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PTL3及ABCG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法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NERD的愈显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及单纯西药治疗, 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通督导气法包括针刺、整脊、埋线等多种方式。

郑斌娜等[22]将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结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GERD相比单纯西药治疗, 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改善反酸症状,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刘锡坚[23]在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 相比单纯西药治疗组, 更加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状态。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GERD的整体效果比较突出。

当前西医对于GERD的治疗主要是以抑制胃酸分泌以及促进胃肠道动力为主, 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并且停药之后病情容易反复, 整体治疗效益较差。

借助中医药治疗, 其可以实现标本同治的疗效, 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 同时对于胃酸分泌有比较突出的干预效果, 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的问题。

今后需要立足于中医理论, 以系统化辨证、规范化用药等原则, 结合当代科学的多样本、多中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深入探讨总结中医药治疗GERD的方法、疗效, 从而提供更加完善的GERD相关中西医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辰, 王建安. 内科学(上册).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450.
[2]张玲, 邹多武. 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临床荟萃, 2017, 32(1):1-4.
[3]张声生, 朱生樑, 王宏伟, 等.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 25(5):321-326. [4]杨芸峰. 运用“和”思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学报, 2018, 33(12):2366-2369.
[5]刘大铭, 孙慧仪, 张雯, 等.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初探. 环球中医药, 2018, 11(12):1985-1987.
[6]谭雪, 孙杨, 孙志文, 等. 谢晶日教授基于“无郁不成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 中国中医急症, 2018, 27(12):2225-2226. [7]陆为民, 徐丹华, 周晓波.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3):703-705. [8]周滔, 陈瑞琳, 牛柯敏, 等. 危北海教授从“虚、气、火、瘀”
病因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
志, 2018, 26(9):788-790.
[9]谷红苹, 马伟明, 倪约翰, 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马伟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
36(12):2975-2978.
[10]赵春友. 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7(2):252-253.
[11]周燕, 薛博瑜, 李保良, 等. 乌梅丸改善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 中药材, 2016, 39(5):1169-1172.
[12]包玉花, 孟文高. 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 2018, 33(21):3192-3193.
[13]孙建水. 旋覆代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 2018, 37(10):21-22.
[14]叶旭挺, 戴兆燕, 许素瑜. 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8, 34(2):112-114.
[15]王彩灵, 杜斌. 单兆伟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河北中医, 2018, 40(1):11-13.
[16]杨旭, 潘飞辰, 李平. 沈洪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证经验.
河北中医, 2015, 37(5):653-654.
[17]周海新. 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4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18):204-207.
[18]朱洁梅, 江山, 陶淑华, 等. 陶氏柔肝饮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 26(9):
733-741.
[19]谢洁如, 陈广文, 覃露, 等. 中医外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9):1793-1796.
[20]李华岳, 马昕宇. 针刺督脉背段联合中药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 2018, 37(11):1229-1234. [21]汤丽群, 李丹慧, 陈朝明. 通督导气法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2018, 34(4):54-57. [22]郑斌娜, 冯玲. 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结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促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
志, 2018, 26(10):840-844.
[23]刘锡坚. 耳穴压豆对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患者疗效及胃动素影响. 光明中医, 2017, 32(23):3451-3453.
[收稿日期:2019-01-23]
ANGPTL3及ABCG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
关系分析
黄红莉 肖川 牛立志 陈继冰 刘卫群 杨惠妃
【摘要】 冠心病是多因素疾病,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 进而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血管生成素相关基因3(ANGPTL3)是具有抑制脂蛋白酯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升高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水平等作用影响脂质代谢。

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基因多态性的缺乏能够提高ABCA1表达, 从而为人体内胆固醇的流出提供其他途径。

本研究为了了解ANGPTL3及ABCG1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的关系, 探讨冠心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 冠心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基因多态性;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DOI:10.14164/11-5581/r.2019.16.136
作者单位:510665 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PCR室
冠心病是一种产生于脂质代谢不正常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 该疾病的病症表现为人体动脉腔变窄, 血液流通不畅, 心脏缺血伴随心绞痛, 严重者可致休克或晕厥, 甚至危及生命[1]。

基于上述内容, 本文以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了解ANGPTL3及ABCG1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的关系。

1 冠心病基因多态性的近年研究
1. 1 影响脂质代谢的基因 ①载脂蛋白A基因:能够发挥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并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干扰血浆甘油三酯(TG)浓度。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高加索人、非洲人以及蒙古人等群体中, 该位点的多态性都与血浆TG浓度的 提升存在明显的关联性[2]。

②载脂蛋白E基因:贾跃胜等[3]提出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时间与病情的恶化, 这就表示ApoE基因多态性是属于典型的内在遗传因素, 会对个体间的血脂浓度产生严重影响。

③载脂蛋白B基因以及脂蛋白酯酶基因等。

1. 2 影响血栓形成的基因 凝血因子Ⅴ基因、凝血因子Ⅶ基因(FⅦ)是外源性凝血机制开启的重要因子, 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内源性凝血机制产生干预及影响[4]。

