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 单元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
以下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人物言论事件
A 秦始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魏孝文帝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迁都洛阳
C 唐太宗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创始三省六部制
D 明太祖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建立内阁制度
A. A
B. B
C. C
D. D
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 稳固和开展土地私有制
3.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容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化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奉献
4.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重农抑商
C. 统一度量衡
D. 实行连坐法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进严密联络在一起的。
〞以下表达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重大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奖励耕战
B. 建立县制
C. 废井田,开阡陌
D. 抑制商人
7.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A. 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 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8.“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选项是〔〕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认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④作者已能着眼于消费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9.韦骧?钱塘集?中描绘: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10.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那么出分,家贫子壮那么出赘。
〞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11.司马光曾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那么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这一现象在王安石变法中主要表达在以下哪些措施中
①农田水利法②免役法③青苗法④保甲法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12.?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假设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以下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A. 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 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C. 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 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 缓和阶级矛盾
B. 看中王安石的才能
C. 维护封建统治
D. 开展经济
14.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容,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化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奉献
15.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16.商鞅变法之所以进步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A. 以法律形式成认土地私有
B. 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C. 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D. 推行连坐法
17.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化社会影响是
A. 稳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 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 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新的消费方式的诞生
1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 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19.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历。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决的决心③改革要表达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0.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
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
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
——?商君书?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如今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大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构造严整的有机整体。
——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
请答复: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
〔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施行的?概括其效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绘: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长进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22.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金熙宗在位期间〔1135~1150〕对女真社会进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勃极烈制〞。
改用汉官三省六部制。
这妥善解决了女真宗室大贵族与汉官制的矛盾。
在地方官制改革方面,划全国为十九路,路下设府、州、县三级。
天眷元年以京师号为上京,曰会宁府,改旧上京为北京,城分南、北,使皇帝、贵族、平民三者分地而居。
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
皇统五年〔1145〕,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为进步女真民族文化程度,金熙宗改进女真字,造女真小字〞,笔面较为简省。
天眷元
年正月,正式颁行。
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容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这使金朝加速向封建化政权开展。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答复: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革的历史影响。
23.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分裂。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请答复:
〔1〕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表达“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根本方法。
通过此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
三、综合题
2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
材料二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那么,根据功绩和才能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实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拟战国前期魏国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
〔2〕为什么魏国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有所不同?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A
二、材料分析题
20.【答案】〔1〕思想: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程度,因时而变。
〔2〕施行:力求公平〔赏罚清楚〕;严格执法〔树立权威〕。
效果:改变社会风气;进步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
〔3〕价值:打击旧权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
21.【答案】〔1〕变化:赋役沉重、民生困难到民殷家实。
评价: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张之词。
〔2〕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
缺陷: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3〕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
22.【答案】〔1〕措施:废除旧有女真选官制度,采用三省六部制;改革地方官制;制定仪制,使用汉式朝服;公布?皇统新律?这一成文法;对女真字进展改进;确立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2〕影响:服饰礼仪汉化,推动了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效法汉制,促进女真社会由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重视儒家思想,进步了女真民族的文化程度;稳固了金朝的统治。
23.【答案】〔1〕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3〕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综合题
24.【答案】〔1〕一样点:开展消费和破坏井田制。
不同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侧重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没有触动世卿世禄制度;魏国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并制定了完好系统的法律维护统治者利益。
〔2〕经过春秋争霸战争,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被破坏;消费力进步,土地私有制开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强化;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既要通过法律打击旧贵族权力,又要镇压农民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