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三棵树》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
时间:2017年月日九年级2班教师:翟军召总第课时
课题:《三棵树》
课时: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竞赛法
教具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课。
感知文本
目标展示
学习课文,讨论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讨论切磋
研读重点段落
学习小组完成这些问题(组长组织监督成员完成这些问题)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拓展延伸
进一步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3.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有感情诵读这些语句
学习小组完成这些问题(组长组织监督成员完成这些问题)
安排组员准备进行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跳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依据教材自行探究自学目标。教师巡视指导,察看学生各组讨论情况。
安排组员准备进行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跳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依据教材自行探究自学目标。教师巡视指导,察看学生各组讨论情况。
讨论切磋
师生活动探究难点
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展示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解答。
学生按学习合作小组对自学目标进行展示
各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
学情预测(教师点拨)
讨论切磋
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探究难点
检查学生讨论的效果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展示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评价。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解答。
学生按学习合作小组对自学目标进行展示
各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
学情预测(教师点拨)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诵读一些句子、段落
问题探究
问题展示:
1、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先由同学自言自语,然后小组说,再班上交流。
归纳总结
总结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学生自我总结,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达标检测
请对照苏童在本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学生独立写作,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