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B.耐旱
C.耐盐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化肥B.农家肥
C.农药D.淡水
答案 1.C 2.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不同要素(如生物、淡水)的作用。
由题意,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碱性特征。
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盐碱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如果缩短滩涂改造的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以降低盐度。
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及景观图,回答3-4题。
3.景观图中的高大树木,俗称猴面包树。
树干虽然都很粗壮,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
这种像多孔的海绵的木质最利于储水。
据此分析,它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解析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8.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答案7.C8.B
解析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
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
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9-10题。
9.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9.A10.C
解析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二、综合题
11.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2.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资料,分析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该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
(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
(3)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的统一变化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解析第(1)题,野象生活的北界在商周时期可到达黄土高原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气候应比较暖湿。
第(2)题,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需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进行分析,答题时应凸现地理要素的整体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