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游记中的汉中旅游特色文化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游记中的汉中旅游特色文化资源
作者:林啸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3期
明清游记在历代游记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文人途径汉中,在游记中对汉中的自然风光和人
文景观有着大量的记载。
这些文献对于我们今天去开发、利用和保护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
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拟分别以清代学者王士祯的《蜀道驿程记》、《蜀道驿程后记》,俞陛
云的《蜀輶诗记》和同时代日本学者竹添井井的《栈云峡雨日记》四部游记为主要研究对象,
试对游记中的汉中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和研究。
游记是一种行纪类文体,在历朝历代都有其一席之地,自汉代马第伯《封禅仪记》开始,
历代文人都有创作,尤以明清文人为多,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即成于此时。
明末地理学
家徐弘祖(号霞客),历时34年游历,著成此书。
其中17篇名山游记中,就有陕西的自然风
光太华山。
陕西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著名山脉
秦岭横贯于中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公里,它和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割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就坐落于此。
汉中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时期,就首
次设置了汉中郡。
汉中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它北依秦岭,南
屏巴山,处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是陕南的重要城市之一。
由于汉中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文人或沿八百里秦川而远赴西北,或顺蜀道而南下四川,
都要经过汉中。
汉中有奇险的山川道路,文人游历至此,仰观俯察,岂能无动于衷。
因此在游
记中记录汉中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对于今
天我们从事汉中历史文化研究,打造陕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清时期,蜀道沿线的经济繁荣,陕西“诸府仓粟积一千九百余万石,足支十年”,交通也较之以前便利,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经由此入蜀,带动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这些往来于蜀道的游客中,有人就将沿途所见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形成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清代学者王士禛曾
于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三十五年(1696)先后两次入蜀并途经汉中,日本人竹添井井于
光绪二年(1876)由北京南下,后经汉中入蜀,清末学者俞陛云于光绪二十八年(1901)奉命
出任四川主考官,途经汉中,他们的游记《蜀道驿程记》(王)、《秦蜀驿程后记》(王)、《栈云峡雨日记》(竹)以及《蜀輶诗记》(俞),这些游记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清代汉中的
自然风光和各种人文景观,对我们今天打造汉中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自然风光紫柏山
