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收购斐雪派克 海尔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收购斐雪派克海尔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任芳
【摘要】2012年11月6日,海尔在分别得到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青岛市商务局对增持项目的批准后,以每股1.28新西兰元的要约收购价格.成功收购新西兰家电制造商斐雪派克电器有限公司(Fisher&Paykel,以下简称斐雪派克)超过90%的股份,并按照收购条例,书面通知并强制收购尚未接受海尔要约的股东股份。
【期刊名称】《电器》
【年(卷),期】2012(000)012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收购价格;全球化战略;海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青岛市
【作者】任芳
【作者单位】《电器》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2012年11月6日,海尔在分别得到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青岛市商务局对增持项目的批准后,以每股1.28新西兰元的要约收
购价格,成功收购新西兰家电制造商斐雪派克电器有限公司(Fisher & Paykel,
以下简称斐雪派克)超过90%的股份,并按照收购条例,书面通知并强制收购尚
未接受海尔要约的股东股份。
据了解,海尔此次收购斐雪派克共花费9.27亿新西
兰元(约合7.66亿美元),是继2011年7月以100亿日元(约合1.28亿美元)收购日本三洋旗下的白电业务以来,又一次成功的海外收购案例。
海尔的全球化战略得到进一步推进。
困境中的“初识”
对于此次收购,新西兰人表现出痛失所爱的沮丧。
据当地媒体报道,新西兰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拥有斐雪派克电器。
斐雪派克是新西兰的骄傲,甚至被誉为“国宝”级别的家电制造商。
“斐雪派克被收购让人从情感上难以接受,它是新西兰人的心头肉。
”一位新西兰人表示其祖辈均很喜欢斐雪派克。
作为新西兰骄傲的斐雪派克,目前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新西兰、意大利、泰国、墨西哥和美国五大生产基地,以55%的市场份额位居新西兰市场第
一位,在澳大利亚市场居第二位。
产品覆盖高端冰箱、洗衣机、洗碗机、干衣机、灶具等,年产量约为120万台。
创立于1934年的斐雪派克,以创始人Woolf Fisher和Maurice Paykel (Fisher 为Paykel的姐夫)的名字命名,于1979年在新西兰证券交易所上市。
公司最高
决策人一职先后由Woolf Fisher、Maurice Paykel以及Maurice Paykel的儿子
担任。
公司前期主要进口冰箱和洗衣机,公司成立几年后开始从事洗衣机制造,1968年开始,产品销往太平洋及东亚地区,80年代末开始进入欧洲市场。
在产品方面,从最初组装洗衣机和冰箱开始,到发布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自动洗衣机技术Smart Drive、DishDrawer双抽式洗碗机、掺铟无痕缎纹不锈钢产品以及发布世界上第一个大容量顶部加载干燥机SmartLoadTM等,斐雪派克一直秉持革
新传统、关怀人性的理念。
此外,公司还将新技术公开,不断为行业带来变革,赢
得了良好的口碑。
或许正是立足消费者需求、坚持创新,斐雪派克一直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后,开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如2003年与惠而浦签订合作协议,并先后收购美国厨房电器生产商与分销商Dynamic Cooking Systems Inc以及意大利厨房电器商Elba。
然而,好运并未一直眷顾这个家电制造“宠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斐雪派克的销量开始大幅下滑,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洲市场的销售额均出现长期连续下滑的状态,沉重的债务使其逐渐陷入困境。
斐雪派克曾对外公布,受电器需求量下降以及生产公司转入到墨西哥、泰国和意大利所花费的成本影响,2008年4月~2009年3月共亏损9530万新西兰元,而上一财年,公司还处于大幅盈利状态。
据新西兰媒体报道,斐雪派克公布亏损情况后,与新西兰银行商定了救援计划,包括向策略投资者发行股份等措施。
此时,一直想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品牌而不断进行海外市场扩张的海尔,看中了这个正身处困境的“伙伴”。
2009年5月27日,斐雪派克在网站上公布了股权融资计划。
随后,海尔以2850万美元获得斐雪派克20%的股份以及两个董事会席位。
海尔与斐雪派克的合作就
此展开。
三年互助的“伙伴”
2009年5月27日,海尔成为斐雪派克最大的股东后,斐雪派克的股价立刻上涨,涨幅超过50%。
另一方面,中信证券在研究报告中上调海尔未来3年的每股收益
至0.72、0.89和1.09元,净利润年增长率分别为26.3%、23.6%和22.5%。
海
尔不仅受益于斐雪派克在高端市场的营销和研发资源,对把握全球用户需求、开拓全球高端市场等方面也收获颇多。
据媒体报道,海尔成为斐雪派克股东的同时,还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
内容包括开
