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戴维 梭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思想家和其他一些仁人志士都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疑虑:难道资本主义商品化 社会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想家园吗?难道现实中的金钱社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吗?带着这种种疑虑,梭罗——这 位先验主义思想家独自一人住进了离康城不远的湖畔林中。在那里,他虽然只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但其意义却相当深远。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建屋取食过上一种原始简朴的生 活。他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人们完全不应该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方面,而应当将少量的时 间用于谋生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 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 题。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 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的不服从》)。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 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 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 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 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他难得感 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 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 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 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 条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 不再做。”
人物生平
详细事迹
大事年表
人物特点
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父为约翰‧梭罗;母为辛西娅‧梭罗。 1828年-1833年 康科德专校。 1833年-1837年 哈佛大学。 1837年 公立康科德中央中学教员。 签名 1838年-1841年 与其兄约翰共同管理康科德的一所私立学校。 1839年 与其兄共游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 1840年 诗与散文发表于《日晷》 。 1841年-1843年 住在康科德爱默生家中。 1842年 其兄约翰突然死于破伤风。出版《马萨诸塞州自然史》。 1843年 出版《步向瓦修赛特》与《冬日的散步》;于纽约州的史塔腾担任爱默生子女家教。 1844年 在康科德与爱德华‧霍尔不慎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 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他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验告诉人们不要为繁杂纷乱光怪 陆离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所迷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其实当年梭罗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年仅30 多岁的年青人。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只不过他更善于思考,不甘心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花费于生计。他赞同 “先验论”的主张,提倡人们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他用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向世人证明 了......影响评价Fra bibliotek进步意义
后世影响
文学贡献
梭罗对美国文明的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列夫·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圣雄甘地在南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 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度人辩护。甘地深受梭罗的影响,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非正义权势的典 范 。 通 过 甘 地 , 梭 罗 的 主 张 变 成 了 政 治 活 动 的 工 具 。 后 来 在 二 十 世 纪 , 年 轻 的 马 丁 ·路 德 ·金 也 深 受 甘 地 的 影 响 , 梭罗的主张便在美国民权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 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 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 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 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梭罗重新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不过他从未说到动物学 或是植物学,因为他对于自然界的事实虽然好学不倦,对于专门科学与文字上的科学并没有好奇心。在这时候他 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 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 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
他决定研究博物学,纯是出于天性。他承认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条猎犬或是一头豹,如果他生在印第安人 之间,一定是一个残忍的猎人。但是他被他那麻省的文化所约束,因此他研究植物学与鱼类学,用这温和的方式 打猎。他与动物接近,使人想起汤麦斯·福勒关于养蜂家柏特勒的记录:“不是他告诉蜜蜂许多话,就是蜜蜂告诉 他许多话。”蛇盘在他腿上;鱼游到他手中,他把它们从水里拿出来;他抓住山投鼠的尾巴,把它从洞里拉出来; 他保护狐狸不被猎人伤害。我们这博物学家绝对慷慨,他什么都不瞒人:他肯带你到苍鹭常去的地方,甚至于他 最珍视的植物学的沼泽那里——也许他知道你永远不会再找到那地方,然而无论如何,他是愿意冒这个险的。
梭罗身材不高。很坚实,浅色的皮肤,健壮的严肃的蓝眼睛,庄重的态度——在他生命的后期,梭罗脸上留 着胡须,与他很相宜。他的五官敏锐,体格结实,能够吃苦耐劳,他的手使用起工具来,是强壮敏捷的。而他的 身体与精神配合得非常好,他能够用脚步测量距离,比别人用尺量得还准些。他说他夜里在树林中寻找路径,用 脚比用眼睛强,他能够用眼睛估计两棵树的高度,非常准确;他能够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地估计一头牛或是一头 猪的重量。一只盒子里装着许多散置着的铅笔,他可以迅速地用手将铅笔一把一把抓出来,每次恰好抓出一打之 数。他善于游泳,赛跑,溜冰,划船,在从早至晚的长途步行中,大概能够压倒任何乡民。而他的身体与精神的 关系比我们臆度的这些还要精妙。他说他的腿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他要走的。照例他路走得越长,所写的作品 也更长。如果把他关在家里,他就完全不写了。
