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05级2班王光永指导老师:李晓玲副教授摘要:本文以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植户、采茶工、茶鲜叶小贩、茶叶加工作坊主、茶叶经营企业负责人这几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劳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种植户普遍还停留在经验主义上,种植技术水平低,生产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指导、科学管理,;采茶工需求人数不减增加,缺口变大,急缺熟练采茶工;高级制茶师傅的缺失影响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茶叶产业劳动力产业链名山县
Sichuan tea industry chain Mingshan County labor force survey report
Abstract:This thesis is objected by the labor force of industry chain in each segment, reseaching from the planters、tea-pickers、fresh-tea vendors、tea-process workshop owners、tea company mangers.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exis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Most planters are dependent on experimentlism,Low planting technology,Blindness in production, Shortage of sicentific directions and management ; 2. Large amount of tea-pickers are demanded and lack of proficient workers; 3. The lack of advanced tea-makers affects the develoment of process enterprises. Finally, the thesis have come up with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Key words: Tea Industry labor force industrial chain Mingshan county
1 前言
1.1 调查地地域概况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临蒲江,西靠雅安,南接丹棱、洪雅,北壤邛崃,介于北纬29°58′~30°16′、东经103°2′~103°23′之间,幅员面积614.27平方公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两山对峙,一曰总冈山,横越于南,一曰蒙顶山,绵延于北。

最高海拔1456米,二山之间,丘陵起伏,坪岗相连,海拔高度580—750米。

县境属中纬度内陆亚热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4℃,积温4773℃,年降水量1516毫米,蒸发量1017.5毫米,平均湿度82%,年日照对数1053.5小时,无霜期298天。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全县辖20个乡镇、1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5万,其中农村人口23万;有耕地、林
地、荒地75.3万亩,其中酸性,微酸性土壤48.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4.8%,土质、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茶[1]。

1.2 调查地全县茶叶产业概况
作为中国有字记载的人工种茶始祖吴理真的故乡的名山县,种茶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茶叶的规模和产值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全县茶园面积为6673亩,到2008年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6.1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11.46%;现已投产的茶园23万亩,农民人均茶园面积1.13亩[2]。

全县有12个乡镇茶园过万亩,98%的茶园投入春茶生产,更有12.6万名山人从事产茶叶产业相关工作。

全县建立两个茶叶专家大院,成立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

目前全县有高中初级科研人员100多人和大批乡土专家,引进培育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70多个,名山白毫131通过国家良种鉴定。

全县每年茶苗外销5亿多株。

茶叶年产量不断增加,2007年全县茶叶总产量为3048.95万公斤,茶叶产值达6.19亿元;2008年全县茶叶总产量为3620万公斤,茶叶产值达7.4亿元,其中名优茶987万公斤,产值约5亿元[2]。

全县有茶叶专业组织和协会23个,建成集中连片上万亩的茶园3个,名山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

2007年全县有大小茶叶加工生产(初、精)经营厂家548家,有各型制茶机设备6210(台)套。

而2008年全县有大小加工生产(初、精)经营厂家发展到612家,其中乡镇茶叶骨干企业209家,省市县三级龙头茶业企业18家,获得QS认证46家,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17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家[2]。

蒙山茶在200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使得蒙山茶成为全国首个以县为单位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3]。

名山的良种化绿苗木繁育能力,茶叶产业机械化率,茶叶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茅,现在的名山县已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县。

全县茶叶加工产值达10多亿元,产值3000万以上的企业有5家,产值5000万以上的企业有3家。

茶叶产业早已成为名山县的支柱产业,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名山人民致富奔小康。

2 文献综述
2.1国外理论部分
2.1.1 劳动力产权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做了开拓性研究[4]。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经投资形成的人力应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即人力资本,劳动者可以用人力资本出资分享企业的利润,这也称为劳动力产权理论。

2.1.2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5]。

2.1.3 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入,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入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6]。

2.2国内理论部分
2.2.1 产业链的一般定义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产业链将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表现的是不同业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7]。

2.2.2 茶产业链的基本构成内容
现代茶产业链的主链上主要有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基本环节,各环节都与其他相关产业相联系,而科技、信息、安全与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着茶产业链的始终,它追求的是多种形式形成的系统内部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8]。