FⅦ活性与FⅦ基因8号外显子的Arg353G1n多态性存在显著关联性。

彭澍等[5]提出冠心病患者Bβ-148T和-455A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455G/A及-148C/T的基因型频率相较于健康人群来说会有显著的提升。

1. 3 影响血管舒张及收缩的基因 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基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

科学家发现, 两个新确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常与有19~20个Kringles的脂蛋白a(LPA)等位基因相伴。

2 ANGPTL3及ABCG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2. 1 ANGPTL3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关研究显示, ANGPTL3基因+90782C/G多态性CC+CG基因型对于冠心病的频率非高, 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诱发冠心病的风险。

其因素在相关感觉中被明确为冠心病遗传危险因子, ANGPTL3基因有可能成为冠心病发病易感基因。

ANGPTL3基因+ 90782C/G多态性CC+CG基因型对于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几率非常高, 从而提高了心肌梗死发病几率。

对于ANGPTL3基因+90782C/G多态性CC+CG基因型病患会造成冠状动脉病变非常严重。

此外, ANGPTL3基因+90782C/G 三种基因型与血脂水平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 当ANGPTL3基因+90782C/G多态性如果处于对血脂水平不形成影响时会提高冠心病发病几率, 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也会有增加[6]。

2. 2 ABCG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其疾病对健康身体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在相关研究中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从本质上是针对局部损伤所形成的保护性炎症, 在医学界中被称之为纤维增殖性回应[7]。

当其损伤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 其回应由于过度成为了一种新的疾病。

在形成新的疾病过程中会出现斑块形成, 并在形成时脂质沉积成为了最明显的表现, 这也是损伤反应最早期特征之一。

在发病初期所形成的斑块, 其脂质核心相对较小, 而且纤维帽比较厚, 其斑块则会表现出稳定状态。

但随着泡沫细胞不断消灭以及血浆脂类的不断沉积。

所形成的斑块中的脂质核心会有所增加, 而且其纤维帽也会慢慢变薄, 让较为
稳定的斑块转变为不稳定状态, 从而诱发急性心肌缺血、梗死或猝死等疾病。

在许多流行病学研究中, 如美国研究学者Framingham, 针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8]。

还有许多研究成果中显示, HDL-C水平过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酷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发生变化之后会提高冠心病的发病几率。

还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 腺苷三磷酸(ATP)结合盒转运子在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合成以及随机对照试验(RCT)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

1999年研究发现的纯合突变导致α-蛋白血症(Tangier 病), 其主要病征表达为血浆HDL-C表现出了缺失的状态。

当细胞内大量胆固醇酯经过沉积之后会在人体的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肝、脾甚至皮肤中形成沉积, 增大了早发性冠心病的发病几率。

ABCG1的具体功能目前并没有得到明确。

在当前的研究中显示, 巨噬细胞在与氧化以及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特殊氧化固醇之后, 会形成脂质负载“泡沫”细胞, 对于ABCG1mRNA的诱导非常高[9]。

相关研究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肝脏X受体(LXR)激动剂有利于胆固醇从外周细胞转运到肝脏, 并可以排出体外。

还有相关研究文献证实, 遗传变异能够对ABCG1造成影响, 对胆固醇代谢功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 ABCG1已经被列为了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易感性的候选基因[10]。

3 ANGPTL3及ABCG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总结3. 1 关于ANGPTL3 ANGPTL3是一种归属于血管生成素和血管生成素蛋白的分泌蛋白, 在人体内被定位为1号染色体, 其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数量分别为7和6 。

相关研究表明, ANGPTL3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与其启动子区域内的LXR反应元件有着较大的联系。

胰岛素和ANGPTL3也存在关联性, 一方面, 胰岛素含量的下降能够引起ANGPTL3表达的上升。

另一方面, 人体内脂质代谢的失衡影响到糖代谢的进行, 直接导致患者代谢类疾病的产生[11]。

3. 2 ANGPTL3功能 一般认为, 人体内的ANGPTL3并不能够长时间的抑制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12]。

但从ANGPTL3对脂肪细胞的直接作用上看, ANGPTL3能够通过与脂肪细胞的结合促使脂肪细胞将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出来, 将其运送到肝脏并合成甘油三酯和葡萄糖, 从而提高人体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13]。

3. 3 关于ABCG1 ABCG1是一种能够作用于细胞内部胆固醇流出的物质, 对于人体主动脉的作用较为明显, 其活性的降低对于主动脉内皮细胞中胆固醇含量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而同时胆固醇含量的降低对提高内皮功能有着较大的作用。

