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西晋墓发掘简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园西路六号用地住宅项目的基本建设,对用地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2座古墓葬进行了发掘,现将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墓地概况
两座墓葬位于北京市密云县的西南部,东邻大唐庄村,北邻密云县职业学校,西邻果园西路(图一)。
发掘区地势较为平坦,地层堆积可分为两层:①层为垫土层,厚约0.3米,内含大量砖块、石块及植物根系等。
②层为褐色土层,厚约0.3~1.2米,土质疏松,较纯净。
两座墓葬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编号分别为M1和M2。
其中M1保存完整,出土遗物丰富。
M2破坏严重,未见遗物。
二、墓葬形制
M1
该墓东邻M2,GP S 坐标为N40°
形单室砖墓,土圹南北总长10.95米,东西宽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
路
西户部庄
5
密云县医院大唐庄
路
王家楼村
街
鼓
楼
东
大
京
密
果
园西
S 20
墓葬
2.6米,深0~2.57米。
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二)。
墓道
位于墓室的南部偏东,为斜坡式,
平面呈梯形,接近墓门处为平底,平面呈长方形。
墓道内填花土,土质疏松。
南北总长6.78米,东西宽0.82-1.52米。
墓门位于墓道的北侧,与甬道相连。
东
顶。
墓顶呈覆斗形,顶部平面近椭圆形,中部东西向微起券,南北两侧基本为平顶,总长1.4米,中间宽0.6米。
墓室底部铺
地砖呈“人”字形平铺。
墓室内葬双棺,棺木已朽。
东棺长2.17米,宽0.46~0.52米,残高0.1米,骨架保存较差,仅残留少量骨痕,头向南,面向上,侧身屈
肢,为男性,头部随葬铜镜和银
簪各一件,腰部出土铜带钩一件。
西棺长1.94
米,宽0.44~0.52米,残高0.1米,骨架保存较东棺稍好,头向南,面向上,仰身直肢,为女性,头部随葬有银簪、铜钱,口部出土水晶口含一枚,手部出土银镯、铜钱,脚部随葬铜镜、漆器、银镯各一件。
两木棺外出土灰陶罐、红陶罐及红陶盆各一件。
图二
M1平、剖图1、3.铜镜
2.铜带钩
4.水晶珠
5.铜钱
6、7、12.银簪8.三系陶盆
9.红陶罐
10.灰陶罐
11.铁器
13、14.银镯
15.漆器
1米
0北
C′
B
B′
C B
B′
C ′
C
151
2
34
5
678
9
1012
1314
9
10
10
9棺
. All Rights Reserved.
该墓用砖规格为长27~30厘米,宽
13.5~15厘米,厚4~5.5厘米,背面饰细绳纹。
M2位于M1东侧约1.8米处,与M1
并列分布。
墓口距地表深1.2米,形制与M1
相同,也为刀把形单室砖墓,方向187°,中
部被现代水泥墩打破,被毁严重。
土圹南北
总长10.7米,东西宽2.8米,深0~2.52米(图
三)。
其中墓门、甬道被毁,仅残留墓道的南部
和墓室的北部。
墓道为斜坡式,平面呈梯形,仅残留南
部。
南北残长5.3米,南端宽0.88米。
内填花
土,土质稍硬。
墓室南部被破坏。
平面近长方形,南北
残长1.88米,东西宽2.04米,高2.14米。
东、
西、北三壁用单面施绳纹青砖错缝平砌,略向
外弧曲,由底向上砌至23层、高1.14米处开
始从四壁向上内收错缝平砌起券,四边券进
式结顶。
墓顶呈覆斗形,顶部平面近椭圆形,
中部微起券,南北两侧为平顶。
墓室底部铺地
砖呈“人”字形平铺。
墓室内未发现骨架及遗
物。
该墓用砖规格为长28~30厘米,
14~15厘米,厚4~5厘米。
三、出土器物
M1出土随葬品15件,其中陶器3件、铜
器3件、银器6件、水晶珠1件、铁器1件、漆
器1件以及铜钱等。
1、陶器3件,其中2件陶罐、1件陶盆。
M1∶9,夹云母红陶罐,轮制,侈口尖圆唇,鼓
肩,圆腹,平底,近底部有数道细弦纹。
口径
12厘米,最大腹径26厘米,底径18.3厘米,
高20厘米(图四,2)。
M1∶10,泥质灰陶罐,
轮制,直口方唇,圆肩,肩部双道细弦纹间装
饰波浪纹,弧腹,平底。
口径26.4厘米,最大
腹径44.7厘米,底径29.2厘米,高32.6厘米
(图四,3)。
M1∶8,夹云母三系红陶盆,敞口,
宽平沿,口沿内贴附三环状钮,弧腹,外施数
道细弦纹,平底。
口径25厘米,底径11.2厘
米,高10.8厘米(图四,1)。
图三M2平、剖面图
1米
北
水泥墩
水泥墩
. All Rights Reserved.