发高端家电,为两家公司的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在全球基础上加强企业合作,规划公司与产品的发展,利用、补充和强化两家公司的技术优势;协调两家公司的全球生产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公司采购的成品、元件、材料和机械以降低采购成本;在全球基础上加强售后服务合作。
海尔与斐雪派克的合作项目很多,特别是洗衣机研发制造技术。
如洗衣机的碳发电技术等。
2010年底,海尔与斐雪派克共同研发的匀动力洗衣机,颠覆传统水平旋涡式洗涤模式,创新上下翻滚洗涤模式,具有省水、防缠绕、低磨损等特点,开创了洗衣机行业均匀洗涤新时代。
该产品获得IFA国际消费电子展颁发的“2010年度最佳技术创新奖”。
2011年3月,海尔与斐雪派克进一步签订“绿色洗涤技术研发合作协议”。
2012年,海尔推出的“水晶”系列滚筒洗衣机,是与斐雪派克共同开发的又一力作。
产品采用“S-D plus芯变频”技术,具有噪声低、洗净度高、节能环保等特点。
此外,斐雪派克还为海尔设计生产直流电机。
据了解,首批产品已于2012年4月交付海尔使用。
斐雪派克曾表示,与海尔的合作打开了通往中国市场的大门,还可以将销售推进到中东及非洲。
这是斐雪派克凭借一家之力很难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市场,海尔获得独家营销和分销斐雪派克家电的资格。
海尔将斐雪派克定位为高端子品牌,并协助其冰箱、洗衣机进入中国高端百货商场。
在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市场,斐雪派克则协助海尔拓展品牌产品。
志在必得的收购
2012年9月11日,在经过三年多可谓相得益彰的合作后,海尔向斐雪派克发出全面收购要约,拟以每股1.20新西兰元的价格实现对斐雪派克的完全控制,对其估价为8.69亿新西兰元。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
斐雪派克的独立董事们一致建议股东拒绝海尔的收购要约。
斐雪派克董事会主席Keith Turner表示,这是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亚
太地区独立咨询、投资机构Grant Samuel公司提供的报告,并听取专业建议和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建议。
“斐雪派克的合理股价应该在1.28~1.57新西兰元之间”,Keith Turner说,“因此,我们建议股东们不要接受海尔的收购要约。
”
对此,海尔当时回应称,斐雪派克独立董事们的估值范围过于乐观,没有准确考虑斐雪派克未来五年战略计划包含的风险。
海尔新西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尔白电集团总裁梁海山认为,如果要约不成功,斐雪派克的股价很可能会大幅下滑。
要约收购受阻1个多月后,海尔于2012年10月18日将收购价格提升至每股
1.28新西兰元,相对于斐雪派克收购前的股价溢价71%,与斐雪派克的主要投资者达成了共识。
2012年11月6日,海尔收购斐雪派克在分别得到新西兰海外投
资办公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青岛市商务局的批准后尘埃落定。
目前海尔拥有斐雪派克超过90%的股份,剩下的便是按照收购条例,书面通知并强制
收购尚未接受海尔要约的股东的股份,以9.27亿新西兰元实现对斐雪派克的全面
控制。
有意见认为,斐雪派克规模太小,对于年收入上千亿元的海尔来讲影响甚微。
根据海尔公布的资料,2011年年收入为233亿美元。
2012财年,斐雪派克的总收入
仅为10.38亿新西兰元(约合8.41亿美元)。
对此,海尔表示,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任何有利于公司发展并对当地市场、消费者乃至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合作机会都在海尔的考虑范围之内。
此次增持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有助于海尔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欧美市场稳固地位。
斐雪派克拥有诸多的技术专利以及研发资源。
海尔和斐雪派克的更进一步合作,能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真正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继续强化海尔的全球竞争优势,在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全球市场中保持领先和增长,并实现双方在研发、制造和营销等多方面的双赢。
梁海山表示,海尔对目前的状况非常满意,未来将通过与斐雪派克的进一步合作,
更深层次地实现海尔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在收购前梁海山曾承诺,斐雪派克将保持公司的独立运营和当地管理团队,海尔将支持斐雪派克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高端品牌。
“海尔缺乏高端品牌,但全球开拓能力强,正是这样的互补性优势促成了此次收购的成功。
”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媒体表示,“新公司的定位将不仅仅是高端品牌的保留和发展,而是不断产生颠覆性创新,在世界上产生引领作用。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海尔在菲律宾、泰国等三洋工厂均实现盈利,这为此次收购后的整合重组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