汉中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北有秦岭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长江
第一大支流汉江从汉中发源,缓缓流经汉中,灌溉了大部农田,这里山川秀美,自然风光宜人,在明清游记中都有所记录。
紫柏山位于汉中市留坝县境内,山上古树多紫柏,故名紫柏山。
紫
柏山山岳巍峨壮观,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风景如画,堪称秦巴千里栈道“第—
名山”。
汉代留候张良就归隐于此。
清人贺仲瑊《留坝厅志》卷五载:“紫柏山,厅西北五十里。
层峦耸秀,古柏阴森,中有七十二洞,峻险,人不可到。
其山状如龙形,一名龙如山。
常
産鹿寿草,服之可以延年。
”三位学者都途经此地,并且在自己的游记里都对紫柏山和留侯祠
有或多或少的记载。
王士禛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次入蜀,途径汉中留坝的紫柏山,他在《蜀道驿程后记》中写道:“过紫柏山留侯祠,相传辟谷处;并祀黄石公、赤松子。
祠中有赵
文肃公(贞吉)《归山诗》碑,临海王恒叔(士性)和作刻碑阴。
紫柏山岭有古刹,峨嵋一老
禅独居数十载,蛇虎驯伏,今九十有六矣,惜不得其名,灯下作颂古十绝句寄之。
”对紫柏山
中的人文景观包括文物、佛寺古刹进行了记载,竹添井井的视角则不同,他在《栈云峡雨日记》
中记载:“下阪十里,抵紫柏山,有留侯祠,相传侯辟谷处。
山邃水汇,气象深奥,庭中种芍
药及他草卉,白葩红萼,鲜妍可爱。
道士延生堂,具茗飨堂,堂后磴道盘曲,琢白石为栏,以
达于巅。
巅有楼,安侯受书像,曰授书楼。
松竹交青,净不可唾,低徊之间,尘情顿消,真清
修佳境也。
”竹添井井是异域之人,他的视角和王士禛有很大不同,看见留侯祠中的各种美好
景色,他不禁赞叹,这才是洗涤心灵的好地方!俞陛云对紫柏山的描写是非常细致的,可谓一
步一景,无不流露出他对山中一草一木的钟情:“十里尖庙台子留侯庙中,为留侯辟谷处。
书
楼三层杰出,千岩万木,回巧献美于兰前。
有拜石亭,悬杨果勇候联。
全山皆白石结成,朗朗
如玉。
山亭亦白石琢成。
琼台瑶圃,疑在人间。
紫柏山在其后,幽深多灵迹,道书称:“第三
洞天”。
当太白之阴,终南之尾,潘冢之跗,宜有仙真翔泊,推北栈名山之冠。
羽士莱宾知书
好客。
院中翠竹千竿,杂花百本,白鹤花尤盛,香满一楼。
凌霄花数株,高出层檐上,红艳竞发,映峦光而益媚。
紫柏二株,若枯藤纠结而成。
羽士云:“山中古柏,此为仅见。
”篱下党
参方作白花。
流连至日晡始行。
四顾奇峰迭出,其结顶处,平者如堵,缺者如锯,锐者如塔,
方者如冠,起伏如波涛,参差如花瓣。
数十步之间,蔽亏隐现,姿态百幻。
”俞陛云将紫柏山
推为“北栈名山之冠”,足见他对眼前所见之景的喜爱。
从紫柏山中的奇石、文物,再到平凡
的一草一木,在清人游记的描述下,使得紫柏山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栈道险境观音碥
明清时期的蜀道——连云栈,分为南栈和北栈,北栈由宝鸡至褒城,北栈多段路程都是依
山而建,下临滔滔江水,极为艰险。
从明朝起,政府就对栈道进行了多次整修,清康熙三年,
陕西巡抚贾汉复煅石开道,将北栈中的艰险地段整修成为“碥路”,所谓的“碥路”,是根据
地形,随着本身的坡势,通过凿山锻石,对艰险地段进行削土或者填平,从而达到道路平广的
目的。
清人乔光烈在其《最乐堂文集》卷一《上张抚军论修栈道书》记载:“自宁羌州、七盘
关与蜀界始,至凤翔府、宝鸡县止,中唯沔县之栈多土碥,间有石坡,前已计施煅凿,疏剔土石,令开就平广。
其宁羌、襃城、凤县、宝鸡诸栈,皆在万山中凡山坡石嘴可鎚煅者昔人并已
开治名曰碥路。
唯崇山拱峙,中夹巨津,断岸悬崖,傍无他径...是于万难措置之中,相度形便,因地制宜,为偏桥碥路,俾往来相通,无阻绝不前之困。
”三位学者途径连云栈道,此处的奇
险风光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最难忘的当属观音碥。
贾汉复在其《修碥记》载:“云
栈中碥为最险有燕子碥、甜竹碥,而阎王碥最险。
工曰:凿之不能以寸,烈火沃酰,应手堕落,不三日告成。
广倍于前而碥失其险。
易阎王之名为观音,人无不知观音之为济世慈航也。
”[1]观音碥本来的名字叫做阎王碥,因为这一段路险难行,经常会出危险事故,康熙三年,陕西巡
抚贾汉主持修复连云栈道,特别是阎王碥这段险路,所以人们就取了“观音菩萨广结善缘,普
度众生”的美好寓意,把这里改名为“观音碥”。