2、铜器3件,其中铜镜2件,铜带钩1
件。
M1∶1,变形四叶鸟纹镜,圆形,扁平圆
钮,圆钮座。
座外围有两周细弦纹夹一周连珠纹以及四叶葵花纹,主纹为剔地平雕变形四叶纹和四组鸟纹,每组三鸟,两只头朝钮,垂尾相对,鸟头间饰四个小乳丁,一鸟头向镜缘作飞翔状。
外围内向连弧纹和凹弦纹各一周,素缘。
直径14.8厘米,缘厚0.4厘
米,钮部厚1厘米,重284.6克(图五,1)。
M1∶3,直行铭文双凤镜,圆形,圆钮,圆钮座。
钮上下两条平行线内有直行铭文“□昌”二字,上一字仅可辨识“门”字框。
钮左右两侧以阳线镌铸二凤纹,首尾相对。
外围两周细凸弦纹及一周辐线纹,素宽缘。
直径10.5厘米,缘厚0.4厘米,钮部厚1.2厘米,重119.1克(图五,2)。
M1∶2,铜带钩,曲棍形,蛇首,圆形钮位于钩身中部,总长12厘米(图五,6)。
3、银器
6件,其中银
簪3件,银镯3件。
M1∶12,
4,圆形,残破,直径(图五,3)。
5、铁器1厘米,宽4.2厘米图四M1出土陶器
1.三系陶盆(M1∶8)2、3.陶罐(M1∶9、M1∶10)(均为1/10)
3
1
2
图五M1出土遗物
1、2.铜镜(M1∶1、M1∶3)
3.水晶珠(M1∶4)4、5.银镯(M1∶13、M1∶14) 6.铜
带钩(M1∶2)7.铁器
(M1∶11)8、9.银簪(M1∶12、M1∶7)(7为1/6,余为1/3)9
1
2
3
4
5
6
7
8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六M1出土铜钱(拓片)
1
23
456
2.半两钱(M1∶5-1、M1∶5-2)3、4.五铢钱(M1∶5-3、M1∶5-
5.剪轮五铢(M1∶5-62)
6.货泉(M1∶5-68)
6、铜钱88枚。
其中半两钱2枚,五铢
59枚,剪轮五铢6枚,货泉21枚(图六)。
半两钱2枚,分为两种形制。
M1∶
1,榆荚半两,径2.25厘米,穿径0.72厘
,厚0.08厘米,重0.9克(图六,1)。
M1∶
2,汉半两,径2.72厘米,穿径0.7厘米,厚
0.09厘米,重2.4克(图六,2)。
五铢钱59枚。
范铸,光背,正面篆书钱
文“五铢”,右向左对读,分为两种形制。
第一种
6枚,“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带翼镞形,
“金”之四点较短。
标本M1∶5-3,径2.55厘米,
穿径0.96厘米,厚0.09厘米,重1.6克(图六,
3)。
第二种53枚,“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
折,“金”字头呈三角形,“金”之四点较长。
标
本M1∶5-9,径2.6厘米,穿径0.95厘米,厚
0.15厘米,重3.2克(图六,4)。
剪轮五铢6枚,形制相同。
范铸,方穿
无郭,光背,正面篆书钱文“五铢”,右向左对
读。
标本M1∶5-62,径2.3厘米,穿径0.93
厘米,钱厚0.1厘米,重2.2克(图六,5)。
货泉21枚,形制相同。
范铸,光背,正
面篆书钱文,右向左对读。
标本M1∶5-68,径
2.16厘米,穿径0.7厘米,郭厚0.15厘米,郭
的方式
为流行
一侧的风格在北魏及其以后的北方单室砖
墓中很少见到
的两座墓葬年代下限不会晚于北魏时期
形制与顺义大营村西晋墓[4]以及密云唐庄西
晋墓出土的铜镜极其相似,只是这面铜镜为
直铭的“□昌”,而不是“位至三公”。
从铜镜的
形制以及双凤纹的特点来看,应该属于同一
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流行的铜镜
形制。
出土的变形四叶鸟纹镜是东汉晚期至
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常见的铜镜类型。
出土
的夹云母红陶罐与顺义大营村西晋墓M4∶2
形制相同。
此外,该墓随葬较多的银簪、银镯
等饰品,也是西晋早期开始较为流行的墓葬
特点。
综合以上两座墓的形制以及随葬品的
特征,我们初步认为,密云果园西路发现的这
两座墓葬的年代大致为西晋时期,不会晚于
北朝时期。
此次发掘的这两座墓葬并排分布,相距
不到两米,两者的方位、形制完全一致,推测
可能是同一个家族的两座并穴合葬墓。
遗憾
. All Rights Reserved.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
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考古学报》1985年3期。
[15]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03页。
[16]a .杨希义:《西安的军事与战争》,西安出版社,
2002年,第14页;b.朱士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1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
《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18]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1《栎阳
县》,中华书局,1980年,第23页。
[19]
[29]同[1]c ,第227-285页。
两件战国有铭铜戈》,《文物》1999年4期。
[26]同[10]a 。
[27]同[10]a ,第1553页。
[28]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
《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170页。
[3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3《西安府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2559页。
[31]同[15],卷15《六国年表》,第715页。
[32]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3《周纪》,中华书局,1956年,第92页。
〔责任编辑:成彩虹〕。