2.2.3 劳动力商品存在条件理论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看,只要劳动力所有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就完全具备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一般条件,而劳动力所有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只是非自愿的、被迫的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售的必要条件[9]。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商品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3 此调查报告的主要目的
本文主要着力于对名山县茶叶产业链的茶园种植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制作、茶叶流通等各环节劳动力状况调查,了解种植户、采茶工、茶鲜叶小贩、茶叶加工作坊、茶叶经营企业的环节载体及劳动力基本情况、人员构成、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及收入情况等方面相关具体情况。

深入认识名山县茶叶茶叶劳动力群体的真实情况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3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 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植户、采茶工、茶鲜叶小贩、茶叶加工作坊主、茶叶经营企业负责人随机各抽取50个样本。

3.2 调查方法
文献法: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进步增强茶叶行业劳动力状况的理性分析
实地考察法:在名山当地茶叶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深入名山县城、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论文所需的一手相关资料。

半结构式访谈法:与茶叶发展局相关领导、当地茶农、制茶工、茶商等进行访谈。

随机抽样法
3.3 论文时间安排
3.3.1确定调查和研究课题,借助学校图书馆及网络数据库进步搜集相关资料,编写开题报告。

3.3.2名山当地茶叶企业实习两个多月,掌握大量实地一手资料。

3.3.3实习结束后开展系统的资料补充和整理工作:
3.3.4在名山县茶叶局,与局领导进行访谈,并在局档案室搜集文献资料。

3.3.5深入名山县城、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论文所需的更多详尽资料,并进行整理,编排,形成有用的现实依据和材料。

3.3.6 对调查得来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制作相关表格。

3.3.7 撰写并修改毕业论文。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茶叶种植户情况
4.1.1调查茶叶种植户基本生产情况
名山县茶园是以农户型为主的小农式生产,即便是万亩型茶园也是采用分片承包方式承包给农户进行生产。

全县现有种植户种茶农户达6.2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8.6%,茶叶种植户每户平均拥有茶园面积4.18亩[2]。

在调查抽取的50个样本中,种植户拥有的茶园面积最小的有3.5亩,最多的有62亩(万亩茶园承包户之一),拥有10亩左右茶园的种植户较多。

日常的茶园管理由种植户自己完成,在茶叶采摘期必定根据每户种植面积大小确定招多少采茶工。

大多数茶种植户的年茶叶净收入过万元,当地干部说,农民是背上茶叶,骑着摩托奔小康。

4.1.2 茶叶种植与田间管理
茶园在初期购得茶苗种植后,平时要做定期的维护和管理,施肥和打药及剪枝等样样不能少,也不能拖,这会直接关系到种植户第二年的产量和收入。

这副重担一般由种植户家庭里的男性负责;除了日常管理意外,大多的时候销售鲜茶叶也有男性负责。

种植户在进行田园管理时,借助科学的管理方法,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茶农的效益[11]。

可分散的茶园,小户型管理,依然是粗放型,造成了茶园管理的无序与混乱,施肥用药的不合理造成了大量茶叶农残超标,品质下降;科技推广率较低,造成好政策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得不到贯彻实施。

4.1.3 茶叶采摘
每年二月到九、十月份为茶园的收获季节。

茶叶本身就是时辰草。

俗话说得好“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

”该采则采,细水长流,及时采摘,茶叶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种植户要根据茶园面积和采摘时节以及鲜叶价格等因素把握好自己的用工需要,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自己想要的合适的采茶工,还要负责招聘来的采茶工的饮食及住宿等生活问题,这些会直接影响着自己茶园的收益。

种植户家庭中的女士除了安排采茶工每日采茶行程及任务外,更要带领找来的采茶工一起下茶园采茶。

种植户每天天亮就到茶园劳作,晚上安排好第二天事情如去哪采、谁做饭、谁送饭等等才能休息,劳作时间普遍大于12小时;因为其劳动强度较大,所以家庭式种植户普遍比一般农民更显苍老。

4.1.4茶树种植及茶园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构成
表1:茶叶生产的成本构成一览
成本项目表现形式支付形式
土地土地租金基本不考虑或未加计算。