王士祯在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初七途径
此处,他在《蜀道驿程记》中详细地描绘了“云栈首险”观音碥的景色:“至观音碥。
奇石插天,犀株林立,飞湍箭激,凝为深渊,其色黝黑,潭而不流,凭高下瞰,令人魂悸。
”寥寥数字,却将当时情景写的惊心动魄,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不寒而栗之感。
光绪二年(1876)五
月十六日,竹添井井路过了观音碥,他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水西之山有悬瀑,流入褒水,
架石桥曰卧龙桥,桥西为阎王碥,贾中丞煅石辟路处。
盖栈中之险,有岭有关,皆以十数,而
碥为之最。
碥之险有燕子,有火烧,有小鬼,有青石,亦以十数,而阎王为之最。
自中丞辟之,险变为夷,石栈如砥,置佛像焉,更名观音碥。
有危岩耸自像背,横划数十丈,日光不至,水
滴滴下,幽阴凄冽,夏而秋矣。
崖转路回,怪石攒矗,有顶相抵者,有肩相倚者,有腹裂而喷沙,有股跨而夺路,盘旋始能得过。
”这里,他先用燕子碥、火烧碥、小鬼碥等作铺垫,最后
道出了栈道最险之处观音碥,并用“日光不至”的阴冷、各种怪石的形状恐怖等侧面描写,烘
托了观音碥的险绝。
孙启祥先生曾高度评价竹添井井,说他的游记,“实则就是一篇篇优美细腻、用语奇巧、比喻绝妙、余韵无穷的散文”。
三、名胜古迹武侯墓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浓厚的历史积淀,为
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胜迹。
王士禛、竹添井井和俞陛云三位学者分别于康熙十一
年(1672)七月十一、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十三,光绪二年(1876)五月十七日、光绪
二十八年(1901)七月十五日抵达沔县(今勉县),游览了三国胜迹定军山、武侯祠、武侯墓、马超墓等。
王士禛的《蜀道驿程记》中,对这些名胜都有记载:“丞相诸葛忠武侯墓在山下东
北向,史谓“遗命封山为坟,冢足容棺”者也。
墓前有祠,遗像俨然。
汉后皇帝景耀五年,从
习隆、向充之请,诏为丞相立庙于沔阳。
墓前多枇杷、橘柚、冬青。
林前有高原,土人称武侯坪,《水经注》所谓“高平”,武侯宿营处也,有八阵图石尚存。
北岸稍西,近郭,道左有公祠,唐贞元中山南西道节度使行军司马、检校尚书刑部员外郎、御史沈逈撰碑尚存,近代彭幸
菴泽、赵大洲贞石、黄慎轩辉数碑皆完好可读。
祠堂后有琴室,石琴传是公所御也。
其北,即
汉左将军斄乡侯马超墓。
”而竹添井井更是不吝笔墨,《栈云峡雨日记》:“武侯墓,盖墓在
山腹荟蔚间……古柏数十株,四面垂翠,与画檐朱栋相掩映。
庙中安侯塑像,葛巾羽扇,严然
仪型,不觉改容。
像旁有石琴,长一尺六寸而赢,径一尺,崇杀径之八而又微赢,上刻“章武
元年”四字,古翠可爱。
叩之清越,相传为爱侯所爱抚。
据史,景耀六年,习隆等表请,就墓
立庙奉祀,以从民望。
诏从之,沔阳之庙,盖始于此矣。
”两段描写中,对武侯墓的记录,一
个倾向于从历史的角度去观照,一个则更加侧重于实写庙内之所见,一个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一个则显现了当时的实情实景。
俞陛云对于沔县武侯祠的景物描写显得相当细致:“薄暮
宿沔县武侯祠中抱膝山房。
庭中白鹤、金银、凌霄、金凤、菊花、秋海棠、五色槿,殆百数十木,烂如霞绮,与修竹丛蕉相媚。
有古柏四。
别院枯柏尤古,传是晋魏间物,侯象旁有石琴,
云是侯所手抚。
据祠志乃晋代留遗,亦千载矣。
”光这琳琅满目的植物,都已经让我们对武侯
祠中的景色浮想联翩了。
除此之外,游记中还详细记载了连城山、拜将坛、古汉台等众多汉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
作为汉民族、汉文化的发祥地,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建议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把汉中作为自己
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就当是回了一次家。
在游记中挖掘汉中的旅游文化资源,让每位游客有
一次沉浸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中的“寻根之旅”,对今天汉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