人体中的ABCG1能够作用于羟基胆固醇和氧化固醇, 通过其转运功能将这类型胆固醇带至HDL内, 从而抵抗细胞坏死, 做到心血管疾病的良好预防[14]。

4 小结
综上所述, ANGPTL3和ABCG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对于患者冠心病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医疗人员需要从这些研究成果上进行新探索, 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伟君. DOCK7——ANGPTL3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 2018.
[2]徐岩. ABCG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及ABCG1启动子转录活性研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3] 贾跃胜, 邓春波, 袁世宏. ApoE 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血脂、冠
心病发病年龄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影响.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 11(3):53-55.
[4] 弓向荣, 王留义, 刘安丰. 凝血因子VII 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与
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7):858.
[5] 彭澍, 龚五星, 彭健. 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A1166C 和β纤维蛋白原—455G/A 双位点多态性研究.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8):749-751.
[6] 孙军鸽, 肖践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基因研究进
展.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 20(2):258-260.
[7] 陈伟伟, 高润霖, 刘力生,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6):521-530.
[8] 薛松维. 令人失望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中国乡村医药,
2016, 23(1):41.
[9] 汪玮琳, 谢云. 泡沫细胞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
进展. 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9(4):68-72.
[10] 梁洁玲, 王洋洋, 司艳辉, 等. ABCA1和ABCG1在动脉粥样硬
化中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医学, 2016, 40(10):972-973.
[11] 王凤华, 陈丽.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
进展. 中国老年学, 2010, 30(23):3594-3597.
[12] 黄冲, 唐朝克. 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相关基因的研
究进展.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7, 45(3):299-302.
[13] 孟阿娜, 陈蓓. 检测高血脂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水平
的临床意义. 当代医药论丛, 2011, 9(10):92-93.
[14] 杨婷, 王苏梦, 汪俊军. ABCG1在胆固醇转运中作用研究新进
展.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 28(1):89-93.
[收稿日期:2019-01-16]
夹角对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袁巍巍
【摘要】 目的 探讨夹角对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 60只白鼠,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1组、A2组、B1组、B2组、C1组、C2组, 每组10只。

A1组、A2组夹角为30°, B1组、B2组夹角为45°, C1组、C2组夹角为60°。

A1组、B1组、C1组白鼠行皮瓣无张力推移, A2组、B2组、C2组 白鼠行皮瓣有张力推移。

每只白鼠的腹部两侧各制作一个穿支筋膜蒂皮瓣, 左侧推移后缝合设为实验侧, 右侧原位缝合设为对照侧。

比较六组皮瓣存活率和穿支筋膜蒂皮瓣可水平推进距离。

结果 A1组、 B1组、C1组白鼠实验侧和对照侧皮瓣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B2组、C2组白鼠实验侧和对照侧皮瓣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组白鼠实验侧皮瓣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组白鼠对照侧皮瓣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1组、B1组、C1组白鼠穿支筋膜蒂皮瓣水平推进距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B2组、C2组白鼠穿支筋膜蒂皮瓣水平推进距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白鼠穿支筋膜蒂皮瓣水平推进距离(1.99±0.25)cm 长于A1组的(1.69±0.14)cm, B2组(1.65±0.28)cm 长于B1组的(1.39±0.17)cm, C2组(1.31±0.39)cm 长于C1组的(1.02±0.24)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穿支筋膜蒂皮瓣不同夹角均有效增加皮瓣灵活性, 皮瓣推进距离随角度减小而增加, 但对皮瓣存活能力无甚影响。

【关键词】 夹角;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率DOI :10.14164/11-5581/r.2019.16.137·实验研究·
作者单位:518020 深圳市人民医院
软组织缺损作为临床外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 主要通过皮瓣技术对其深层软组织缺损部位进行有效修复, 一般来说, 常规下实施的传统轴型皮瓣多需切除一条动脉, 对手术患者的损伤相对较大, 手术风险亦更高[1], 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穿支筋膜蒂皮瓣多是通过穿支血管与筋膜蒂的方式对血管的损伤和刺激相对较小, 确保血液得以供给和回流, 利于术后创面的修复[2]。

但是, 由于人体穿支的变异性相对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进行适当旋转和移位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本次研究将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探讨不同夹角下对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来源 选取60只白鼠作为研究对象, 白鼠体重最
小209 g, 最大272 g, 平均体重(253.48±19.41)g。

所有白鼠均健康, 确保饲养单独性和条件常规性。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1组、A2组、B1组、B2组、C1组、C2组, 每组10只。

1. 2 方法 A1组、A2组夹角为30°, B1组、B2组夹角为45°, C1组、C2组夹角为60°。

A1组、B1组、C1组白鼠行皮瓣无张力推移, A2组、B2组、C2组白鼠行皮瓣有张力推移, 使用日本Olympus 公司生产生的显微镜和摄像系统进行观察并标记穿支位置和方向。

左侧推移后缝合设为实验侧, 右侧原位缝合设为对照侧。

实验侧对白鼠进行腹腔麻醉, 保持仰卧位的体位后固定白鼠四肢, 将白鼠手术部位毛发彻底去除后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进行消毒, 使用无菌笔根据标记位置和方向进行画线, 随后铺设无菌巾并充分暴露术野。

使用德国LEICA 公司生产的机器进行切片, 随后根据画线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