生产资料茶苗、肥料、农药、修剪工具现金支出
劳动力管理中的部分工作,采茶工现金支出
个案:一个典型农户的收支情况
中峰乡某一种植户,家种茶13.5亩,在采春茶时一般请12—15人,从夏茶开始,请4人长期给其采茶,具体了解茶园收入及分配。

表2:茶园收入及分配情况
编号项目支出收入
1 鲜茶叶收入85000
2 购买各种肥料5450
3 购买农药2850
4 支付采茶工劳酬30950
5 采茶工包餐费用3500
6 采茶工往返车费600
7 纯收入41650
表2中,该家庭内是夫妻二人共同经营茶园,夫妻工作时间都很长,人均收入只有2万多元。

若不考虑人工,土地产出率也只有3085元/亩。

4.1. 5 茶叶种植户茶园亩产纯收入情况
茶叶种植户的每亩纯收入高于粮食作物种植户的每亩收入,一般不低于2000元/亩。

在调查中发现由统一管理、指导用肥用药的大型茶园在这方面做的较好,农药方面开支较少。

种植户的收入跟日常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在随机抽样调查的50个样本种植户中,除开用工费用农药、农用肥料开支外,种植户每亩茶园收入(种植户本身劳动成本作为收入纳入其中)收益状况(见图1)。

图1茶叶种植户茶园亩产纯收入情况
图1数据充分的说明,当前种植户因为茶园日常管理、鲜叶采摘时机的把握使他们的亩产收益有了不小的差距,绝大多数每亩4000元以下为主。

经过调查了解到,一般是采用农业部门提供及个人收集的科学的施肥用药方法管理茶园、采春茶把握时机的种植户平均亩纯收益在四千以上。

部分只按自己经验、茶园面积小的农户在茶园管理上仍延续粗放型,亩纯收益较低。

4.2采茶工的情况调查
4.2.1采茶工的基本情况
名山县是四川重要的产茶区域,茶叶产业规模庞大,仅在采茶这个环节,名山县投产的二十三万亩投产茶园就需要采茶工近二十万人,而本县从事茶叶产业工作的总人口才十三万人,茶叶采摘人口更是不到十万,缺口非常大;因此每年县政府各机构和种植户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招募采茶工,县茶业发展局近几年数据显示每年外来采茶工达十万余人次。

采茶工在整个茶叶产业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现在各地采茶工都非常紧缺,特别是名山县这类产茶大县。

现在的种植户为了找到和稳定熟练地采茶工,在各方面条件上都尽最大的努力,包吃包住,对于自己固定的熟练采茶工还提供来回车费等等,采茶工的收入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4.2.2采茶工的性别比例与年龄状况
采茶工大多以女性为主,在随机抽样的50个样本中,女性有42人,男性有8人。

在采茶工的性别构成调查中,女性占据主力,男性很少在采茶环节出现,主要是由于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成本机会两方面影响。

采茶对于男性来说,大多感觉不适合,耐心不足,在采茶这种细致的工作中缺少了韧性,而男性又有太多就业机会选择,到城市打工,搞建筑和修路等体力活,其工资比采茶更多,也更稳定,留守在家的女性就因而成为茶农的救命草,
采茶工的主力军。

在采茶工样本年龄状况调查中,35—55岁为主,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分时段的出现在茶园地里,而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很少出现(见图2)。

图2采茶工的年龄构成(人数)
4.2.3 采茶工的来源情况
采茶工的来源涉及很广,名山采茶工的来源主要集中于本省和本市无茶区,特别是无茶农户:周边城市如邛崃、眉山、洪雅、乐山等,雅安当地主要来自于芦山、荥经、宝兴。

名山县本县劳动力占主流,但在调查中发现,名山当地采茶工低于外地过来的采茶工,名山的采茶环节依赖于外援劳动力。

(见图3)
图3采茶工的来源情况(人数)
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倒闭,就业机会减少,因而在今年的采茶工里有一部分是返乡的女性农民工,她们的加入让今年的春茶市场有了更多
的活力,总量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4.2.4 采茶工的工作与收入情况
在今年,采茶工采摘的早春茶的收益为每斤在8—10元/斤,一般采茶工采摘在5—7斤,每日收入大多在在四十元到七十元。