主要作品
著作列表 《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1849年)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Civil Disobedience ,1849年) 《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年) 《瓦尔登湖》 (Walden ,1854年) 《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 《远足》 (Excursions ,1863年) 《缅因森林》 (The Maine Woods ,1864年) 《科德角》(Cape Cod ,1865年) 《马萨诸赛州的早春》(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 《夏》(Summer ,......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 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原意“谐音”)不远,优美的 瓦尔登湖(Walden)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 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出版于1854年 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 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 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 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 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梭罗对人类文明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在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他的 《瓦尔登湖》一直被后人奉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与其同时代的天才作家霍桑、麦尔维尔和恩师爱默生相 比,他的散文似乎更具备20世纪的风尚。
梭罗的文字明白晓畅、简练准确,完全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涣散、抽象、隐晦和伤感的情调。在这一点上, 后来的海明威、亨利·米勒都继承了他的风格。在行文中梭罗注重使用地方语言,特别是双关语等,使自己的作品 产 生 出 一 种 “ 讽 剌 幽 默 ” 的 意 味 , 使 我 们 从 中 可 以 感 受 到 诸 如 斯 威 夫 特 、 伏 尔 泰 、 马 克 ·吐 温 和 肖 伯 纳 等 人 的 风 格 。 比如,在“抵制国民政府”一文中他写道,“我实难接受如此信条,即愈小之政府乃愈佳之政府。广推其意,岂 非取缔政府为上善之策”。
主要成就
超验主义 生态主义
废奴主义 研究博物学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 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 相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
亨 利·戴维 ·梭罗
美国作家
01 人物生平
03 主要成就
目录
02 主要作品 04 影响评价
05 人物名言
07 人物评价
目录
06 人物情感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 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的进步意义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关于生活意义的思考与阐示,另为一种新文体 的建立。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 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商品化时代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物质需求,任何精神信念在这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都变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 (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 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 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 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 题。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 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的不服从》)。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 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 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 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 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他难得感 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 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 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 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 条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 不再做。”
人物生平
详细事迹
大事年表
人物特点
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父为约翰‧梭罗;母为辛西娅‧梭罗。 1828年-1833年 康科德专校。 1833年-1837年 哈佛大学。 1837年 公立康科德中央中学教员。 签名 1838年-1841年 与其兄约翰共同管理康科德的一所私立学校。 1839年 与其兄共游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 1840年 诗与散文发表于《日晷》 。 1841年-1843年 住在康科德爱默生家中。 1842年 其兄约翰突然死于破伤风。出版《马萨诸塞州自然史》。 1843年 出版《步向瓦修赛特》与《冬日的散步》;于纽约州的史塔腾担任爱默生子女家教。 1844年 在康科德与爱德华‧霍尔不慎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 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他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验告诉人们不要为繁杂纷乱光怪 陆离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所迷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其实当年梭罗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年仅30 多岁的年青人。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只不过他更善于思考,不甘心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花费于生计。他赞同 “先验论”的主张,提倡人们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他用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向世人证明 了......影响评价Fra bibliotek进步意义
