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中
期中考试就要来了,各科目都要复习了,那么,同学们复习好历史知识点了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中之一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召开
(1)背景:①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②国内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时间与地点:1956年,北京
(3)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失误
(1)主要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失误原因:
①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影响:① 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② 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调整: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二、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新产品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
①邓稼先: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
(注:“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②王进喜:参加大庆油田会战,为中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作出贡献,被誉为“铁人”
③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被誉为“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中之二
一、动乱和灾难
1.时间:1966~1976年
2.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发动“文化大革命”。
(2)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3.开始:
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4.动乱表现:
全国出现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受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迫害,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5.抵制抗争:
①“二月逆流”: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对“文革”的错误
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四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百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被“_”镇压而结束。
但它为粉碎“_”奠定了群众基础。
6.“文革”的实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危害:①政治上长期动乱;
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
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
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8.“文革”教训(启示):
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刘少奇于1969年11月,原国家副主席被迫害致死,是“文革”最大的冤案,表明在“文革”时期,民主与法制已被严重践踏。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9.13事件)
(1)时间:1971年9月
(2)原因: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政变被粉碎,林彪出逃,机毁人亡。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时间:1976年10月
(2)背景:
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集团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集团,十年动乱结束。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中之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②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底
3.主要内容:
①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表现
①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2.影响:
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中之四
改革开放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一、对内改革
改革目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发展生产力。
1、农村改革
①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以济发展。
②时间、地区及方式: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③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四次调整或变革及其结果。
(1)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城市改革:
(1)时间:1985起
(2)重点:国有企业
(3)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二、对外开放:
①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
现代化建设。
②开始: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
③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开放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
后来增设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经济开发区是——上海浦东开发区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确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提出改革开放,并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十二大(1982年)强调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十三大(1987年)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的基本路线,作出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
4.南方谈话(1992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什么说)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三、解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
判断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