而在春茶后期,鲜叶价钱大幅下降,茶叶产量猛然增加,采茶工的收益在2—3元/斤,一般采茶工采茶在20—30斤,每日的收入四十到六十元之间。

采茶工根据个人技能情况和熟练程度不同,每天的收入也会不同。

每天收入低的有在三、四十元的,高的也有七、八十元。

图4 采茶工收入情况
采茶工的劳动时间要在茶园里来回走动一整天,一般长于12小时,每天早上6:00左右出发,晚上7:30左右回来,日复一日,劳动强度非常大。

她们不太稳定的收入,较大的劳动强度,日晒雨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采茶工的缺失。

采茶工的工作期限相对自由,她们大多自家也有田地,在农忙时节,她们会放弃采茶,回家务农,因而在春茶后期正处5月农忙时,大多数种植户都缺采茶工,无不为茶园里名优茶无人可采而发愁。

4.3 茶叶小贩的情况调查
4.3.1茶叶小贩的基本情况
鲜茶叶小贩是在茶叶种植户和茶加工企业(作坊)之间从事买卖鲜茶叶的中间人,在名山的乡间路口,都可以遇到。

全县在春茶采摘时共约近千名鲜叶小贩,随着夏茶的跌价,中间差价的剧减,许多人纷纷转行,真正固定鲜茶叶小贩只有约400人。

4.3.2 鲜茶叶小贩的人员构成及工作内容
绝大多数的鲜茶叶小贩是男性,年龄均在30岁左右,更多的年轻男子还在加入这一群体。

他们在茶叶采摘时节,借助自己的运载工具不停的穿梭在茶园田头和山里山外,每
天在上午九点左右开始,晚上七点左右结束一天工作而结束。

鲜茶叶小贩采用现款现货的方式收购鲜茶叶,又以现款现货的销售行为转手给茶叶加工作坊(企业)。

每天现款收购后,又立马现款倒卖,他们从不担心收购的鲜叶无人要,因为名山遍地的茶叶加工作坊(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因而他们的经营风险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

这种风险小、利润可观的行当正吸引着80后男子们不断涌进,也为那些想做生意的人积累了原始资本,为他们的转行或进入加工环节奠定了资本基础。

4.3.3鲜茶叶小贩的收入与其他
鲜茶叶小贩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买卖鲜叶之间的差价,他们在春茶采摘时节每天的收入一般两三百元,多的甚至可达五百元。

随着茶叶种植户交通工具的更新和各地就近而建的鲜叶市场初具规模及大的加工茶厂定点收购,茶叶小贩的生存环境已越来越差,差价收入也越来越低,从以前正常情况下一年轻松收入五、六万元,到现在艰难挣到两三万。

差价收入的降低,使得已经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小贩们给自己转型奠定了基础,春夏茶过后小贩群体逐渐分离,纷纷转型。

他们有的自己筹集资本开设小型作坊,成为小业主;有的去大茶厂专门从事收茶;剩下的还有部分转行了。

4.4茶叶加工作坊(企业)情况调查
4.4.1茶叶加工作坊(企业)基本情况
名山县全县有大小加工生产(初、精)经营厂家发展到612家,其中乡镇茶叶骨干企业209家,省市县三级龙头茶业企业18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茶企才3家。

在中峰、红岩等乡镇调查中发现,名山的加工作坊(企业)遍地开花,一片争鸣的景象,有煤炭堆的地方就有茶叶加工作坊。

加工作坊(企业)制茶车间环境简陋,设备陈旧,缺少高素质人才,管理水平低,随意性大。

4.4.2茶叶加工作坊(企业)的规模和产品定位。

茶叶加工作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为家庭式作坊(企业),一两个人就可开厂搞茶叶,更多的基本上是家庭店;员工人数少,多为作坊(企业)主的亲戚和邻居。

茶叶加工作坊(企业)炒制的茶叶囊括了中国六大茶、十多种茶品;但由于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做散茶和毛茶(初级茶)。