后世影响
文学贡献
梭罗对美国文明的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列夫·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圣雄甘地在南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 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度人辩护。甘地深受梭罗的影响,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非正义权势的典 范 。 通 过 甘 地 , 梭 罗 的 主 张 变 成 了 政 治 活 动 的 工 具 。 后 来 在 二 十 世 纪 , 年 轻 的 马 丁 ·路 德 ·金 也 深 受 甘 地 的 影 响 , 梭罗的主张便在美国民权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 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 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 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 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梭罗重新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不过他从未说到动物学 或是植物学,因为他对于自然界的事实虽然好学不倦,对于专门科学与文字上的科学并没有好奇心。在这时候他 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 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 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
他决定研究博物学,纯是出于天性。他承认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条猎犬或是一头豹,如果他生在印第安人 之间,一定是一个残忍的猎人。但是他被他那麻省的文化所约束,因此他研究植物学与鱼类学,用这温和的方式 打猎。他与动物接近,使人想起汤麦斯·福勒关于养蜂家柏特勒的记录:“不是他告诉蜜蜂许多话,就是蜜蜂告诉 他许多话。”蛇盘在他腿上;鱼游到他手中,他把它们从水里拿出来;他抓住山投鼠的尾巴,把它从洞里拉出来; 他保护狐狸不被猎人伤害。我们这博物学家绝对慷慨,他什么都不瞒人:他肯带你到苍鹭常去的地方,甚至于他 最珍视的植物学的沼泽那里——也许他知道你永远不会再找到那地方,然而无论如何,他是愿意冒这个险的。
梭罗身材不高。很坚实,浅色的皮肤,健壮的严肃的蓝眼睛,庄重的态度——在他生命的后期,梭罗脸上留 着胡须,与他很相宜。他的五官敏锐,体格结实,能够吃苦耐劳,他的手使用起工具来,是强壮敏捷的。而他的 身体与精神配合得非常好,他能够用脚步测量距离,比别人用尺量得还准些。他说他夜里在树林中寻找路径,用 脚比用眼睛强,他能够用眼睛估计两棵树的高度,非常准确;他能够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地估计一头牛或是一头 猪的重量。一只盒子里装着许多散置着的铅笔,他可以迅速地用手将铅笔一把一把抓出来,每次恰好抓出一打之 数。他善于游泳,赛跑,溜冰,划船,在从早至晚的长途步行中,大概能够压倒任何乡民。而他的身体与精神的 关系比我们臆度的这些还要精妙。他说他的腿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他要走的。照例他路走得越长,所写的作品 也更长。如果把他关在家里,他就完全不写了。
主要作品
著作列表 《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1849年)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Civil Disobedience ,1849年) 《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年) 《瓦尔登湖》 (Walden ,1854年) 《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 《远足》 (Excursions ,1863年) 《缅因森林》 (The Maine Woods ,1864年) 《科德角》(Cape Cod ,1865年) 《马萨诸赛州的早春》(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 《夏》(Summer ,......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 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原意“谐音”)不远,优美的 瓦尔登湖(Walden)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 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出版于1854年 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 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 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 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 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梭罗对人类文明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在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他的 《瓦尔登湖》一直被后人奉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与其同时代的天才作家霍桑、麦尔维尔和恩师爱默生相 比,他的散文似乎更具备20世纪的风尚。
梭罗的文字明白晓畅、简练准确,完全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涣散、抽象、隐晦和伤感的情调。在这一点上, 后来的海明威、亨利·米勒都继承了他的风格。在行文中梭罗注重使用地方语言,特别是双关语等,使自己的作品 产 生 出 一 种 “ 讽 剌 幽 默 ” 的 意 味 , 使 我 们 从 中 可 以 感 受 到 诸 如 斯 威 夫 特 、 伏 尔 泰 、 马 克 ·吐 温 和 肖 伯 纳 等 人 的 风 格 。 比如,在“抵制国民政府”一文中他写道,“我实难接受如此信条,即愈小之政府乃愈佳之政府。广推其意,岂 非取缔政府为上善之策”。
主要成就
超验主义 生态主义
废奴主义 研究博物学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 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 相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
亨 利·戴维 ·梭罗
美国作家
01 人物生平
03 主要成就
目录
02 主要作品 04 影响评价
05 人物名言
07 人物评价
目录
06 人物情感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 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的进步意义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关于生活意义的思考与阐示,另为一种新文体 的建立。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 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商品化时代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物质需求,任何精神信念在这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都变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 (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 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 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