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疑”课堂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六疑”课堂教学法的具体操作程序
“六疑”课堂教学法指的是:一、个人预习质疑;二、小组互动探疑;三、课堂展示明疑;四、老师引导释疑;五、练习反馈检疑;
六、作业巩固去疑。
操作时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个人预习质疑
这个“疑”,首先是老师在学案上设疑,用学案引导学生预习。
这是学生学习的开始。
其次,学生依照老师提前发放的学案,自学新知,边学习边做批注。
学生通过预习对知识有了理解,对问题有了把握,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了确定与思考,还有可能在老师预设的疑问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疑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个过程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为主,长期坚持,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与日俱增。
老师在课堂上巡视检查,发现有跑神的或小声说话的及时提醒,或者看到有方法不正确的及时纠正。
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
二、小组互动探疑
本环节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逐个发言,交流预习成果。
再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长可把问题进行归纳,个性问题帮扶解答,共性问题分工协作,认真交流,探究疑难。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倾听别人的交流成果,还是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都要在组长安排下有序进行,且不可你争我抢,乱作一团。
老师仍然是巡视检查,及时督促。
遇到同学们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拦路虎,也可以即时点拨。
这样,小组成员讨论、互评、追问、质疑、争辩,无论是问题设置,还
是方法探寻,都是学生自主尝试与研究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学会了合作与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内容不同,可长可短,一般在5——10分钟左右。
三、课堂展示明疑
此环节是学习的展开。
各小组可选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既可展示自己组在质疑和探疑环节中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过程或成果,也可提出自己小组在前两个环节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这个“展示”,既是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展示,又是表达能力、学习方法的展示,更是学生知识内化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展示,还是一种探索、创新精神的展示。
这个环节中,老师只是适当引导,点评,各小组在展示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讨论、交流、追问、点评、争辩、质疑,最后明确全班同学共同的难题,为下个环节老师的引导指明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可说、可写、可读、可讲、甚至可画、可唱。
学生的主体性又一次充分彰显,课堂上焕发出蓬勃生机。
此环节一般是课堂上最出彩的时候,也是课堂生成部分的重要环节,大概占时10——15分钟。
四、老师引导释疑
经过前面三个环节,一般性的问题基本解决,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得以彰显。
老师的点拨要精而准,可有的放矢,针对问题,迅速突破。
还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追问、拓展,引导学生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功效。
此环节一般占时5分钟。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师并非从上课起,一言不发,直到这
个环节才说话,实际上,前边几个环节,老师都是穿插其中的,只是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更得到彰显而已。
五、练习反馈检疑
这是学习成果的盘点,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一个检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练习,学生可明白自己学习的达成度,发现自己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再反馈巩固。
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进行白板听写,也可直接在学案上预设好5分钟当堂测试,还可以口述(比如语文课可让学生来一篇口头作文,政治课可提问几个问答题)。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一般3——4道,最好不要超过五道。
而练习题的质量既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也是检验环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六、作业巩固去疑
通过当堂练习,把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反馈出来,教师当堂已掌握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缺憾通过作业的形式再次巩固,最终把达标落到实处。
此环节需要注意的是作业的量,语数外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它科控制在5——10分钟,也可以随堂完成。
内容上既可是课堂上重点内容的巩固,也可是难点内容的突破,还可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和下节课的内容引入进来,做到去除疑难,由此及彼,有序过渡。
“六疑”课堂教学法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思路,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在这一基本模式的指导下根据学科的不同,所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
但一定要注意,“灵活”不是随便。
比如语文,
我们虽然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但一定要做到“三不脱离”:一不脱离实际,二不脱离教材,三不脱离学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和文本的不同创立出适合某课某班的最佳模式。
“六疑”课堂教学法这六个环节既可以在一堂课全部完成,也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分成三节课完成。
比如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这一课就可以一节课完成。
而九年级《孔乙己》这一课需要3课时,我们可以上一节预习质疑课,一节展示释疑课,一节练习去疑课。
又如数学上某单元需要5个课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单元看成一个整体:一节预习质疑课,两节展示释疑课,一节练习反馈课。
这样还可缩短,节约一节课的时间。
目前,在我们学校,在学生素质相对较高的班级,也有把预习质疑环节放在课外进行的。
总之,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模式代表的就是一种教育思想,是思想的实践表达形式。
反过来,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才能表达此思想。
更何况,正如创立“尝试教学法”的邱学华所说:教学情况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也是不科学的。
只要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不变,把各种教学法为我所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运用,不拘一格,教师就会有更大的选择和创新空间,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多姿多彩。
此时,教师已从有模到无模,便可达到“此时无模胜有模”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