产品定位较低,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品牌和品质,以产量求效益的粗放型生产,因而作坊(企业)效益一般。

调查中发现,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有好的设备,但因为请不到高级制茶师傅,制茶品质得不到提升,只有诉求于产量来创效益;小的加工企业没有资金和设
备方面的支持,不奢求创新品制造高品质茶叶,也是靠量来寻求点点利润。

4.4.3 茶叶加工企业的工作内容及人员构成
茶叶加工企业(作坊)主白天安排茶叶收购的相关事情,家庭型小作坊则自己带着老婆到鲜叶市场采购鲜叶,待鲜叶摊凉好后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必须立即加工,加工企业(作坊)的师傅们经杀青、揉捻、烘干等制作工艺程序将鲜茶叶制成毛茶或成品散茶。

中小型茶叶加工作坊往往以向县城的茶叶销售企业和外地茶商提供成品散茶或毛茶,相对大型的茶叶加工企业充当外省茶商的代工或向本地大型销售型的茶企提供成品散茶。

因制作茶叶的企业(作坊)大多处于半机械化,又因上品茶叶的特殊性,使得需要大量繁重的人力劳动,特别是长时期长时间的熬夜制作茶叶,所以其工作人员大多为男性,女性很少。

在调查的50家茶企业(作坊)200个工人样本中,男性为182人,占91%;女性为18人,占9%;而且从事工作性质的几乎都是辅助性岗位。

茶叶加工企业(作坊)一般不定时制茶,大的加工企业采用倒班的形式24小时开工;制茶师傅们的劳动时间大约八到十个小时;因其大多在夜间工作,劳动强度较大。

4.4.4 茶叶加工企业(作坊)员工人数与利润水平
在50家茶叶企业(作坊)规模样本调查中发现,5名员工以下的茶企业(作坊)16家,占32%;5—10名员工的茶企业(作坊)27家,占54%;11—30人茶企业(作坊)5家,占10%;30名员工以上的茶企业(作坊)2家,占4%。

由于制茶需要一定技术,再加上较大的劳动强度,制茶员工的工资水平都在1500元到3000元左右。

图5 茶企业(作坊)员工规模
在50家茶叶企业(作坊)利润样本调查中发现,茶叶企业(作坊)利润没有低于十万元,但超过百万利润的也是凤毛麟角,他们的整体利润情况较为一般(见图6)。

图6茶企业(作坊)年利润调查
茶叶加工作坊或企业往往是以产量来求得利润,加工一斤春干茶有几十元的利润,而夏秋干茶只有几元钱的利润空间。

又因为其是现钱购买鲜叶来加工,而后又因部分赊销的形式给茶叶销售企业,因而风险相对变大。

4.5 茶叶销售企业和经营部的情况调查
4.5.1茶叶销售企业和经营部的基本情况
名山县的茶叶销售企业和经营部大多在县城里,他们从自己合作的作坊或散户那里收购适合自己的毛茶或成品散茶,经自己的精加工厂细分类和提香,装进自己的包装后进行流通环节的批发和销售;有的销售企业直接进行分包装销售。

茶叶销售企业和经营部处于产业链的最后一环,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更是利润最为丰厚和风险最大的一环,茶叶销售企业每年要动辄多则上千万,少则百多万的资金进行茶叶的收购和经营活动;茶叶销售经营部动用的资金略低些,一般几十万元就可以开辟平台。

4.5.2茶叶销售企业和经营部的工作内容及经营形式
茶叶销售企业和经营部作为产业链的极其重要的一环,主要进行茶叶批发和零售业务。

名山县县城有专一的西南地区较大的“原料型”干茶叶批发市场。

在这里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位四川省内外的茶商过来采购茶叶。

批发的茶叶种类齐全,有专为外省茶商制作的“碧螺春”、“竹叶青”、“龙井”、“乌龙茶”等等,也有本地的甘露、毛峰等绿茶和藏茶。

茶叶销售企业规避了赊销的风险,采用代理销售和先打款后发货的形式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大部分茶品在省内销售,约有1/4的总量销往省外,可惜的是本县茶企老板们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特别是对外省销售时,更是缺少“抱团”打品牌的精神,多、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