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相关的细胞外囊泡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胶质细胞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巨噬细胞,因此是抵御 病 原 体,保 持 脑 内 稳 态 的 第 一 道 防 线 。 [32-34] 小 胶 质 细 胞 可 通 过
产 生 趋 化 因 子 、细 胞 因 子 和 自 由 基 ,即 活 性 氧( R O S )和 一 氧 化 氮 (NO)来调节炎症反应,从而参与免疫调节。既往有研究证实,小 胶质细胞起源于卵黄囊来源的红系 - 髓系前体细胞,然后迁移到 发育中的胚胎神经上皮中 [3]。小胶质细胞可作为长寿细胞存在于
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够在没有外周髓样细胞帮助的情况下进行有
效的自我更新。在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细胞类型中,小胶质 细胞是迄今为止最活跃的细胞类型,它们不间断的监测着周围的 组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错误地认为是静止 的细胞:默认状态不活跃,但在神经系统损伤时可以做出反应。直 到最近对健康小鼠大脑的实时成像显示,即使在没有损伤的情况 下,小胶质细胞也是不稳定的细胞,表明小胶质细胞在持续感知周 围环境和监测邻近细胞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过去十年里,新 的基因工具和成像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小胶质细胞的相关研 究进展。有关小胶质细胞生理功能的探索逐步深入,发现证实了: 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可为神 经元提供营养支持;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突触的连接和重塑 以及神经回路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5
·综述·
小胶质细胞相关的细胞外囊泡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李岱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摘要: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巨噬细胞,因此是抵御病原体,保持脑内稳态的第一道防线,小胶质细胞对关于稳态的任 何威胁作出反应时发挥着核心作用。细胞外囊泡是一类细胞来源的膜性囊泡家族的统称。近年来,关于细胞外囊泡领域的研究数量迅速增长, 细胞外囊泡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作用被不断发现。本文对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细胞外囊泡;中枢神经系统 中图分类号:R329.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5.027 本文引用格式:李岱 . 小胶质细胞相关的细胞外囊泡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5):64.
1 小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囊泡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细胞来源的 膜性囊泡家族的统称。原则上,这种囊泡可以在包括细菌在内的 几乎任何类型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内外被检测到。关于细胞外 囊泡描述的最早的报告可以追溯到 1946 年,当时被称之为“促凝 血小板来源的颗粒(pro-coagulant platelet-derived particles)[1]。
2 总结
近年来,关于细胞外囊泡领域的研究数量迅速增长,细胞外囊 泡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作用被不断发现。这些研 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 - 胶质细胞间的复杂 相互作用的理解。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目前已经成为研 究的热点,尤其是其在突触重塑、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以及在炎 症背景下对邻近细胞的作用方面。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随着细胞 外囊泡分离提取、分析和设计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细胞外囊泡的 相关研究也将提速,关于细胞外囊泡的新的生物学功能将被逐步 揭示。
此后,Peter 等人的研究认为微粒是血小板的惰性产物,命名其为 “血小板尘埃(platelets)”[2]。一项在果蝇中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
发现,成形素可以通过一种膜性囊泡透过上皮细胞进行传播。 另 外两项研究通过对胚鼠脑组织以及未分化皮质神经元的观察发 现 ,胞 外 膜 性 颗 粒 对 神 经 组 织 的 发 育 和 修 复 起 到 了 一 定 的 作 用 。 这些研究揭示了细胞外囊泡在调节神经元发育和突触活动方面 的新的作用。 1.1 细胞外囊泡的起源和功能
外 泌 体 标 志 物 包 括 CD63 和 CD81,以 及 ESCRT 中 的 TSG101 和 A L I X 。 然 而 ,上 述 外 泌 体 标 志 物 也 同 样 可 在 微 泡 中 发 现 ,这 使 得 依靠生物标志物来完全区分外泌体和微泡变得困难。 1.2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
小胶质细胞在脑组织病理中被发现的历史十分悠久。Pio del 等人于 1919 年首次在脑组织病理实验中观察描述了小胶质细胞, 并提出了“小胶质细胞”的名称。当时小胶质细胞被认为是对损 伤迅速反应的吞噬细胞,因此相关研究几乎全是在病理背景下进 行的。尽管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小胶质细胞在疾病病理过程中作用 的文献,仍有许多争论有待解决。作为大脑的固有免疫细胞,小胶 质细胞对关于稳态的任何威胁(如:病原体、内源性错误折叠蛋白、 恶 性 细 胞 等)作 出 反 应 时 发 挥 着 核 心 作 用 。 但 在 一 些 情 况 下 ,小 胶质细胞可导致突触连接的异常丧失,进而发生显著地神经退化。
外泌体和微泡是细胞衍生的膜性囊泡,可由许多细胞分泌,作 为将蛋白质和脂质释放到细胞外的一种手段 [24]。我们特指通过
内吞而来的小泡,即细胞内吞的过程,即细胞将细胞外物质以及膜 蛋白和脂类内化的过程。外泌体,一般特指由细胞内吞时,即细胞 将胞外物质、膜蛋白和脂质内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小泡。在内吞 过程中,细胞质膜内陷(由外向内)产生早期内体(endosomes),早 期内体经过进一步的内陷过程形成多囊的腔内囊泡(intraluminal vesicles,ILVs)。随后这些腔内囊泡可与细胞质膜再次融合并向 胞 外 释 放 出 外 泌 体。 另 一 方 面,微 泡 是 指 所 有 来 源 于 细 胞 的 膜 性 囊 泡,包 括 源 自 质 膜 的 凋 亡 小 体。 微 泡 的 形 状 可 变,直 径 多 为 0.1-1mm,通常源于细胞质膜向外出芽的过程。相比之下,外泌体 的体积要小得多(30-100nm)。无论是外泌体还是微泡,这些囊泡 中不仅携带着胞膜相关物质,也携带了大量的胞浆,因而包含了遗 传物质。外泌体膜向外萌发过程可由内体分选复合体 (ESCRT) 或 由鞘氨酰肌醇酶以不依赖 ESCRT 的方式进行调节 。 [25,26] 常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