫发育到第三期时,由于虫体变大变硬并移行至鼻孔内部,此时会进一步加重症状。

部分第一期幼虫会移行至鼻窦内,并在该处逐渐长大,且无法返回到鼻腔,此时就会引发鼻窦炎。

个别幼虫还可侵入病羊颅腔,导致脑膜受损,或者从鼻窦炎扩散至脑膜而发生脑膜炎,此时就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盲目转圈、头部歪斜、痉挛、麻痹等。

病羊严重时由于食欲废绝、极度衰竭而死。

3实验室检查
无菌条件下,用干净棉签伸入病羊鼻腔内蘸取鼻液,制成涂片后放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大量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据此可确诊为羊鼻蝇幼虫。

第一期幼虫,虫体呈淡黄色,长度大约为1.0〜1.5mm,前端腹部生有2个前口钩,呈黑色。

第二期幼虫,虫体呈椭圆形,长度大约为25mm,体表生有不明显的刺。

第三期幼虫,虫体呈棕褐色,长度大约为30mm,共分为8节,在每个小节前段都生有大量
收稿日期2019—12—21
作者简介:徐志涛(1984—),男,黑龙江嫩江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检疫工作°
刺,还都生长有深棕色的荚膜带,前端腹部生有2个前口钩,呈黑色。

结合发病情况、发病症状、病理学变化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羊鼻蝇蛆病。

4防治措施
4.1药物防治
4.1.1消灭蝇蛹
通常选择在每年春夏季节开始消灭蝇蛹。

规模化养羊场由于圈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好,饲养设施有保障,不利于蝇蛹的生存,减少防治成本。

在大部分散养户中,由于条件有限,可采取在圈舍或者羊舍屋角以及四周进行人为消灭蝇蛹,避免其入土羽化为成蝇而造成危害。

在出现成蝇的时节,可在羊鼻孔四周涂擦1%的敌敌畏软膏,每周1〜2次,能够预防产出幼虫或者避免感染第一期幼虫。

4.17消灭病羊鼻腔内幼b
病羊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伊维菌素注射液,也可采取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其他高效专用特效药,如氯氧碘柳胺钠等,都具有很好驱虫效果。

4.17消灭鼻蝇前期幼b
对于还没有侵入病羊鼻腔深部的前期幼虫,可使用浓度为2%敌百虫水溶液进行喷雾,在实际应用中效果非常好,可驱除羊鼻腔内寄生的各期幼虫,也可选择向鼻腔内喷入3%来苏儿溶液,治疗效果甚好。

注意操作方法规范,要先将病羊头部抬起,并进行固定,然后用小型的塑料喷雾器向病羊两侧鼻孔内喷药,尽量确保喷入深度足够,每次用量大约为2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即可。

病羊每次用药后往往在站立时就会打喷嚏,从而将鼻腔内的幼虫喷出,即使幼虫没有被喷出也会被药液杀死。

病羊喷射药物后的几天内,鼻腔由于受到药液的刺激,会有大量分泌物流出,这属于正常现象,不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4.1.4严格消毒
发病期间,羊舍要坚持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1次消毒,常用消毒药剂为10%生石灰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0.2%高猛酸钾溶液、2%来苏儿溶液等,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

4.2制定符合本地的防治计划
根据当地羊鼻蝇蛆病的感染情况及发病特点,并总结防治经验,制定出与符合当地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建议计划,再结合每年需要进行2次寄生虫驱治,在各个养羊场中推广实行,减少感染羊鼻蝇蛆幼虫的频次,防治效果非常好。

5小结
该病严重危害绵羊,可导致鼻炎、鼻窦炎甚至脑炎,影响机体生长发育,严重时会由于极度衰竭而死,且在高发地区的发病率能够达到80%左右,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户的效益,因此要加以重视,在发病季节加强预防,并在发病早期进行诊治。

治疗主要是通过清除和杀死舍内羊鼻蝇的幼虫,常用杀虫药为敌百虫类,尤其能够有效杀死第一期的幼虫,但对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幼虫具有较差的杀灭效果,因此使用该药防治发病时要注意用药时机,要求在第一期幼虫的发育期用药。

在该病高发的地区,成虫产卵季节可用2%的敌百虫油膏涂抹在鼻孔周围,预防效果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