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金融3班
许乐
20101810326
摘要: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对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特别是如今的中国教育的公平性正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研究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促进作用阻碍作用阶级
导语: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问题似乎成了人们的焦点。

然而为何会有这么多人持续的关注教育并致力于改善教育现状?教育或则教育的公平对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下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愈加复杂,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越来越多,分层标准的多元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下的“世袭身份”,这表现在社会成员的地位、收入、权利等社会资源的占有被更多因素所牵制,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分支。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消极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理论》一书中指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

并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说明,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

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机构,家庭背景的差异甚至对同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异,被转化成学校考试成绩的差别。

这样,教育就不断地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

布迪厄的阶级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教育对于阶级结构的维护和复制的作用。

第二种积极观点,教育是社会文明传递的主要载体,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担负着重大的社会功能,所以人们认为后天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社会流动起着积极作用。

另外,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会改变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实现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方面塑造。

教育是社会的一种筛选装置,各个阶层可以藉此改变阶层流向.教育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力分层提供了动力。

首先,教育程度越高,所在的社会阶层就越高,反过来,社会阶层越高的人,更有资本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教育在保持社会阶层原有的状态之外,还使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流入不同阶层,因而形成循环,促进社会发展。

很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如站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来看待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出更多的问题。

而实际上教育是社会的一种筛选装置,各个阶层可以藉此改变阶层流向。

我们看到教育对社会分层之间产生了两方面影响。

积极方面,教育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力分层提供了动力;消极方面,教育制度使社会成员在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上产生了教育分配不均的现象。

也就是说,所受教育的不同
程度将社会成员在文化上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直接归为不同阶级中。

另一方面,在中国渐进的社会改革中,不同社会阶层所占有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本不同,影响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在教育质量的地区、学校、层次、规格、专业选择上的差异,进而影响着接受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的理想是实现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千差万别,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会存在某种失衡。

这种现象在任何国家都难以避免。

教育不公平不可能逾越社会发展阶段,而超前得到彻底解决。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只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均等,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只能是不平等条件下的某种尺度上的平等。

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可能绝对平均地被所有人享有。

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的。

即使实现了教育机会、权利的绝对公平,因个人的智力、能力、机遇等原因,教育的结果还是有差异的。

入学机会、就学条件相同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得到同样的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一个人的潜力。

因此,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其核心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与自己智力水平相当的合理开发。

使他们进入社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

我们追求教育公平的目的是逐渐缩小社会差距,使社会各阶层朝着有利的方向流动,实现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为社会流动机制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但教育的这种功能并非教育自身独立所能完成,社会相应的价值导向、制度和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形成总是由强势阶层推动的,缺少公共参与的空间和讨价还价的机制。

从方向上讲,是进步的趋势,但手段缺乏公正性。

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

本来就不充足的教育拨款,被大量投向非义务的高等教育。

投入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得不到合理配置,被大量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近年来,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没有缩小这种差异反而加大了差距。

有些大城市的示范高中的校舍极尽奢华,而许多乡村中学连正常的教学也难以维持。

国家政策和制度的不公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成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在建构橄榄型结构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合理的流动和分层,政府显然是大有可为的。

近年来中央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五个“一号文件”以及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就是从制度上和政策上防止、抑制贫富分化的加剧和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思路的体现。

从总体来说,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地位的升迁,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教育维持了社会原有的社会阶层,对社会分层具有抑制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要使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能够往积极的方面进行,就要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分层的合理性。

从发展经济、政策和立法等方面都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地配置资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经济不发达的前提下,教育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国家财政对教育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

要让社会各个阶层成员能够公平合理地流动,尤其底层成员能够有机会向上层流动,合理地配置资源比加大投入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